关注例文指导学生写作

2017-04-24 15:13龙彩凤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例文指导写作

龙彩凤

【摘要】本文阐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作文教学的资源,是最直接、有效的习作指导素材。教师利用教材例文的文章结构、叙述方式、优美词句、精彩文段、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作为指导学生习作的依据,有助于指导学生将学到的各种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关键词】例文 指导 写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46-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时候,要时刻建立范文意识,充分利用阅读教学中的相关课文作为习作指导范例,不但可以提高习作指导的质量,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习作要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在利用课文作为指导学生习作范例时,要教会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那么,教师应如何利用例文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呢?根据多年作文教学实践和经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积累优美词句和精彩文段

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下笔如有神”。语言贫乏是小学生作文难的症结,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词都包含着丰富精彩的好词佳段,教师让学生把这些词句、文段抄录或背诵下来,时时翻阅、常常背诵,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就能增加文章的韵味和深度。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描写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这一自然段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再如课文第三自然段用同样的写法写桂林的山“真……真……真……”突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背诵这些段落,同时适当进行段落排比句的仿写,既发挥了学生想象力,陶冶了情趣,又提高写作能力。同样,学生还可以将古诗词中的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如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在写《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诗》作文时,写道:“我的书房里挂着一幅画,上面写着我最喜欢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文中运用诗句表达作者立志从小努力学习,以免将来虚度光阴,追悔莫及的思想感情。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收集的优美词句、精彩文段及诗词运用到作文中去,学以致用,使习作有声有色,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借鉴例文的结构

小学语文常见的文章结构形式有三种:总—分—总,总—分,分—总。这三种结构形式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用得较多,在说明文和科普文章中也常用。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了解作文在结构方面的要求,借鉴课文写作结构要领构思成文,使习作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先总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再分写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景色,最后归纳总结西沙群岛将会更加美丽富饶。《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采用“总—分”结构形式,先总写“我”爱故乡的杨梅,再分写杨梅的生长过程和汁、叶、果的特点。再如《索溪谷的“野”》一课,先概括写作者游览索溪谷总的感受是“野”,再具体写索溪谷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是野的,从而突出了索溪谷天然美、野性美的特点,这样的文章结构让读者一目了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渗透文章的基本组织结构,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结构特点,在自己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习例文的叙述方式

小学阶段记述文的叙述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小学生用得最多的是顺叙和倒叙。要让学生学会将这些叙述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教师就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随机进行指导。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麻雀》等课文采用了顺叙的叙述方式,《麻雀》一课先写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从树上跳下来的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我”带着猎狗走开了。学生学习课文从中明白了顺叙的叙述方式能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读者更容易理解。课文《倔强的小红军》《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金色的鱼钩》等采用倒叙的方式写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作者惊异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伯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然后写作者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令她难忘的几件事:谈《水浒》、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最后得出结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结论回答了文章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这种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原因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创设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做到前后照应,又突出文章的中心。教师在进行相关课文教学时,在说明写作方法、特点的同时,还应当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采用顺叙或倒叙的方法进行习作练习,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语言自然顺畅。

四、模仿例文的写作顺序

一篇文章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应当按照一个标准,即一定的写作顺序来排列。在小学阶段,课文常用的写作顺序有几种: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变换、空间的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等。学生依据文章中心安排写作顺序,裁剪材料、确定主次详略,再将留取、加工好的写作材料“编织”起来,就为构思文章、布局谋篇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作常见于写人、记事、写景文章,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按“天还没亮—中午的时候—黄昏的时候”的时间顺序来写。再如《观潮》一课,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描写了大潮奔腾西去的全过程,这样写作文章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其次,按地点变换、空间顺序写作的方式在参观、游记类的文章中较常用,如《颐和园》一课按空间顺序先写长廊的景色,抓住“长”和“美”的特点,从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到内部介绍,从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到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万寿山的景色,在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接着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这样写作行文有条理,交代清楚。最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即先写事情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按事情的发展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一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就一篇文章而言,写作顺序是灵活变通的,至于采用哪种顺序,要依据材料的特点、记叙事物的规律来定,尤其是要依据是否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而定。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作为例文进行写作顺序指导,使文章叙述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深刻、完整地表现文章中心,便于学生仿写和体会。

五、迁移运用例文的表达形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怎样将课文中学习过的词语或语句内化成学生的语言,再通过习作练习在迁移运用中转化成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呢?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写作课中进行写文迁移训练。人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使文章充满感染力。如比喻的运用生动传神,突出“林之绿”“岭之美”“花之香”,课文中用“像绿色的海洋”这个明喻,展现了小兴安岭的“一碧千顷”,使人如见其景,心旷神怡;又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个暗喻,表现小兴安岭的无比富饶,使人浮想联翩,深感祖国河山的可爱。文中还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写活,如“小鹿在溪边散步……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把小鹿悠闲自得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又如“落叶在林间飞舞,森林向人们献出了……山葡萄……”,“雪花在空中飞舞”句子中的“飞舞”“献”都是用于人的词语,用拟人的手法给无生命的东西赋予人的灵性。教师利用课文中呈现的修辞手法,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写景状物习作练习指导,让学生将文章修辞手法借鉴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需要学生具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观察事物的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教学也在为学生积累作文语言材料,学习表达思想感情方法等服务。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教材每个单元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作为习作范例进行有选择性的习作教学,把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例文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浅谈作文教学方法[J].育星教育,2007(1).

[2]雷秋鸣.浅论习作例文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探索与实践,2009(9).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例文指导写作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