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车组原理建构区域主题问题合作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2017-04-17 16:14谢世国
师道·教研 2016年12期
关键词:组内动车组组间

谢世国

在动车组出现之前,“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无疑是正确的,动车组的出现推翻了这一命题的正确性。如果能够转变火车头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动车组原理把学生分成“动车”组,让他们围绕感兴趣的主题问题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动起来,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提供动力,而只是组织、策划好学生的“活动”,掌控好“活动”的方向。运用动车组原理建构区域主题问题合作探究教学,1.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打破章节教学禁锢,强化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整合,提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3.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知识获取路径。

一、运用動车组原理建构区域主题问题合作探究教学分组及小组建设策略

1. 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实现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的合理搭配。

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必须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先按照学业成绩进行排序,以音乐班36人为例:第1-6名分别为第1至6组成员1,第7-12名为第6组至第1组成员2,以此类推,这可以大致在学业成绩上保持组间同质,避免学生自由组合而出现的组间分化严重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每组6人中再按第1名带第6名,第2名带第5名,第3名带第4名的原则结成“学对”,以保证每位同学探究活动的参与度。初步分组后,再参考性别、性格进行调整,做到内向、外向同学合理搭配,保证组内活动开展的顺畅性以及观点的陈述。

2. 注重小组的动态更新,保持组内的新鲜感与活力,避免组间质量差距拉大。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后,如果长时间固定不变,则有可能出现部分小组异军突起的状况,从而出现组间不同质的新局面。这既不符合动车组协动并进的原则,还可能挫伤落后小组进取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小组的动态更新,在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后对小组成员进行一次调整,以保持小组的新鲜感与活力,让学生得到不同角色的锻炼提高,接触不同的思维碰撞,避免在某一个固定小组中被边缘化。当然,小组的动态调整也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应在原有基础上做局部调整,避免完全陌生而导致组员间缺少默契。

3. 树立小组奋斗目标,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小组凝聚力。

共同的价值观能有效增强小组凝聚力,能够使小组成员获得更强的归属感、亲密感,这种感觉能够使小组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到小组探究工作中来,提供自觉的动力,从而更高效的完成小组任务。共同目标的确定往往是小组成员共同价值观形成的强力催化剂,它被小组成员共同关注,并在努力实现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教师强行压制给学生的;二是目标必须具体,能给学生明确指向,而不是致学生于茫然、无所适从之境。

二、运用动车组原理建构区域主题问题合作探究教学问题设置策略

1. 问题设置的角度要新颖,指向要明确。

新颖的角度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奋度,让学生喜闻乐答。如探究印度耕地面积广的原因,一种方式是直接设问“简要分析印度耕地面积广的原因”,另一种方式是对比设问“印度国土面积比中国少,但是耕地面积却比中国多,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第一种设问角度平淡,为学生所常见,不具新颖性,而第二种设问角度则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同时,问题设置的指向要明确,要围绕既定教学目标而设,要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 问题设置的情境要贴近生活,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地理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地理主题问题的设置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去同化、建构新知识。如“简要概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以及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地区,就广东地区的学生来说似乎相距甚远,但强对流天气学生并不陌生,有着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因此,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广东地区近段时间频发的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把握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其分布规律。

3. 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中,要呈现一定梯度。

问题难易程度直接影响学生探究的动机、欲望。问题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丧失探究价值;问题过易,举手即可解决,激发不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努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另外,专题性问题的设计还要体现一定梯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并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三、运用动车组原理建构区域主题问题合作探究教学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1. 组内分工合作、探究讨论。

要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小组内必须要有明确分工。由组长负责统一协调,组织组员就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并负责控制讨论音量,不至于影响其他组的讨论;书写员负责记录讨论要点,对讨论要点进行整理,形成小组讨论成果;计时员负责控制组内每位同学发言的时间,以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观察和记录组员发言次数、效果及受表扬次数,为组员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发言员则作为小组代表负责小组讨论结果的陈述。

2. 组间适度竞争、相互促进。

艺术生文化基础整体偏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在组间适度开展竞争,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如“分析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学生因对农业区位因素问题见识较多,基本观点通常都能回答出来,引入竞争机制,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好胜心理和表现欲望。经过抢答,学生基本上能回答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大;有河流提供灌溉水源;气候干燥,光照条件好;多沙质土壤,透气性好”等因素。

3. 适时进行评价,迁移应用。

艺术类学生因其在文化学习上的缺陷往往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其内心非常渴望老师的鼓励和赞扬。适时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激励,从而提升对文化课学习的热情。因此,应本着“重过程,轻标准”的原则去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把答案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准则,而应该多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的真实体验,以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赞扬,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把探究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组内动车组组间
“95后”动车组女司机的首个春运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CRH3型动车组轮对压装曲线研究
高速铁路动车组站内对标停车难的研究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