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华
在传统教育方式中,班主任常常充当“家长”“警察”“保姆”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细节实行紧盯战术。中学生独立意识、逆反心理明显增强,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且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性,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在倡导培养学生能力与发展的教育环境下,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从日常琐碎、带有重复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保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的发展?
一、以积极者的角色进入职业生活
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与繁琐,是很多老师不愿当班主任的重要原因。在“被迫”与“被安排”的无奈之下,不少教师抱着“不出事”、“不最差”的心理,工作以完成学校任务、不被考核扣分为目的,没有工作热情的班主任工作,是无法取得满意效果的。青年教师若以此心度日,只怕漫漫几十年职业生涯,是苦不堪言的。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曾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话:“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独立的创造,正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人的智慧的发展、精神世界的丰富,没有可以不通过个体的经验、独立的体悟,就能完成将外在的知识、文化以及其他人的创造转化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焕发,职业生活,是人成年以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怎样度过生命的日常方式,会决定人成为怎样的人。
因此,很多时候可能无法选择自己担不担任班主任工作,但在班主任岗位上,可以选择不做“奴隶般的工具”,而选择“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在创造性的劳动中,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的欢乐。
“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这是魏书生的话。魏书生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做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教学。面对简陋环境,淘气、后进的班级学生,他也埋怨、灰心、等待,结果发现,“不仅自己没有改变的希望,还可能因为自身的弱点使外界更不如意”。因而他从改变自己开始,以积极的角色进入职业生活,千方百计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最终获得成功。
二、以智慧者的角色管理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他人成功的经验只能供我们学习借鉴,而不能成为我们机械模仿与运用的模式或套路。对于班主任而言,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与学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更需要的是一种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的智慧,把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
首先,要能做到公正而又不违背学生的天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公正,就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尊重个性,维护自尊心,给予每个学生发展的平台与机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同时,建立必要的措施与规则并严格执行之,以维护这种公正。这种公正,意味着班主任要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去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至少直接知道其中某一种事情是他们希望获得的权益。这种公正,也意味着师生间的就“事”论事的恰当性,而决不是就“学生”论事的某种方式。这不仅仅表现为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的公正平等,正直无私,更表现在班主任能真正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而班主任的厚此薄彼、主观武断的评判,常常会让学生充满了失望和不信任感,从而对班主任再教导他们的任何东西,都会抱拒斥态度。破坏这种公正性,首先伤害的是学生,班主任本人其实也受到伤害——损害了自身的形象。
其次,要能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供学生自育共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和谐的教育”,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这和谐,即是班主任在管理上的智慧体现,也就是营造能供学生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班级氛围,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技能 、展现自我中获得充实的精神生活。
三、以反思者的角色不断实践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是紧密相联的。德育更是如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反复思考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在实践中形成经验,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因而,班主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实践的角色,是一个理性的思考者,也是一个感性的实践者。
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认为,工作总是那些繁琐的重复性的劳动,没有什么价值可言。即使是很漂亮地处理了一些问题或者遇到了一些挫折、困惑,也觉得那是寻常事而没有放在心上。其实,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被教育实践教育、被教育对象教育”,这正是班主任工作最需要反思的内容之一。把这些记录下来,加之以研究、交流、探讨,形成新的经验与方法。很多的教育家正是在学习、实践、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提倡写教师日志,认为“记日志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其次,要敢于对自我的更新与解放。
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来看,往往有着“自然成熟”的倾向。一个优秀班主任的成长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这与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相对落后,大环境下德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不受重视,班主任得不到应有的专业培训,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难以发展不无关系;另一方面,教师个体忽视德育工作研究也是重要原因。随着当前德育的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班主任不仅应当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变“管”为“导”,变“应付”为“研究”,变“我的班”为“我们的班”;还应当大胆改革教育方法,变“一手包办”为“自我管理”,变“人治”为“法治”,把自身从繁琐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自己成为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型的教育者。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