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基于操作实践下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策略

2017-04-15 12:26林淑燕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长方体表面积动手

林淑燕

(漳浦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例析基于操作实践下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策略

林淑燕

(漳浦县实验小学,福建 漳浦 363200)

在小学数学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运用恰当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学习热情,从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相关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夯实学生的数学素养。

动手操作实践;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的教学难点在于较为抽象,不易理解。在教学中若一味地只靠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分析,学生往往听得不清不楚,不能掌握相关图形知识的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促使学生从中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相关图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激发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图形学习,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此类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学具、教具的相关操作实践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主动性;也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积极性的动手操作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参与活动中提升学习兴趣。

(一)在学具教具动手操作实践中激发学习主动性

小学数学教具其最为显著的教学功能在于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理解的切入点,或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直观的学习凭借。而学具则是教具的延伸与拓展,这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学习认知情况,引导学生制作的一种学习数学物品。因此,小学数学图形的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易于理解数学图形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教具的相关动手操作实践,或进行学具的相关演示,并以此作为学习数学图形的教学切入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笔者按照如下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教具动手操作实践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1.课前布置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准备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学具。2.上课时,引导学生进行学具的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拿出来,再引导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做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3.接着,孩子们纷纷动手,剪一剪,拼一拼,不一会儿各小组纷纷举手汇报。一组汇报动手操作实践的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分别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经过平移拼成一个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另一组也说出他们小组的发现:“我们小组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分别剪下两个直角梯形,经过平移也可以拼成长方形”。还有一组发现是:“我们发现两组同学的剪拼法的结果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一下子高涨了起来,笔者便顺利地引导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关数学知识。

(二)在创设动手操作活动情境中激发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中,占其核心地位的就是“活动”,他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实验,用实践活动来证明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图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创设相关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一课,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创设如下动手操作活动:(1)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三个大小不一的圆的模型,并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出这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2)让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这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3)引导学生比较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4)由此引导学生学习“圆周率”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便在教师创设的动手操作情境中兴趣高涨地参与学习。

二、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加深理解感悟

学生在学习相关数学图形中,他们往往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之处,成为学生学习感悟中的知识模糊之处。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相关的动手操作实践,在实践中突破数学图形学习的难点,并实现相关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

(一)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突破数学学习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最重要的当然是理解为首,而学生要理解掌握知识就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理论与实际的连接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教师就应当在此处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实现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突破学生学习图形的难点。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课,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来突破难点的:首先,先让孩子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并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结果学生发现体积不变,表面积变小了,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48平方厘米,现在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40平方厘米。其次,引导学生探究这样少了多少?再次,教师引导学生拿起三个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自己动手操作拼成一个长方体,拼完后再计算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最后,引导学生探究: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又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两个面面积,让学生从具体操作到建立表象,在逐步发展抽象思维,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在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相机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实现知识迁移与拓展,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如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在以上环节有效完成后,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实现知识迁移与拓展: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让学生量出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然后问学生把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有几种拼法?让学生自己操作后计算,发现有三种拼法,一种重叠面是长乘宽(20×15),一种重叠面是长乘高(20×12),一种重叠面是宽乘高(15×12),这时教师又问:“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了重叠面是长乘宽时,表面积减少最多,还发现了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就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越多,减少的面积也越多。接着教师再把这个内容拓展,出示4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问这4个长方体应该怎么拼,它的表面积才会最小?怎样拼它的表面积会最大?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拼搭,并画出拼搭后的示意图,并且小组合作计算拼搭后各种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结果发现当拼成长20厘米,宽30厘米,高24厘米,这时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小,而拼成长80厘米,宽15厘米,高12厘米时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再一次验证叠面越大,表面积就减少的越多,接着让学生再根据拼搭示意图观察思考,想一想,怎样拼,长方体的表面积会最小?通过操作,学生发现当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数据越接近时,它的表面积就会越小,教师再接着问:“怎么样才能找到长、宽、高最接近呢?”随后,为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教师再引导:“就是把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和分解质因数,使拼搭后的长方体长、宽、高数据越接近。”列成算式:20×15×12×4:

(1)20×(15×2)×(12×2)=20×30×24

(2)(20×2)×(15×2)×12=40×30×12

(3)20×15×(12×4)=20×15×48

(4)(20×4)×15×12=80×15×12

在这些方案中,第一种方案中的长、宽、高数据最接近,这时教师再展示12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问:“现在大家有办法使这12个长方体包装起来最节省材料吗”这样学生有了刚才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每一节数学课,教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来学习数学图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针对数学教学特点,注意在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中引发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形成发散思维能力

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不同学生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其动手操作的方式就不同。这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体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中,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发散思维能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从家中带来的橡皮泥,然后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引导:(1)先把全班学生按照四人组成一个学习探究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各自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进行探究一个问题:所捏成的不同形状的橡皮泥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出其体积。(2)教师引导学生派出各个合作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进行全班的交流与探究。(3)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共识。这样,既有效解决了相关数学的学习,又促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在参与动手操作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实践操作体现出的奇思妙想,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切入点。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课时,在以上教学环节顺利实施的基础上,在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充分彰显的基础上,笔者是按照如下步骤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1)在课的结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沉入水底,如木块、灯泡、泡沫、乒乓球等浮在水面又怎样求他们的体积呢,还有生活的一粒米、一颗小黄豆、一张纸,怎样求它们的体积?这样给学生留下学习上的空白,更有助于他们后续性学习创造性思维的发展。(2)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并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3)引导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动手操作所影响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意义是深远的。

总之,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有效实施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使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实现数学教学形象化,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蒋丽娜,潘可可,唐彩斌.数形结合——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策略[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5(4).

[2]许玉琛.“图形与几何”领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有效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3).

[3]朱俊华.基于数学题组的儿童“整体思维”建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6).

[4]孙柏尧.将“数学思考”课程目标落到实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3).

G623.5

A

1673-9884(2017)11-0056-03

2017-09-05

林淑燕,女,漳浦县实验小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长方体表面积动手
我也来动手
巧求表面积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抓不变量巧解题
动手演示找错因
表面积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