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三点思考

2017-04-15 11:30杨金霞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习策略初中语文文本

杨金霞

(龙海市程溪中学,福建 龙海 363112)

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三点思考

杨金霞

(龙海市程溪中学,福建 龙海 363112)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别树一帜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如火如荼地应用。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从讲究讨论的时机、关注问题的设计、协调分组的合理、培养思维的创新等方面论述了提高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策略,力求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行为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主动地学习。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又绿神州岸之际,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别树一帜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如火如荼地应用。策略是合作学习中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和素质,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不难发现:语文课堂中许多策略设计仅仅流于形式,表面上看花里花俏,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对于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策略而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容忽视。

一、讲究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的时机

常言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因课制宜。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生活体验格格不入时,当语言文字感悟与学生的思维特点自相矛盾时,当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纸上谈兵藕断丝连时,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就山穷水尽了。应该在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疑惑不解、文本补白之处讲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时机。[1]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课堂讨论见缝插针:课文中“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文本中“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心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观?……这样,学生的情感呵护、角色定位、思维方式都为小组合作讨论做好了铺垫。比如:“人之初,性本善,菲利普夫妇的身上究竟有没有一两点闪光点呢?”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身边也有像于勒这样的亲戚,你会怎样看待他?”学生各抒己见时,对实现讨论过程的各项简明扼要的目标有莫大的启发性。如果是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就可以在讨论中明辨是非:当学生义愤填膺于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绝情时,教师因势利导学生进行讨论:标题中的“我的”这个“我”是谁?全班学生很快达成共识:题目中的“我”是菲利普的儿子,也就是于勒的侄子约瑟夫。教师趁热打铁又引领学生讨论:你们能看出来约瑟夫对于勒是什么态度吗?中立、同情还是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如果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小组合作学习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不能唤醒。如果讨论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把握、方法不优化,讲究讨论时机容易成为镜花水月了。

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设计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是否有效,要注意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进行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根据教学目标和文本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科学合理的问题设计能有的放矢地启发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能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有:导入时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背诵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畅所欲言: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再发问:我们阅读的是一篇小说,小说有哪三要素?继而质问:作者对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接着教师又追问:小组合作交流,用一句话评析人物形象。有的学生从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认为中年闰土是一个自卑、迷信的木偶人;有的学生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觉得闰土是一个由可爱走向可怜的人物形象;还有的学生从小说表达的目的角度,判断闰土的变化折射着社会的不幸……可见,从学生的思想态度、问题能力、学习策略三方面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才能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升华主题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品味重点语句,张扬学生个性等角度设计合理的问题。

三、协调小组合作学习中分组的合理

中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形式一般是每4-6人为一组,分组之前应该考虑到让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黄金搭档”组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2]要增强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明确分工合作任务,担当精神是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背影”一词在文本内容中一共出现了4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把学生分为4组:理解课文中每一次“背影”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以及体味其内涵,哪一次就让哪一组合作完成。文本中的“背影”作为浓墨重彩的对象多次出现,特别是详细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过铁道、攀上月台的场面描写,是课文的精髓所在,也是教学的重点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合作之前先明确需要完成的问题,先让学生组内讨论,然后再展示成果,从而使学生整体上把握本课的重点。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再以“真情告白,感恩父亲”为题,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学生们组内交流后再展示作品,纷纷摆脱了文本以“背影”来表达父亲对自己的爱的定式思维,以《父亲的手》《父亲的足迹》《父亲的眼睛》……下笔如有神,对文题的命名也五花八门。这样,让学生披文入情,在不同的组合的合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效果事半功倍,实现了面对面的促进性发展。

四、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思维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举足轻重。教师既不能当局者迷,又不能旁观者清,应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进行点拨和善待错误资源,发挥组织者、引路人、导演以及联络员的角色。[3]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一课时,考虑到课文体裁是小说,故事性极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用充足的时间阅读,然后利用课堂上最后的一段时间安排学生角色表演,并在小组间开展比赛。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教学:1.教师解读《儒林外史》时代背景和大致梗概后,再请一名学生介绍自己认识了解的《儒林外史》与作者吴敬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畅所欲言独特体验;2.小组合作讨论自己准备怎样进行声情并茂、活灵活现的表演;3.表演前后,教师“不离不弃”关注学生的交流情况,比较各组代表的表演过程,分析“意外演砸”或“精彩一幕”的缘由,对表演中涌现的亮点进行有效评价。学生充分感悟到文本对比手法的运用,对范进中举前后众人对待他的态度体验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对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状况进行入木三分的表演,淋漓尽致表现了一干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一切皆有可能”到“无巧不成书”的体会,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到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大逆转,可谓牵一“中”而动全文,教师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思维:面对这样的长篇课文内容,教师把学习任务因人而异分配到各个小组,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可以展示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各抒己见,得到思维锻炼,收获是丰盈的,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和长文短教的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策略探究需要优势互补,深入浅出的交流与潜移默化的审美融会贯通,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行为方式的过程,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主动地学习。

[1]曾昭辉.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策略[J].教育艺术,2013(4).

[2]顾良军.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5).

[3]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学习策略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基于微博的移动学习策略研究
幂的运算对学习策略及生活方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