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小数学教材教法衔接对策探析

2017-04-15 11:24黄惠暄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教法例题知识点

黄惠暄

(厦门市民立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初小数学教材教法衔接对策探析

黄惠暄

(厦门市民立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0)

初小数学衔接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历来也为教师所关注和谈论。作为一名从事数学教育的教师,笔者深刻意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析总结。文章主要对当前初小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现状进行客观透视,并从教材、教法分析其成因,进而寻求有效之策略。重视教材之研读、教法之衔接对解决学生小升初数学学习之疑难,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颇为重要。

数学;初小衔接;教材;教法

作为小学高段教师,笔者发现个别学生进入中学后学习成绩和小学存在较大的落差,他们对于初中的学习状态很失落,普遍觉得小学教师讲课生动详细、容易听懂,中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多,进度快,消化难。而中学教师则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上课不懂听课,作业不按时完成,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生搬硬套,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真不知道小学打的是什么基础!”由此可见,小学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的区别,使得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产生学习畏难情绪,自学能力不足,知识点理解不透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整体性,小学和初中的知识是一脉相承、螺旋上升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中小学九年的课程分为三个学段,中小学貌似不分家,而实际上学生是在不同的初中和小学上学的,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的教师队伍、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造成巨大的困惑。为此,教师应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与初中教与学的衔接,更新课程观、教学观,引领学生自主搭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助力学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小升初数学学习的过渡。

一、成因透视

1.教材的变化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例题贴近生活,呈现方式形象直观,每个例题下面“做一做”栏目呈现的习题都与例题密切相关,课本练习题的类型也很全面,总是不断重复同一内容,学生巩固练习机会较多。初中教材内容进一步拓宽和深化,教材的结构也逐渐接近科学体系并呈现出整体性。七年级的教材,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数的运算增加了乘方、开方运算;解题思路也从算术解逐渐转为方程解,实现思维飞跃。相比小学教材中的例题,初中的例题只是一类典型问题,课堂学习内容和练习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2.教法的变化

由于小学的数学课重复多、回旋少、坡度缓、容量小,教师教得仔细,总是对知识点进行翻来覆去的强调,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尽管有些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较弱,但通过对题型进行模仿和演练,不断巩固,有时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进入初中后,知识点的深度、广度都在增加,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主要知识点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更多的是强调基本原理和培养思想方法。课堂上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课后安排的习题也无法精细地和例题配套。因此,初中数学的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自我琢磨和内化,更注重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学习变得更自主。

二、对应策略

1.知识体系的衔接

(1)教材的研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对1-9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总体要求,但中小学教师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割裂现象,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学的年段,而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即将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造成学生数学学习的连贯性不足。因此,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材,善于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找准衔接点,巧妙地渗透第三学段的知识。教师们应在更高层面上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审察与处理,将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传递给学生,协助其构建良好的认知体系,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新人教版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结合具体情景,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室的座位,引出行、列的概念,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其体验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初中八年级(上)《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则应把教学重心放在利用直角坐标系把数与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形成坐标意识,从而为今后学习函数及其图像的关系奠定基础。中学对于本课的学习重心应放在抽象图形中找有序数对。再如《直线、射线、线段》,在四年级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直线、射线、线段,能识别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而在初中,教学重点应是在学生已学、会画、会辨别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掌握如何用字母表示。也就是说,当小学生看到“线段”时,能再认、再现出线段的图形,而中学生需要将线段进一步抽象成一个或两个字母。同一知识点在中小学的不同阶段出现,是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把每个知识点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梳理各领域衔接点,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要善于比对分析课标中四个领域的具体描述,找准关联点,快速做衔接。

“数与代数”领域是从“算术数”向“有理数”发展,负数的认识是衔接点。用字母表示数开启“算术运算”向“代数运算”的发展。从“数”向“式”过渡是学生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从“算术式”向“方程”发展的衔接点是五年级上册的等式的性质。由天平称物初步感知、抽象出等式的性质,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

“图形与几何”领域在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从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初中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学生逻辑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适当渗透“点—线—面—体”的几何知识体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的衔接主要体现在由统计知识到统计思想的过渡。初中统计与概率抽象性、理论性较强,思维层次与学习方法都有所改变。统计与概率不仅仅是解题的方法,更是认识现实世界与处理日常生活的重要思想,对数据的收集、描述、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是应当从小培养的数学素养。

“综合与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众所周知,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角色,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他们积极进行实践活动。但在教学中,真正实施新课程中的“综合与实践”的教师乏善可陈。教师要树立“大课程观”,要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准确把握“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定位。

2.教法的衔接

数学教学要体现学科核心内容和思想方法,注重良好数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具体的过程,建构牢固、系统的知识体系。

(1)新旧联系,有效衔接。在小学与初中相关知识的教学衔接中,有许多衔接点,如负数、方程、基本几何形体等,到了中学同一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教师对旧知识要舍得花时间复习,善于发现学生新知识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抛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寻找新的探究切入点,尝试衔接已知与未知。

(2)梳理知识,构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不同外在形式的知识背后的内在一致性。只有善于归纳和总结,才能抓实本质,不断深入研究。在学习中通过让学生自行整理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指导平时训练时,还应帮助学生做好回顾反思,鼓励学生每一道习题解决后,再尝试以新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思维过渡,方法渗透。小学教师重视活动的创设,多采用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获取直接经验。教师应适时、适度逐步引导其用抽象思维来解题,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辅助学生实现由知识的积累到活用知识能力的提升。

小学、初中数学学习的衔接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立足长远,建构新的课程观、教学观,把握连贯做好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搭建数学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良好的发展。

[1]莫瑞良.给力数学——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理论与实践[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2]汪国柱.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陈志华)

猜你喜欢
教法例题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