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心理干预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2017-12-29 08:13李似男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幼小实验组幼儿园

李似男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1)

幼小衔接中心理干预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李似男

(福州市晋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11)

选取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接受心理干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其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研究。采取的心理干预方式主要有:绘本、团辅、幼儿大带小活动、广场咨询、幼小衔接家长讲座等。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上的得分情况,经分析验证,这五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行为。

幼小衔接;心理干预;儿童社会适应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之间的衔接与过渡。幼儿园是儿童身体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最佳时期,然而小学一年级时期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上的骤变,以及学习任务量的增加,使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缺乏心理准备而适应不良,出现疲劳、急躁、害怕学习等不良状态,同时还伴随着很多社会性适应困难的问题。[1]“幼小衔接”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研究这一问题目的在于避免幼儿园与小学脱节,克服和解决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不适应现象。[2][3]笔者研究中的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幼儿园大班儿童社会适应性方面施加影响,主要从家长、教师的角度进行干预,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4]。本文以福州浦下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儿童为例,主要选取了以下几种心理干预方式:绘本、团辅、幼儿大带小活动、广场咨询、幼小衔接家长讲座,探讨幼小衔接过程中心理干预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持续两年跟踪研究,从幼儿园大班开始直到学生进入小学一年级。实验组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干预。实验组为大一班,男生22人,女生21人,共43人;对照组为大二班,男生21人,女生21人,共42人。

(二)问卷法:

1.测量工具。采用杭州大学儿童成长发育和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与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编制的《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量表由六个分量表构成:(1)生活自立,26题;(2)运动,14题;(3)作业,15题;(4)交往,17题;(5)社会化,16题;(6)自我管理,16题。该问卷均为是否题,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然后汇总每个分量表的得分,将每个分量表的总分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城市问卷,由熟悉幼儿的家长填写,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

2.数据统计与分析。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选取幼儿园两个大班的儿童,做跟踪研究,分别对这两个班进行前后测,干预前施测一次,干预后再施测一次。下面是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前后测描述统计结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前后测描述统计结果

如表1所示,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后测的得分都高于前测,但是有没有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还需要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其中一个因素,是否接受心理干预:接受的为实验组;未接受的为对照组;另一因素是年级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原来的幼儿园大班变成小学一年级,分析结果如下: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社会适应行为的前后测差异比较

如表2所示,在生活自立、作业、交往、社会化和自我管理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一年级与大班的差别也达到显著水平;在运动方面,只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3 实验组与对照组得分增量(后测-前测)的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实验组的前后测的增量在生活自立、作业、交往、社会化和自我管理方面与对照组都存在显著差异,在运动方面差异不明显。

三、讨论

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心理干预对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是有积极效果的。除了运动这一维度外,其他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变化都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笔者研究中的心理干预主要采用绘本、团辅、幼儿大带小活动、广场咨询、幼小衔接家长讲座这五种方式进行。

1.绘本。绘本是幼儿园常用的上课题材,以福州市浦下幼儿园大一班郑忠平教师执教的绘本活动《彩虹色的花》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生动形象的语言、多媒体课件、丰富的教具,层层递进,让幼儿在倾听、体验、交流、表达、拓展中体验到人际交往中乐于助人带来的温暖与感动,展示了一个幼儿园社会领域与健康领域有机结合的精彩、有效的活动。同时,还深入探讨怎样合理有效地在一年级新入学阶段延续幼教模式,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

2.团辅。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由课题组成员——晋安区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教师朱林和张秋玲,根据大班幼儿心理特点,结合幼小衔接过程中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而量身定制的团体游戏。在近40分钟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通过热身活动《两只老虎》、游戏《修复国宝扑克》,旨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培养人际交往及团队合作等能力。锦囊中的“闯关游戏”让幼儿学会听从规则、理解规则、配合规则,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而“修复扑克牌”游戏则让幼儿体会到认真观察,认真倾听,团队活动中只有与同伴多交流、相互配合,才能共同解决问题;而“为你点赞”把活动推向了高潮,点赞环节让幼儿学会发现他人的长处,欣赏同伴的优点。

3.幼儿大带小活动。幼儿大带小活动是提供一种让幼儿与不同年龄、性别的幼儿共处、分享、交往的环境,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同伴群体的影响,通过交往实践,累积交往经验,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由浦下幼儿园的教师郑忠平和林晶组织的混龄区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大班实验班的幼儿们都能快速融入中班游戏中,非常认真,积极主动,没有一个幼儿故意扔下弟弟妹妹自己玩。而且大班的幼儿也能够主动关心中班幼儿的需要,分享玩具,细心讲解,互帮互助,真正起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榜样作用。活动结束时,大班幼儿的责任心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大年龄幼儿能在“大带小”活动中体现出具有责任心、榜样、关爱与帮助、指挥领导和协同,在约束自己行为的基础上学会了对他人负责,为他人考虑。

4.广场咨询。由课题组成员及晋安区部分专职心理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针对幼儿园大班家长面临的新生入学适应问题进行个体咨询,并对个别案例进行追踪辅导,指导家长有效应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可能出现的诸如厌学、注意力不集中、人际问题、违反纪律等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缓解家长的担心和焦虑,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在幼升小转折期实现顺利过渡。

5.幼小衔接家长讲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的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5][6]幼儿步入一年级以来,家长们经常会遭遇到很多教育上的困难,例如:孩子作业磨蹭、害怕困难、依赖性强、专注性差等。讲座的主题为《从家庭做起,给孩子在家里办个“好学校”》,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福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心理咨询师、晋安区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朱林主讲。朱林结合具体的心理研究数据,利用形象生动的教育案例,与家长们分享了家庭教育的宝贵经验以及孩子作业磨蹭、时间观念差等常见问题的应对策略,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教育心态。通过讲座,家长们明白了和善与坚定并行,既不惩罚,又不娇纵地管教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允许孩子在错误中学习,让孩子学着独立思考,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五种方式分别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给幼儿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适应成长的环境。这五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社会适应行为,是一次有效的探索。

[1]吴婷婷.幼小衔接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白佳玉.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社会适应性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3]蔡黎曼.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是搞好幼小衔接的关键[J].教育导刊,1997(4).

[4]张怡.提高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能力的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5(89).

[5]杨明珠.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6]李敏谊,刘丽伟.幼小衔接与家长参与:国外研究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4(9).

林文瑞)

猜你喜欢
幼小实验组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爱“上”幼儿园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团体辅导对中职护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