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五方法

2017-12-29 08:13:15黄青霞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梯形教材思维

黄青霞

(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11)

小学生质疑能力培养五方法

黄青霞

(莆田市涵江区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数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要使学生有疑善问,关键是授其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文章引导学生从课题、教材、师长、解法、生活五个方面进行质疑,探讨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逐渐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质疑;提问;学问;问题;创新

“有学而无问,即使读书万卷,也是钝汉尔。”[1]如何让学生有提问的意识,而且会提问?主要是教给学生提问的窍门,让他们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质疑课题——明确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想问、好问,更应该会问、善问。课题是教材的眼睛,起到引领教学内容、概括教学内容的作用,其中蕴藏着诸多问题。教会学生从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例如,在学习“认识梯形”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问:“梯形是不是就是像梯子一样的图形?”“梯形有几条边呢?”“梯形有没稳定性?”“梯形的四个角的总和是多少度?”“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没有计算公式?”“生活中有没有外形是梯形的物体?”等等。学生提出了形形色色的问题,对新知识饱含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梯形教具,自然进入新课的教学。再如,在执教《循环小数》一课时,教师把循环小数板书在黑板上,问学生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学生问:“整数有这种情况吗?”“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再从星期一到星期日永不停息,就是循环吗?”“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的故事也是循环吗?”等等。在一个个问题中,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热情调动起来。

通过对新课课题的质问,学生能更准确地掌握学习的任务,更有效地理解学习内容。

二、质疑教材——理解内容

学习如果总是在一种“平衡”和“自足”的状态下进行,是难以产生冲动和激情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挑开学生认识上的疑点和矛盾,让他们“心愤愤”而“口悱悱”,产生一种认知冲突,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使其从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理智感和探求欲。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数学教材往往具有精练的语言、严谨的叙述,很多地方省略了思考过程。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正确理解教材,明确编者的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简单的字眼对教材大胆进行提问,让学生知道问题的火苗时时刻刻在教材中闪烁。

比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先读数遍分数的基本性质,然后鼓励他们质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换成加上或减去相同的一个数行吗?”“为什么一定要0除外?”“今天这个基本性质跟商不变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呢?”“相同、同时去掉行吗?”“这个相同的数可以是小数、分数吗?”等等。再譬如,教“小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问:“那样的话,原来的数的计数单位会不会变呢?”“原数表示意义变还是不变?”“如果是小数点的后面的零呢?”“如果性质中的小数换成数,结论还成立吗?”等等。又如,教“年月日”一课,学生问:“我们观察到的都是每4年一个闰年,为什么课本是写‘通常每4年有一个闰年’?”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引导他们交流讨论,让他们举出反例来,从而证明结语的正确性。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互融。学会质疑,学会交流,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从数学教材的关键词语质疑,把提出问题的重心落在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上。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吸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提高析疑的能力。

三、质疑师长——激发探究

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迷信、模仿,而是独立、创新。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质疑精神,敢于怀疑教师、怀疑书本、怀疑权威,敢于思考,敢于创新,成为创造性人才。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学生的眼里,书本、教师就是真理,就是权威,不敢有异议,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积极创设宽松、民主、愉悦、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并经常鼓励、教育学生不能单纯地信奉、接受,而要有质疑批判的态度。

例如,在上圆锥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时,教师按教材中的例题操作实验之后,得出圆锥体和跟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的关系之后,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能不能用其它的圆柱、圆锥来做实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如果它们的底和高均不相等,体积是不是也存在的关系?”“底和高有一个相等一个1不相等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它的体积还是圆柱体的3呢?”等等。在阵阵的辩论声中,教师又拿出若干组学生上述情况的圆锥、圆柱体教具,分小组实验操作,验证以上这些情况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关系。

创设类似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既培养了学生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使他们的质疑意识得到提高。

四、质疑解法——训练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局限于已有的方法和答案,而是勇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解放思维模式,拓宽思路,多角度地思考解题的方案,寻求多种解题途径,找出最佳答案,品尝思考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掘学生的求异创新的潜能,生成自觉求异的意识。

如,一道应用题:“一个修路队修一条120米的路,3天修了,余下的还要几天修完?”一位学生列出:120÷教师问:“同学们,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吗?”学生一会儿又列出多种解法等。又如,比较和两个分数的大小,有的学生画线段图、长方形或圆形的图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化成小数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来比较,因为,减的数越大剩下的数越小,所以30个的是24个,30个的是25个,24比25小,所以;有的学生把分母化成一样的分数来比较;有的学生把分子化成一样的分数来比较等等。

一题多解,让学生学会适应各种变化,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活跃了思维,学会了倾听、分享、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团结合作精神,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质疑生活——拓展运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开发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走向五彩斑斓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有数学,逐步培养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挖掘并提出数学问题,渐渐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单调,知识有限,所学知识常会与实际生活产生冲突,这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契机。如,学习“比”后,教材中比的后项是零没有意义,可是很多体育比赛中比分的后面经常出现零,由此产生问题“数学中的比与平时球赛中的比有什么不一样?”又如学过“圆的认识”一课,一些学生会问:“汽车的轮子、路边的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方形、椭圆形的?”“做游戏的时候为什么经常围成一圈?”“在操场上画圆形要怎么画?”又如,田径长跑比赛中,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点上。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运动员在长跑中没有站在同条一起跑线上?”“每个运动员起点相距几米?”“第二圈为什么都跑到同一跑道上去了?”等一系列问题。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特别是把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作为己任,交给他们提问的权力,教会他们提问的方法,让他们提出、发现、研究问题,增强质疑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1]刘忠明.高中数学的有效学习方式[J].福建教学研究,2014(2).

陈志华)

猜你喜欢
梯形教材思维
玩转梯形
幼儿100(2023年37期)2023-10-23 11:38:58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梯形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