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互助 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2017-12-29 08:13:16吴娴清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堂练习同伴解题

吴娴清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同伴互助 提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吴娴清

(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当今数学课堂练习,有些班生规模大,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分身乏术,无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课堂效率低。同伴互助学习的教学模式应时而生。本文从科学组合,多维合作,优化评价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借同伴互助学习模式,以创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同伴互助;多维合作;优化评价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它必须以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掌握技能。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学校普遍存在班生规模过大的问题,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中,其选题、分析、讲评等环节均无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同伴互助这种学习方式对提升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受已有学习习惯的影响,对该学习方式存在不适应,需要教师有序、有效的引导与训练,才能逐步推行。

一、科学组合,构筑互助平台

学习同伴的合理搭配是互助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实行基于以下原则的搭配策略。

1.尊重学生,体现自主。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使用命令式的手段进行“拉郎配“式的配对,学生在心中难以接纳对方,那么这种方式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故要以学生自愿组合为主,教师调控为辅。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与学习好的同学为伴,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无人问津”,此时可以把这些学生集中起来,由教师自己当“小组长”。

2.积极引导,强调互补。在学生自由组合中,往往会产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现象,造成“结对”双方在某个领域都比较强,在某个领域都比较差。此时,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实现优势互补。如把计算能力比较强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进行组合,把数感比较好和几何建模能力比较好的学生互相搭配,把善于推理和善于想象的学生结成对子等。这样,学生就可能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对方之不足,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效果。

3.科学组合,体现层次。“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一对学习同伴中,总有一位受益多,一位受益少。有些教师把“学习同伴”的概念固化了,简单地认为就是“A&B”的模式。实际上,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一位比自己学习水平要低一些的同学结成伙伴,从中更多地担任帮助者的角色;再选择比自己学习水平高一些的同学结成新伙伴,从中更多地担任受助者的角色。如按照整体学业水平高低顺序排列,有A、B、C学生,那么B可以和A结成同伴,B同时也可以和C结成同伴。这样进行层次性的搭配,它的好处是每个人的付出和收获比较均衡。

二、多维合作,拓展互助空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运用同伴互助的学习模式,可以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从而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首先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精心安排,保证同伴互动的时间与空间。其具体的教学流程:独立解题——同伴(组内)互助——全班(组间)交流(错误率高的,学生解释不清的)——归纳规律——检测达标——辅差补救。在同伴互助学习环节,组内成员可以进行以下几种互动。

1.分享交流,发展思维。同伴互助学习可以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团队共同成长的行为,形成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动力机制。在课堂练习反馈环节,往往因为课堂时间限制,无法一一满足所有学生面向全体展示思维过程的欲望,学生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此时若能留点时间,让他们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交流,则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缺憾,既让尝到成功的喜悦,又能在交流中再次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他的同伴则能在共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对比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负效应,开发多种角度思维方式。

如:

有关于此类几何图形的解题,学生大都是按部就班套公式,故而A学生解题方法是这样的。

200÷8=25(米)

25×24=600(平方米)

而B学生是这样解答的。

24÷8=3

200×3=600(平方米)

B学生发现与同伴解题思路不同时,考虑到自己的解法计算更简单,便推荐给同伴A,A学生不理解其算理。B学生解释:长没有变,宽扩大到3倍,根据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双方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造就了一题多解的结果。正是教师课堂上及时安排相互交流的环节,双方均收获颇多。在知识技能上,通过双方的交流,都加深了“积的变化规律”这个知识点的巩固和运用;在过程方法上,两人先后提高了思维变通性与灵活性;在情感态度上,B同学体会到另辟蹊径的喜悦,A同学体验到学习伙伴的温暖。

2.争辩探讨,引发碰撞。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后,教师有必要留一点时间让同伴展示解题过程,更要善于发现冲突和争议,引发学生进行自辩和反驳,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

如:

在各自思考后,同桌甲乙两位学生分别这样解题。

甲:4×3=12(厘米)

乙:4×3-1=11(厘米)

在同伴合作环节——

乙:你错了,我原来也是你这么算的。后来发现环与环扣在一起,长度变短了。(边说边用俩食指比划起来)你瞧,扣一起,是不是变短了?

甲:好像有道理。是11厘米吗?(边说边拿尺子测量起来)这一个环刚好4厘米,全长却不是11厘米呀?

双方陷入深思……甲再次学乙做起扣食指的动作,发现扣起来后会缩短两个手指的厚度。于是双方再次修正解题过程。

4×3-2=10(厘米)

以上例子,同桌学生通过交流,自发进行“质疑”“释疑”。由“答案不一样”引发了双方的深度思考、争辩、假设、验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重重波折,但层层推进,思维也由模糊到清晰,由狭窄到宽广,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得以激发。

(三)反馈检查,明辨正误

课堂练习当堂反馈才能达到最好的练习效果,然而教师当堂批改五六十本作业,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放手让同伴互批作业,辨清正误,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分析错题,及时纠正。

如笔者在教学“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布置了4道计算题先让学生当场练习,然后进行同伴互批互改,再经过统计汇总发现被减数中间有连续几个0的退位减法是学生的易错点。在“4003-376”这一题中,学生知道十位被借走了1,只剩下9;但在进行百位上的减法运算时,很多学生误以为百位被借了两次,只剩下8,然后用8减去3得出结果。教师当即改变教学策略,先用估算法求解,再进行分析,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经实践发现,学生的课堂练习由前后桌(两组4人)合作互相批改,然后把不清楚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一种合作模式效果比较好。一个讨论组里的学生太多,极个别成员就容易无所事事,反之成员太少,讨论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4人模式则很好地兼顾了讨论的规模和成果。

此外,教师还应优化评价,延续学生互助热情。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凡事三分钟热度,如何促使同伴在练习中的互助行为持之以恒呢?合理的激励性评价十分重要。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捆绑式评价”,即以小组为单位计分,让同伴有“一荣俱荣,一哀俱哀”的集体荣誉意识,产生与他组竞争的动力。通过组内自评,督促落实,适时鼓励等方法,促使组内成员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从而改善班级学生面貌。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金二红.同伴互助学习的实践与理论初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代春菊.同伴互助教学策略刍议[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数学同伴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JKTJD16-46)。

陈志华)

猜你喜欢
课堂练习同伴解题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家长(2023年2期)2023-03-14 06:54:44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新教育(2022年32期)2022-12-16 15:00:41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数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