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诗歌润泽初中地理课堂

2017-04-15 07:19徐伟权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诗歌特征课堂

徐伟权

(诏安县西潭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5)

引入诗歌润泽初中地理课堂

徐伟权

(诏安县西潭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5)

在地理课堂中可通过引入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穿插诗歌,使课堂充满灵动;利用诗歌解词释义,加深地理深层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人格塑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地理;诗歌;引入法;穿插法;设问法

人类在与地理环境的长期相处中提高了智慧,凝结出了文化,层层累积下来,因而古人往往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衡量一个人知识的渊博程度。而诗歌在华夏文化中是多元存在的,可以渗透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地理学科表征性尤为显著。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诗歌,既可进行智力教育,又可进行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具有内在性和思想主导性,可以为学生铺设下厚实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体现民族生存的需要。假如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不感兴趣,那么这个民族最终将出现文化退化,最终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作为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从诗歌中汲取文化营养,灌输到地理教学中是一个大可开发的场域。

一、引入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新课导入部分,引入诗歌重在调动学生听课兴趣,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入情入境。这可以设置悬念,扣人心弦;亦或引人入境,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功效,从而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关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认识,概述了漫长的认识过程:由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如棋局”到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再到现在通过卫星拍摄的地球全景。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是在不断的完善,需要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探索并付出艰辛的努力,这里的教学目标可设置为对学生进行尊重先辈们科研成果的情感教育。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识点之前,适当引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丰富联想。再如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关于中国的疆域,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来描述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为了让学生对祖国是个大国产生自豪感,让学生更有空间意识,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时诗歌中古典诗词的引入能起到很好的激发作用。“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因此“中国”有许多别名,如“九州”“华夏”“四海”等,在课堂中列举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宋太宗《缘识》的“唯愿君臣千万世,六合同心归华夏”,宋代诗人陆游《示儿》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既创设了情境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又不露痕迹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穿插诗歌,使课堂灵动起来

地理特征范围很广,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文特征、经济特征等。巧妙地穿插诗歌,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特征的印象,把“死”的知识讲“活”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地理教学中,讲述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时,如果平铺直叙,学生往往昏昏欲睡,倘能穿插一些诗词,课堂就会变得充满生趣。例如穿插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能够生动地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讲述中游特征河道弯曲时,可选择“水转山徊滩险急,银窝直下去难回”来表现;讲述长江下游时,可用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给学生展现出江阔、水深的特点;在说明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时,引入杜甫的《佳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便把其水文特征中的含沙量变化表现得更加灵动。山上的泉水为什么清?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保持了水土,因此含沙量低。出山的泉水为什么浊?除了泉水落差的俯冲携带的泥沙增多这个因素外,出山地区地势开阔,人口集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从而影响水土的涵养,致使河水携带的含沙量增多。

穿插诗歌还可以为讲述地理知识起到理论支撑作用。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川是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作为知识点,学生可能很难想象川的具体形态。如果教师们在教授时插入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则一下子让学生感受到渭河农村生活的闲暇自得,这样“川”的形象就具体化了,跃然纸上。再如西北地区给人留下的印象,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也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的景观。如此既描述了西北地区东部高原以草原为主,又表达了西北地区西部边陲大漠壮阔雄奇的景象,把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由湿润到干旱的层次表现出来,从而讲清楚了西北地区距海远近,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深入的地域特征。

三、利用诗歌解词释义,加深地理深层理解

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教师如果巧妙地利用问题设置悬念,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将要学习的内容。如讲授“黄河的开发与治理”时,教师如果上课伊始就抛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问学生这里的“天上”是指哪里?“海”是指哪里?由此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地想去了解这条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再比如关于世界气候“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这一规律,可引用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设问“春”跑哪里去了?难道是诗人错怪了“春”,还是“春”并未归去?从而分析: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不同的海拔高度,水热的组合不同,适合不同植被的生长,植被的生长期也产生差异。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也可引入“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花”,从而分析:气温随纬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我国南方春天来临,春色正浓,而此时北方梅花盛开,正值冬季。如此将文学古诗与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起来阐述地理现象,学生的兴趣便被大大地调动起来。

曾有一考题发问:“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其中的“长风”和“春风”是不是矛盾了?李白的“长风”和王之涣的“春风”谁对谁错?经过一番推敲,学生便知这要用到中国季风气候来分析,李白的“长风”指西北风(冬季风),王之涣的“春风”指东南风(夏季风),两者不矛盾。从而引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位置便是这玉门关。

陕西有八怪,歌谣云:“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带。防晒防尘又防雨,擦手抹汗更实在。”这“帕帕头上带”就是其中一怪。在黄土高原上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顶着一块白色的帕帕。学生一听这歌谣就来兴趣,创设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原来黄土高原经常起风沙,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既经济又实惠方便。这便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地形的不同导致了各地各自浓郁的文化习俗特色。

总之,中学生正经历青春期,世界观、价值观正处在构建的过程中,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他们更多接触的是流行网络语言,这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渗透更显得日益迫切。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文化精品,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倘若教师们加强诗歌修养,并将之渗透到课堂中,必能起到妙不可言的奇效,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塑造,提升孩子们的素养,成为他们初中阶段可贵的精神底色。不过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付诸艰辛的努力。

[1]陈隆生.用诗词润泽初中数学课堂[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5(3).

[2]刘志英.渗透诗歌教育优化地理教学[J].甘肃教育,2016(19).

[3]纪雪利.用“生活之水”润泽地理课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

(责任编辑:曾呈进)

猜你喜欢
诗歌特征课堂
诗歌不除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如何表达“特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诗歌岛·八面来风
抓住特征巧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