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教学品位的提升

2017-04-14 00:37孙东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绘画教学中学美术教学实践

孙东升

[摘 要] 美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美术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美术教学应拓宽学生的视觉信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美术作品蕴含着历史文化的认知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技能技巧的练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在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把艺术文化的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上。

[关键词] 中学美术;绘画教学;技能技巧;教学实践

在中学,美术学科被当作“技能科”看待。有些人简单地认为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实践,以至于有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绞尽脑汁地教会学生画好什么,但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却不佳。久而久之,学生知难而退,失去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教师无可奈何。又有一种现象:有些美术辅导教师急功近利,对少年儿童采取单一的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比如在短时间内让他们死背一幅画或多幅画的表现形式,用来应付各级各类的有关比赛,以期得奖。但这类少年儿童长大以后,往往在绘画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创造性可言。以上两种现象反映了有些人对中学美术绘画课教学的认识有偏颇,未真正了解美术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目的。

一、中学美术学科的本质和教学目的

首先,美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而美术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众所周知,每个学科的知识都是文化的历史积淀,美术之所以称作“造型艺术”或者“视觉艺术”,是因为其实质在于它是对现实生活体验的直接或间接造型(就是抽象艺术作品也同样有形象可由视觉感知),同文学作品一样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在专门美术院校中,美术的基础教学,如素描、绘画和雕塑的学习,其目的被看作是为了学习某种再现可视世界的技能。然而,技能并不是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而已。再说美术作品的主要功能也不是向人们显耀作者的“雕虫小技”,这些技巧只对于那些专业美术人才的学习或者借鉴有助,而对于一般观赏者则只需要满足直观视觉上的审美要求就可以了。另一方面,在整个的文化历史中,各种造型具有不同的艺术功能。它们有时是宗教祭祀功能的造型,有时是直观图示功能的造型,有时则是纯交际功能的造型。这三种功能的造型都可以从绘画和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等载体中体现其文化价值。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不但要训练学生的技巧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应该把人类在艺术活动中所留传下来的美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分析,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教育。

况且,每周节数甚少的中学美术课,限于大多数学生的美术基础以及其他功课的压力,要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美术学科的诸多技巧技能,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那么,注重审美教育是否会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失去信心呢?我以为不会。同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技能技巧的传授。教师平时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个别艺术资质很好且有意于从事相关行业的学生,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从技巧技能方面进行科学的训练,为将来升上高一级专门院校打基础。至于大多数的学生,则以普及美术知识的教育为宗旨,只要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不要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就可以了。

其次,美术教学要拓宽视觉信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所使用的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知觉获得的。特别对少年儿童,造型信息更为重要,在他们纯真的世界中,视力是主要的“劳动工具”。“人的眼睛显然用不同于粗野的非人的眼睛所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马克思的这句话把人的视力评定为文化现象,而不止是简单的生物生理学过程,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恰当地评价人类造型活动的视力“文化化”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图画课和美工课。学生是在绘画的过程中,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与自己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奇妙的世界。同时,儿童在这种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意识,自由自在地享受“创造世界”的愉悦。记得上大学时,有个五岁的女孩子在我们宿舍前面的水泥地上自得其乐地用色彩笔涂涂画画,一边哼着不着调的小曲子。她画的是一幅新奇的图:怪怪的树,怪怪的房子,还有几十只不知是小鸟还是小鸡的小动物。总之,其想象毫无拘束,构图离奇、造型别致,既新鲜又好看,有种说不出来的意味。这说明少年儿童具有相当丰富的想象力,有着自己认识世界和体现世界的视觉经验,同时在创造中,获得愉悦。

再次,美术作品蕴含着历史文化的认知价值。

艺术的起源,众说纷纭。有摹仿学说、有游戏学说和巫术学说等等,马克思则认为起源于劳动。不管何种学说,从文化历史的角度而言,造型活动总是人类文明史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通过赏析达到对人类造型活动的认识。比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角度,集中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社会的生活面貌,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尚,是一幅活的历史图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的历史价值。

二、如何把这三方面的内容,融入具体的教学中

1.讲构图,不拘泥于形式的完美

构图包含很多美术因素,如和谐、对比、主次、虚实、气势等等。这些常识应该向学生讲解,并拿出好的范图给予示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构图的美学基本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在让学生临绘范图时,我不要求学生非按范图一模一样依样画葫芦不可,而是让他们首先分析范图,帮助他们理解构图的特点,然后结合学到的关于构图因素的美学常识画出自己的体会。因为学生面对一幅范图有各自不同的感知和联想世界。这样,有的同学虽然不能如范图一样完成構图,但在练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独到的体会和实践。

2.讲究造型,不一定要求准确

形象造型,有其严格的要求,如比例、结构、透视、动态、重心等等。但在这方面如果对学生要求太苛严,会使他们失去兴趣,知难而退。所以在造型练习上,让学生先体会形象造型的生动性和概括性。学生在认识和表现形象上有先入为主、抓住视觉上直观的因素、忽略内在构成的特点,敢于把形象简单化、特征化。所以我要求学生绘画时,要如实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体会,而不必死描硬绘形象的造型。我要求他们把范图的形象或写生对象当成一种“活”的参照对象加以认识,鼓励他们大胆地夸张、变形甚至改动。这样,学生画出来的画虽然不似范图,但不会千人一面,而更显得生动活泼、意味无穷。

3.讲究色彩,鼓励学生主观表现

在美术课教学中,色彩课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课程。色彩在学生的世界中有其特殊的感知方式和表现方式,所以在运用色彩上更应让学生发挥其追求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的特点。要鼓励他们大胆夸张,主观表现,尽可能地让他们的色彩世界在愉快的练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4.注重审美,赏析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凡能留传下来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能技巧、美妙意境、高尚的艺术品格,往往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学上既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应该在欣赏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同作品对话,领略作者的创作意图,得到历史文化的认知,从而扩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徐悲鸿的《奔马图》,创作于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图中的那匹马可以说是徐悲鸿的精神化身,骏马霜蹄蹴踏,英姿飒爽,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关切祖国的情怀,以及随时准备扬蹄前进、奋勇抗敌的精神。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总之,中学的美术课有其特殊性,青少年又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这种特殊性和心理特点,寓审美于技巧技能的练习中,把艺术文化的学习渗透于课堂教学上,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既得到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又深刻地认识人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与历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责任编辑 邓 振

猜你喜欢
绘画教学中学美术教学实践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幼儿绘画教学
情感丰富的美术教育
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美术研究
浅谈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探析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绘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