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212300) 任科华 ●
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212300) 任科华 ●
合作学习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积极实施的学习方式,也是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普通教育是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对于文科班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较为困难,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与他人交往,对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端有积极的意义.
高中;数学;合作学习
自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凸显“合作”和“竞争”的理念,这两种技能也会成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要素.合作学习是开展“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的小组活动,要求合作小组成员在背景、能力、成绩、性别等方面有一定的互补性.合作小组成员在学习中要相互尊重和相互交流时,双方相互提供帮助和影响他人.每个人在小组中都有大量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在融洽的合作中取得成果会增强学生愉悦感.近年来,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对传统教学的重要补充和突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教学应用价值.
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在划分合作小组时为节约时间,就根据座位的就近原则分成小组,这种分组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较易出现某个小组成绩非常好或某小组成员因内向的性格而无法提高学习效率,由此一来就削弱了小组与小组之间在数学学习中竞争性,即使分了组也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效果.此外还会出现数学学习中组员只合不作情况,即部分数学教师分组后还是惯性地授课并提问和布置课后作业,而且教师只提问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那么成绩高的学生会增强学习兴趣,成绩较差的学生听完课后因无法掌握新的知识点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烦情绪.这就需要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科学划分小组
教师开展合作学习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组建合作小组,只有建立有效的合作学习小组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一切小组活动.对于高中数学合作小组编排要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原则,其中组间同质即小组之间水平相同以及具备相同的条件,使各个小组能公平竞争.组内异质即每一个小组学生各具特色,便于小组之间优势互补和取长补短.因此在编排小组时主要做工作就是组内异质,由此保证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使信息输入和输出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促使小组成员能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认识.小组成员也可任意组合,然而这种组合并非能和合作学习实际需求相符.大量研究指出,合作学习小组编排的最佳方式即“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它能保证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数学成就水平的人共同分享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观念,使学生能学习适合未来社会的交往技能.
2.培养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础在于学生自身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技能,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训练,让学生学会反思、倾听、补充、主动参与、与他人合作、评价等.要让学生知道在别人发言时除了要认真聆听,更要认真思考,学会客观评价别人的发言并提出更好的建议.同时要培养学生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当自己的观点被他人否定时要变换角度重新思考或为自己的主张的观点寻找新的理由.若无法统一小组意见时则学会尊重多数人的意见,整理和归纳本小组意见并在全班开展交流.养成良好合作习惯的长期任务即培养学生学习技能,需有计划地和有步骤的训练和教育,从具备合作经历到初步学会合作,最后形成合作观念以及具备合作能力,从而达到与他人合作目标.
3.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由于学生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有限,管理能力、组织能力有限,所以在实施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扮演促进者角色,从而确保教学效果.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设计时要涉及任务选择、学习具体情况分析、目标社会自以及教学过程设计等多个方面并事先让学生提前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了解在合作中需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习中有所创新,发现以及争论.合作学习的直接组织者即教师,多体现在有效组织和调控合作具体步骤方面,教师在合作学习中需对各个小组成员合作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小组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与此同时强调以民主平等为基础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将自身融合到合作学习当中,与学生交流感情和诚恳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实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策略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强调提高数学学科素养等,所以需要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推动此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李兰.新课改背景下分组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171-172.
G632
B
1008-0333(2017)03-0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