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意象与博大的胸怀
——《沁园春·长沙》的独特意境

2017-04-13 11:49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秋景沁园春

杨 朴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宏大的意象与博大的胸怀
——《沁园春·长沙》的独特意境

杨 朴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所表现的,不是长沙的秋景,不是他观赏长沙秋景引起的感受,也不是对“中流击水”伟大斗争经历的回顾,而是以长沙秋景的描写表现了强大的斗争精神,以宏大的空间意象表现了博大的心胸,又以“浪遏飞舟”等意象表现了对伟大理想的热烈追求。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宏大意象;博大胸怀;理想追求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鹰击长空,百舸争流,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毛泽东诗词表现毛泽东的心灵世界

诗是主观情感的形式化表现,因为主观情感或者是被动化的生命感受,或者是主体的精神追求。因而,诗的形式就有了这样两种功能:一是它的形式所表现的情感可以使人产生共鸣,可以使人难以言说的生命感受得到深刻的表达,如李商隐、李清照、李后主的某些诗词;一是它的形式本身可以为实际的情感提供模型,可以使人受到这种情感形式的“同构”,如李白、苏东坡、毛泽东的诗词就属于这种艺术的范畴。前者是为生命感受“赋形”,后者是为精神追求“造象”。两者都有谁也不可替代谁的艺术价值。但是,从艺术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和塑造作用的角度来说,显然,后者更具明显的意义。比如前者,好多美好的诗词确实表现了人的生命感受,像“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巧妙的客观化形式表现了人的内部情感世界,使人们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了形式化的宣泄,但同时也可能使人的情感受到这种形式的影响。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一样,不可能总是被一种艺术形式表现和影响着,而必须要有另一种形式的参照和平衡,只有这样,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精神才是正常的、健康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宏大意象表现博大胸怀的毛泽东诗词才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在空虚的生活、寂寥的心境、无聊的情感、苍白的思想、无信仰的精神、丧失理想的人生,乃至日益庸俗、颓废的现实中,读一读毛泽东的诗词,会觉得神清气爽、心胸阔大、境界高远、诗意浪漫、精神振奋。

毛泽东诗词雄浑、豪迈、壮丽的风格,是可以和中国古代最豪放的诗人相比肩的;毛泽东诗词以宏大意象表现出的博大境界,是可以超越中国古代最了不起的诗人的;毛泽东诗词表现出的他人生实践性的伟大理想追求和宏伟气魄,是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

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我们后人理解毛泽东的个人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为人知的情感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一生写了那么多文章,发表了那么多讲话,出版了那么多著作,我们怎么能看出哪些是属于他个人情怀、个人感情、个人精神世界的呢?当然,我们硬要说他写的文章就属于他的个人情怀、他的个人感情、他的个人精神世界,那也是可以的,但那是属于另一种不同于他的诗词所表现的情怀、感情和精神世界的。他的诗词所表现的东西,这里更多是指《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所表现的内容,是在其他任何文章、讲话和著作当中也找不到的思想感情。或者这样说更合适,毛泽东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精神、心灵是与毛泽东其他文章、著作有着极大的不同的东西,正因为是有与那些文章著作有极大的不同的东西要表达,因而毛泽东才写诗。

在这种极大的不同的东西中,有一种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个人的宏伟理想。毛泽东曾经说过“诗言志”,这个“志”在毛泽东那里其实就是理想。毛泽东十几岁离家求学的时候,就写下“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诗篇,到晚年又写下了“重上井冈山”的词,由他的诗词可以看出,他的一生都被一根理想的红线贯穿着。如果我们把毛泽东或毛泽东思想比作一棵大树的话,毛泽东诗词表现的理想才是他树的硕大主干,而毛泽东思想则是长在这硕大主干上的纷繁的树枝与树叶。没有毛泽东的伟大理想就没有毛泽东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伟大实践的产物,而毛泽东一生的伟大实践都是被他的理想所决定的,毛泽东的伟大理想造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毛泽东思想其实是由毛泽东的诗词生发出来的。毛泽东表现伟大理想的诗篇早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沁园春·长沙》。

二、占有宏大空间的博大胸怀

伟大理想追求是《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灵魂。但这伟大理想并非全是直说而大体是由客观景物,准确地说是由意象表现出来的。从艺术符号的角度看,诗中没有所谓的客观景物,所有的客观景物都是主观情感的意象化表现。客观景物不会自动进入诗篇中来,而是诗人选择创造的结果。而诗人之所以选择某种客观事物创造某种意象,那是由诗人的思想情感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有什么样的客观事物。刘勰在《神思》中解释创作的秘密时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山和海是客观景物,但诗人的“情满于山”“情溢于海”以表现性的形式表现山和海客观景物,山和海自然就成了人的主观情感的象征符号。在诗中,凡景物都是主观情感的象征,而绝对没有所谓的客观景物。既然客观景物是主观情感的象征符号,那么,什么样特征的客观景物就表现了什么样特征的主观情感。

《沁园春·长沙》上阙写景部分有两种特征:一是大自然“竞自由”的勃勃生机,二是由“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的宏大的意象。正是这两种意象特征有着超越所谓一般秋景描写的艺术意蕴:“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激情澎湃的主体精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意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而这两者的融合则表现了一种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追求。

秋天的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毛泽东激情澎湃主体精神的艺术符号。毛泽东确实是写了秋天,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等,但是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间”一样,毛泽东的根本用意不是为秋天画像,而是借用秋天的大自然为自己的主观情感赋形。秋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古代诗人大多是以大自然的衰败表现自己的生命感受的,所谓“悲秋”的主题。

毛泽东以秋景表现了自己的澎湃激情。这澎湃的激情不是秋天所具有的,而是属于毛泽东的,是毛泽东把自己浓重的激情色彩涂抹到了秋天的景物之上,使秋天不是表现出渐渐衰败的意象而是相反呈现出勃勃的生机。“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表明时间地点的,并无深意。有人说“独立寒秋”是暗喻毛泽东当时身处险恶的环境,是从政治角度的过度阐释。“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表现了毛泽东主体精神对秋景的投射。这个“看”不是毛泽东客观地看,而是主观地看,是以他的思想情感的“眼睛”对客观物象的看,因而,他所看到的就不是长沙橘子洲头的自然秋景,而是他的精神、灵魂所要看的东西。他所看的东西不是个别事物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相加,而是他们组成的整体所表现的统一意味。毛泽东是以一种统一的色彩涂抹着他的长沙秋景。他虽然把各种意象——“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组合在一起,但组合在一起的整体意象却脱离了每个具体意象表现出一种新的意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每一个意象都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与自身的外在世界抗争的精神意义。百舸争流的“争”,是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都是动态的意象,毛泽东用这些符号把自己的顽强斗争精神表现得极其形象生动传神。在这种理解中万山红遍的“红”,层林尽染的“尽”,漫江碧透的“碧”也具有了动词的功能意义,他们与“争”与“击”与“翔”一起组成了统一格调的意象,表现了强大的生命的抗争精神。“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前面描写的概括,“竞自由”的“竞”是对“万类”顽强生命力的动态描摹;“自由”即是他们抗争的目的与结果;而这些又都是毛泽东自己生命精神投射的艺术符号。上阙结尾发出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和提问,其实那结论是在前面秋景的艺术符号中就事先做了象征性的回答的。

客观景物的多重象征意味(不仅是双重),是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长沙》非常突出的特点,也是《沁园春·雪》非常突出的特点。毛泽东两首“沁园春”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以客观景物作为自己思想情感的艺术符号,然后直抒胸臆。那个客观景物既作为直抒胸臆的客观对象,但同时又作为他自身情感的象征符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同样是毛泽东主体精神的投射。

毛泽东在客观景物中投射的不仅是自己的生命精神,更突出的还有他的对广阔空间占有的强大欲望。《沁园春·长沙》有多大的空间?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是: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苍茫的大地和辽阔的天空。从诗(描写的景物)是诗人为他的情感创造的客观对应物的角度看,那湘江北去等广阔空间的描写,应该是诗人情感的表现。广阔的空间意象是博大的胸怀的对应。正像强悍的生命力是由“万类”抽象出来的一样,广阔空间的意象也是由秋天的苍茫大地和辽阔长空抽象出来的。恐怕毛泽东自己也没有理性的意识到,他要由秋天广大空间的描写表现他的博大胸怀,表现他对苍茫大地和广阔天空占有的理想与渴望。有人说,他描写了壮丽的秋景,这样看是不够的。毛泽东确实是要表现他所看到的长沙寒秋的橘子洲头,但是,毛泽东主宰苍茫大地的理想与渴望太强烈了,几乎构成了他整个精神世界的全部内容,因而,这种主宰苍茫大地的理想与渴望就不自觉地转换为博大心胸对广大空间意象的占有。这种宏大的空间意象毛泽东以“万山红遍”和“万类霜天”来表现,以两个“万”字凸显了他意象创造的宏大。人的肉眼是不能同时看到万山和万类的,那是毛泽东的“心象”,是毛泽东创造出来的表现他博大心胸的形式符号。毛泽东好用很大甚至是极大的量词,如“万”来创造他的诗词意象,其实那是他对巨大空间占有的无意识表现。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寥廓江天万里霜”“飞起玉龙三百万”“万木霜天红烂漫”“万水千山只等闲”“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宏大的物理空间是博大的心理空间的客观对象化符号。毛泽东以对空间占有的思想,表现他强大的主体精神,在《沁园春·雪》中有同样的表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雪”的各种意象中,凸显了北国风光更为宏大的空间意象。空间即包含着时间,不存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也不存在没有空间的时间。空间的宏大同时也隐喻着时间的长久甚至永恒。毛泽东的宏大的空间是毛泽东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符号,即对永恒的一种渴望、追求和把握。《沁园春·雪》对历史人物超越的思想即是这一思想的表现。

三、主宰苍茫大地的伟大理想

《沁园春·长沙》下阙“携来百侣曾游”等句,正是对上阙以长沙秋景为符号表达的对空间占有思想的承续。那是一种对“往昔岁月”主宰“苍茫大地”理想追求的满怀激情的回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在青春年少时,我们风华正茂,激情奔放,以青年知识分子单纯炽热的理想追求,以激烈的文字评论国家大事,批判社会时弊,抨击达官贵人。下阙以“直抒胸臆”方式回顾的这段文字恰好是对上阙以意象方式隐喻意蕴的直接表白。“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其实回答的是“我们”。主宰苍茫大地是我们的伟大理想,我们曾经为实现这伟大理想而热血沸腾,我们曾经为主宰这苍茫大地而斗争。结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发问,是回答式的发问,那结论是在发问前就已经回答了的。但之所以发问,是有特别的意义的,那是对当年那些 “同学少年”“指点江山”热切的呼唤。“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既是对“同学少年”劈波斩浪、激流勇进畅游情境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他们满怀理想为推翻旧世界而英勇斗争的隐喻。上阙有“鹰击长空”,下阙有“中流击水”,两个“击”字,传神地表现出毛泽东追求理想顽强的斗争精神。

《沁园春·长沙》表现的思想感情,在《沁园春·雪》中有更进一步的表现。两首沁园春词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上阙以景物隐喻博大的胸怀;下阙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在《沁园春·长沙》描写的长沙秋景,到了《沁园春·雪》中则变成了“北国风光”,所不同的一是:主宰苍茫大地的,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写是“同学少年”,在《沁园春·雪》中,“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则成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和“还看今朝”的英雄;二是从《沁园春·长沙》到《沁园春·雪》,毛泽东的理想发生了虽然微妙然而也是明显的重大变化: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同学少年”,变成了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相提并论的“风流人物”。这个“风流人物”既不是“同学少年”,更不是所谓的“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而能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相提并论的只能是个人,即写诗的毛泽东自己。但“同学少年”和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相媲美的“风流人物”又绝不是一点联系也没有。《沁园春·长沙》虽然抒写了主宰“苍茫大地”沉浮的是“同学少年”,是写到了一个群体,然而,由上阙宏大的空间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的宏伟理想:宏大空间的意象正是对宏大空间占有的博大胸怀的投射,而这即是《沁园春·雪》上阙隐喻的意义,又是下阙要做一个超越历代最杰出帝王的“风流人物”的几乎是直抒胸臆的意义。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是主宰苍茫大地“同学少年”的继续和发展;“同学少年”就包含着“风流人物”的博大心胸。

《沁园春·长沙》上、下阙是一个表达完整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被一个独立的结构所支配着,他的意义由这个独立的结构而生成,因而,我们欣赏和阐释这首诗就不能是各部分意义的相加。这首诗的整体形象是对宏大空间的占有,因而,上阙从诗的根本意义上说就不是写长沙的秋景,而是诗人要为自己博大的心胸创造出意象化的外观形式,使自己的宏大理想在宏大的空间意象上得到对象化的表现;下阙也不是所谓的抒情,而是要使自己为实现占有宏大空间理想而斗争的追求得到表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就是为占有宏大空间而斗争的意象。上阙长沙的秋景实则是宏大空间的意象表现,下阙“忆往昔”的文字是主宰宏大空间意象。正是因为有了上阙的宏大空间的意象及宏大空间表现了博大心胸的意义,才使下阙“忆往昔”的意象有了“主沉浮”即占有宏大空间的意义;而下阙的“主沉浮”即占有宏大空间的意象又反过来使上阙的长沙秋景呈现出宏大空间的意象和表现博大心胸的意义。

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究竟要表达什么呢,或者说究竟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东西呢?毛泽东要表达和告诉人们的,不是长沙的秋景,不是他观赏长沙秋景引起的感受,也不是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的伟大斗争经历,而是毛泽东以长沙秋景的描写表现了宏大的空间意象,由这个宏大空间意象表现了毛泽东博大的心胸;由毛泽东“浪遏飞舟”的意象隐喻了毛泽东斗争精神。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表现的就是他的博大的胸怀和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Grand Image and Great Mind——Unique “Qinyuanchun Changsha”

YANG Pu

(Boda University,Jili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Qinyuanchun·Changsha," by Mao Zedong did not present the autumn scenery of Changsha,and it is not his feelings after watching Changsha′s beauty,it is also not the recall of the great struggling experience.While great struggle spirits are described through the beautiful autumn scenery description.The grand space image showed a broad mind;Wave again to “halt the swift boat” imagery showed the great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the ideal.

Qin Yunanchun Changsha;Maozedong;grand image;fgreat mind;the pursue of the ideal

2016-10-09

杨 朴(1952-),男,吉林东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1.002

I206.6

A

1672-9617(2017)01-0007-05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秋景沁园春
摄影·美好安徽
沁园春·赞中原
秋景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画秋天,写秋景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羊艾茶园秋景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