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东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辽宁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与对策》评论
梁启东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韩伟教授主持的辽宁省社科联课题“辽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与对策”近日顺利结题。我对于青年以及青年运动这一学术领域一直比较感兴趣,因此,拜读了课题的研究成果《辽宁青运史红色资源现状与对策》。
在阅读这篇研究报告之前,我对青运史还是有所了解的:在历任国家领导人的五四讲话中,都曾经多次提到并高度评价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具体到辽宁地区的青年运动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3年李震瀛、陈为人从哈尔滨到大连,在东北地区播撒火种,发展党团员的拓荒之举。自那时起到今天已近百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发挥了先锋和模范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组织青年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在生产斗争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输送了大批的党员和干部,发挥了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辽宁共青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必然在辽宁大地留下众多的印记。
但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对于青运史红色资源的界定,我也是比较模糊的。课题组敏锐地发现青运史红色资源定义模糊的问题,并将其作为影响辽宁省青运史红色资源保护的首要问题,应该说比较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对象,课题组最终将青运史红色资源界定为“在辽宁省境内留存的与中国青年运动史相关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遗址、遗迹、建筑物等红色文化遗产。”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达到了精准、全面的标准。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全省14个地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广泛搜集资料,最终确定了17处青运史红色资源。这其中,如抚顺雷锋纪念馆、关向应纪念馆等是我比较熟悉的而且参观访问过的,但是其他一些遗址、遗迹则确实是比较陌生,尤其是一些早期青年运动的遗迹比如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等更是让我了解了那段尘封的历史,增长了我的见识。当然,由于东北偏居边陲,长期处于军阀和帝国主义殖民者的高压统治之下,辽宁地区早期青运史红色资源遗存相比上海、北京、江浙、湘鄂等传统意义上的红色根据地来说,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上都不能同日而语。课题组指出了这一特点,并将研究的重心转向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青运史红色资源。应该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辽宁在国家工农业生产建设中都居于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这些青运史红色资源正是辽宁共青团工作成果的真实历史写照。
但是,诚如研究报告中所指出的:部分青运史红色资源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开发利用:很多旧址、遗迹都在城市开发改造中被破坏拆除,很多可移动文物没有得到系统的整理,逐渐流散湮灭。这应该说是我们国家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普遍存在的困境。为此,课题组提出了统一思想,加强宣传力度;创新机制,多方筹措资金;综合布局,体现青运史特色等对策建议。应该说,思考的比较深入,提出的建议相对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在研究报告中,课题组建议:“在策展时,可以会同青运史工作人员进行探讨,解决青运史史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青少年及共青团系统参观者较多的场馆,可以单独撰写具有青运史特色的解说词,针对目标群体,做到有的放矢。”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对策,个人认为凸显了理论指导实践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总体来说,该课题研究时间跨度颇大,研究的对象涉及青运史领域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从基本情况、历史沿革、存在问题等多角度对辽宁地区的青运史红色资源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剖析其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然,如果课题组能够继续拓展研究时限,将现当代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遗址遗迹也纳入到研究对象中去,相信能够更加丰富充实这一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祁 刚 校对 伯 灵)
2016-12-16
梁启东(1965-),男,辽宁抚顺人,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10.13888/j.cnki.jsie(ss).2017.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