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效辉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就职业院校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且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有利于提升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09-04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社会人际关系也日渐紧密与复杂,机遇与压力同时存在,导致人们的内心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心理问题日益加剧。因此,人们在关注自身生理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得到了普遍关注。
在学校教育方面,心理健康的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完善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挫折承受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这也预示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近些年,我国部分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精神疾病是青年人较为常见的患病类型,而青年学生则是患精神疾病的高发人群。此外,受到心理障碍困扰的大学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在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发状态下,大学生因心理问题频频发生伤己伤人事件,不仅给个人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也影响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属于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群体特殊性,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加剧。因此,根据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心理素质,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能够正确应对和合理处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已然成为我国职业学校高度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职业学校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就业率,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在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职业院校是系统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生毕业后取得相应学历。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有初中、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三年学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贯彻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停留在文化知识的提高上,还要求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进行培养。
(二)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比尔斯提出的,而近年来对于心理健康这一名词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不同的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提出,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们的心理活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具备的最优状态。
1946年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健康标准和理念,认为:“健康,不仅是涉及身体上没有缺陷或疾病,也同时包括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全。”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心理学家张厚粲教授认为,心理健康主要涉及内在心理状态与外界环境具有同一性、个体心理过程的协调完整性、心理特征相对稳定性。还有研究者指出,个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人们能够很好地适应各种外界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通過意志努力来调整自己心理状态,从而达到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协调状态。
综合已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界定,本文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内部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能够协调统一,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调整内部状态,从而能够很好地与外界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相对稳定的内部心理状态。
(三)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以心理健康为中心,有目的地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基本常识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树立和培养、心理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异常心理现象的识别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采用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相关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有目的地、系统地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并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已有研究发现,目前国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心理问题预防、诊断和评估,心理咨询,心理档案建立,学习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主要的教育途径涉及传统教学形式,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自评估等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国内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我国有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相较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而多数的研究也是从引进西方国家的相关著作开始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现代教育的高度重视,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也逐渐加强,成为发展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纵观已有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而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一些问题心理或问题行为,属于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深入探讨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我国职业学校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偏差
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完整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自我认知是否正确。自我认知即是自己对自身状态的感知和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包含适当的自我认识、真实准确的自我体验和良好的自我监控。由于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存在自我认知偏差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的评价存在不准确性和非真实性。
1.自我中心感强烈。自我中心感强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想法,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和自己的观点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独立性很强,自我观念也较强烈,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照自己的意愿能够顺利完成某些事情,从而提高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他们大多数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年龄阶段,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不善于考虑他人的感受,甚至在关心和尊重他人方面有所欠缺。当他们在学校里失去了自我中心的位置,则会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从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引起他人注意,获得满足感。
2.自卑。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较低,对自己的品质、能力甚至未来都做出了不切实际的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也将一事无成,总是低人一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他们较多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家长的指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不行”的观念更是深入他们的内心。对于通过一定努力能够完成的任务他们始终回避和畏惧,不愿意去学习新技能,更不愿意去适应社会。
(二)适应不良问题
个体从熟悉的环境过渡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都会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进入新的校园环境,接触到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问题。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熟悉和适应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焦虑、恐惧、孤独、自卑,甚至敌对等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学习心理问题
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学校主要的任务和活动都是学习。然而相较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学习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适应问题、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学习兴趣低下问题。
(四)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交往关系主要包括与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性交往关系、异性交往关系以及网络交往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心理趋于成熟却不完全成熟,仍处于叛逆心理时期。在与长辈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受到长辈的批评、指责,甚至是忽视和冷落,在遭遇这些时容易产生逆反和抵触心理,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在与同辈人交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如同性之间的相互盲目攀比,拉帮结派,异性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等。
(五)情绪情感问题
良好的、积极的情绪能够促使人开拓思维,提高记忆力,同时能增强人际关系,使人保持身心健康。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思维和行为,影响个体的工作学习效率和人际关系等。持续的消极情绪体验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职业学校的学生情绪情感问题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和抑郁等。
(六)不良人格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问题主要包括:(1)冲动暴躁。有些学生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个小动作而情绪异常激动,易与他人发生口角,甚至拳打脚踢,引发恶性的打架斗殴事件。在职业院校中学生打架斗殴现象频现,严重者甚至出现生命危机。(2)嫉妒。青少年情绪体验强烈,年轻气盛,总希望在团体中能够超越他人。一些学生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自尊”,进而可能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方式诽谤、贬低他人,甚至通过一些过激的行为报复他人。(3)孤僻。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受过中考、高考失败的打击,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认知偏差,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更加孤僻和无助,丧失自信心,不愿意与人交往,厌烦周围的人、事和物,产生空虚、孤独的心理。
五、提高我国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人是社会的人,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同样处于大社会环境之中,而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良好状态。
1.社会积极参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社会应当明确社会环境对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环境,积极参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个体成员大部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都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相类似,那么社会成员在社会环境中则容易获得社会支持,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社会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学校的学生,正视他们的优点,也要接纳他们的不足,并通过一定的方法促进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社会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社会媒介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势和资源,关注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科学、和谐、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鼓励学生树立保持心理健康的意识,不断完善自我,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和群体特点,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也要通过正面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消除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歧视和偏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二)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
1.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思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应以素质教育为终极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正确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部分和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拟定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学校加大资金支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接受系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保持心理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和渠道。因此,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如可以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群体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适应新环境、新学习和新职业的校园生活的辅导;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性关系、异性关系等,并且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则更多关注他们的就业择业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普及相关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的技巧,增强学生的抗挫和抗压的能力。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级标准。在课程评定标准中,学校教育应逐渐摒弃单一的考试评价标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的考核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改善等方面形成系统的量化评价。此外,除了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外,还可通过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同学之间的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当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许多学校也相继成立了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和心理咨询室。但不可否认的是,专门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专业教师相当缺乏,教师多以兼职为主,专业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校应当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也应有意识地不断完善自我,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技能;学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年轻教师钻研有关心理学的教育和实践,注重相关课题研究,给予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教师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
(责任编辑: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