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加美++徐兵++盛丽梅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互联网+”等发展战略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根据吴江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区域行业企业需要综合素养高,具有复合型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生。据此,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素养+技术+特长”三维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多渠道培养综合素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开展特长培育活动等系列实践,形成区属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C-0003-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科学阐释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他强调,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高等职业院校该如何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一起研究了苏州市吴江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调研分析了经济新常态下吴江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构。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与分析
紧贴吴江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吴江的要求,为更好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年11月至12月,我们以吴江地区的中小企业为对象,开展了调研,有142位代表完成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得出以下结论。
(一)高职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问卷中,84.5%(120人)认为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71.8%(102人)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一个社会人的发展要求,这也是“互联网+”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要;67%(95人)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是一个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由此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求员工在具有专业技术的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包括职业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等,其中,职业素养是关键素养。
(二)高职学生应具有“复合型”的技术技能。问卷中,70.4%(100人)认为现代企业需要人才具有“复合型”的技能,既需要适应岗位的专业技术,也需要“互联网+”战略背景下的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网络技术,更需要适应岗位工作任务不断综合化对职业人多种技术的要求,同时需要满足职业人个性发展的需求。这表明,经济新常态下,现代企业需要的是“网络+专业+拓展”的多面手,是一种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问卷中,78.2%(111人)认为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71.8%(102人)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某项专长,才能发挥人的潜力,促进人的个性成长;48.6%(69人)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创业能力,才能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形势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培养“有专长、会创新、懂创业”的人,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要求。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由相互独立、相互平等的8种或更多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智力、音乐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空间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以及自然观察者智力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多元智能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创造性和开发性,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个学生个体往往在某一、两个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因此,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重视学生突出智能的发展。
2.国家政策依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强调要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养成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生创业教育搭建平台。依据以上文件精神,学院在开展调查研究基础上,全面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复合发展、个性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3.区域经济发展。吴江区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围绕“先进制造业强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规模供给向价值创造转型。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呈现出智能化、小型化、在线化的特征。作为区属高职院校,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顺应吴江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积极主动探索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学院发展定位。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地方发展,立足信息产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办学宗旨,立足吴江,面向苏州,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坚持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办学定位要求学院在人才培养中,要结合自身优势,紧贴吴江经济新形势,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二)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型的构建
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学院发展定位,结合调研数据分析,学院确定了“素养+技术+特长”的多元化发展人才培养目标。
1.素养高。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以人文素养为基本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生;根据企业对职业人的要求,以职业素养为重点培养目标,使學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根据信息时代的基本素养要求,结合学院为信息学院的办学定位,以信息素养为拓展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2.技术精。根据“互联网+”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学院每个专业都要将网络基础技术作为基本技术进行学习;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每个专业都要学习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某一领域的精湛岗位技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每个专业都要学习拓展专业模块的知识与技能。
3.特长优。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学院鼓励学生发展创新、艺术、语言表达、组织等方面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业实践,真正做到有专长、懂创新、会创业。
三、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
(一)多渠道培养综合素养
1.职业素养课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职业素养课程,每学期由班主任从规范执行、职业礼仪、5S活动等方面进行教育与考核,将职业素养贯穿于日常学生管理中。通过制定详细的职业素养考核细则,以课程考核为抓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2.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学院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与学生信息基础知识的现状,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实现“选修+必修”相结合的模式。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网络基础知识必修课程,重点学习互联网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工作时所必备的网络技术。同时,普及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职业发展需要。
3.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开设文化基础课程、思想教育课程、哲学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心理健康等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另外,学院积极开展系列讲座,增加了“学说苏州话”“诗词欣赏”“古筝”等传承传统文化的课程。
(二)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1.实施专业群建设。学院实施专业群建设,将课程分为平台课、分立课、互选课三类。平台课注重群内各专业基础课程的资源共享,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分立课注重培养专业技术,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个专业方向的技术技能;互选课拓展专业宽度和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2.推行项目教学改革。大力实施项目教学改革,通过项目导向,引领课程的学习;在课程中,引进企业的真实案例和工作项目,以案例、任务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项目与课程的学习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开展特长培育活动
1.开设系列公选课,培养学生专项特长。学院加强公选课的建设,以加强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学院还鼓励学生参加超星课程、爱课程、慕课的网络学习,构建结构合理的公选课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特长学习需求。
2.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特长。学院改革传统的单一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抓手,全面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学院开展学期项目、组织技能比赛、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方面的扶持。
3.开展系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各项特长。学院着力探索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展示特长,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与潜能。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属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人才培養的目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区属高职院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黄河.融合多元智力理论,创新高职课堂教学[J].职教论坛,2015(27).
(责任编辑:方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