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宗健
摘 要:语文教材中插图起到了审美和启发学生智力的双重教育功能,它不仅能愉悦学生的身心,又能开启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应该引领好学生看图、入图、赏图、评图、悟图,充分发挥好插图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教材插图;审美;启发智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16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8.109
现在科技越来越进步了,各种优美的课件随时都可以制作得出来,但我们的语文教材却还存在着很多呆板落后的课文插图。编者之所以保留大量的课文插图,肯定有其的良苦用心,笔者以为,除了点缀美化课本之外,它还有着更关键的,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都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审美和启发学生智力的双重教育功能。课本上的插图往往都是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吻合的,它常常起到点睛的作用。在这里,笔者姑且就怎样用好插图的问题,与读者一起共同探讨。
一、教师指点学生“看”图,让学生感受美
“看”者,准确来说,是“读”也,实际是“读”图。教师让学生认真细致地读图:图中有什么?他(它)们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是这样?编者有什么意图?细细地瞧,静静地揣摩。教师一定要唤醒学生对插图的直接感知,学生才能根据插图感知课文的内容,才会充分体味到插图寓于课文中的意义。
如《颐和园》《长城》《开国大典》这类课文,可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课本中的图画,再以“读”图促读课文,增加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形象感知认识事物,将图画中的建筑物构造及方位、观览景物的空间布局、场面特写等,老师进一步释疑解难,学生也就不难悟出其中的道理了。若老师纯粹地以语言解说去让学生体验、想象,对于缺少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若是纯粹以课件的形式让学生直接观阅,语文的“味”又相应少了一些。所以,老师以简短的指引,再有课件的展现,最后让学生美美地 “读”图,美美地联想图中所发生的事情,笔者相信,学生就会开始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二、教师带领学生“入”图,让学生体会美
有些课文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入”图,让学生体会美。有些课文插图,就是情感教育的直观手段。
如教学《林海》就可借画创设三个问题情境:1、老舍先生在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时用“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的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好处是什么?2、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3、“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随着三个问题情境的逐层展开,学生观图入境,入图出图,体味查情,以美启真,文道相谐。
三、教师引导学生“赏”图,让学生鉴赏美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教学对课文的鉴赏,比作采矿,这是很有道理。对课文插图的鉴赏,我们同样也可借鉴。
课文中的插图,有一些是侧重“赏”,对一些名人佳作,应从欣赏的角度,教给学生欣赏的方法,使学生望表而知里。如《鸟的天堂》、《桂林山水》等,师生同赏文图和谐,感受画面的完美、景象的壮观、线条的流畅。也有一些课文,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鉴赏劳动人民的劳动美、生活美,如《农村的变化真大》、《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次成功的实验》等。有一些课文可以鉴赏人物的心灵美,如《小摄影师》、《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触摸春天》等。也有一些课文体现众多的伟大模范人物的肖像,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的伽利略,《晏子使楚》中的晏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等人物,通过人物的外貌、表情、姿态,特别是人格特征、性格创造作风等,进行丰富的联想,赏图和赏人同步,学文与悟道兼融。
四、教师启发学生去“评”图,让学生评判美
这是审美阶段较高的层次,它要求学生不仅能感受美、体会美、鉴赏美,更重要的是能够自身融入课文插图中,就课文插图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意义玩味品评一番,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比如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上相同在哪,不同在哪?插图艺术处理得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真实?插图中人物的美丑、善恶等是不是脸谱化?怎样从人物的外貌读懂他的心理?等。比如教学《穷人》,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让学生就课文插图仔细品味图中主次人物。如渔夫黧黑的脸、光着的脚丫,说明了什么呢?桑娜慈祥的眼神说明了什么呢?孩子们紧紧地蜷缩在一起又说明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去深入地思考。第二步:让学生联系人物在课文中的动作语言描写,当场作口头作文表达。第三步: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同时,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一层地思考:造成西蒙一家、桑娜一家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反思,再反思到社会环境中,反思沙皇的黑暗统治和残酷剥削,但也从中看到劳动人民善良的品格。笔者认为,通过看图对人物社会行为的是非善恶评判,无疑反映和影响着学生内在的人格品质。
五、教师点化学生“悟”图,让学生享受美
学生在看图中,出于对美的渴望和向往,心情会很轻松愉悦。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在学生收获美的愉悦时,教师可以适时再给一些提示,让学生从心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笔者认为,“悟”图审判的途径可有以下几种:
1.悟图设计提纲。如《桂林山水》,可要求学生对照插图,依图的特点、画面的主次顺序设计课文的提纲。
2.“悟”图学文,作文。利用课文插图写作文,是小学低年段课文首选的看图学文的教学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清插图反映的内容。
3.“悟”图学做人。芸芸众生相,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做人直观标准,教师应寓教于图,使正面人物传播出正能量,化身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其他人物也成為学生广泛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让他们知道人间不但有真善美的存在,也有假丑恶的存在。“悟”图是高于审美的物质功用之上的精神功利价值。
总之,语文教师不要轻视课文插图的作用,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文插图中发现美,体味美,鉴赏美,评判美,从而达到享受美、创造美的境界,使课文插图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应心.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8):138-139.
[2] 蒋鹤飞.浅析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教育功能[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11).
[责任编辑 齐真]
学周刊·上旬刊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