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准叙事类文本语用的“三级阶梯”

2017-03-29 07:06郑成建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还原仿写比较

郑成建

摘 要:叙事类文本具有注重情节发展过程的描述,注重人物形象的勾画,作者的表达又往往具有时代性、时效性、情境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词句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获得文字背后的独特意蕴,还原文本作者的写作用意;还原文本内容的安排意蕴;还原特定词汇的表达张力;还原留白语境的预留意味,从而感悟语言的运用之理。在比较语言运用中,体悟遣词造句之妙;在比较同类表达中,感受运笔之妙;在比较结构布局中,感受谋篇之妙,从而品味语言的运用之法。最后通过仿写:仿其路,培养“篇感”;仿其言,积淀“语感”;仿其法,收获“通感”;仿其理,唤醒“灵感”,抵达语言的运用之道。

关键词:叙事类文本;语用;还原;比较;仿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3B-0112-02

一、还原:感悟语言的运用之理

“阅读不是文本的复制。”阅读是触摸文本、解构文本、还原文本,从中受到思想熏陶的过程。叙事类文本中作者的表达往往基于当初的写作背景和心绪状态,具有时代性、时效性、情境性的特点。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将文字符号还原成生活画面、还原成时代场景,引导学生从词句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获得文字背后的独特意蕴。

(一)还原文本作者的写作用意

作者用文字叙写一件事情,或者描述一位人物,都有特定的心境和背景。为什么选择这件事,而不是其他的事;为什么重点写这件事来反映人物形象,而略写其他方面的内容,这都有内在的考量。教师既要关注文本本身传达的内容和信息,也要有意识地激活文本,将文本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获得深层次的解读和认知,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真意。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作者写作的目的既有与现实的契合点——读书目的论,也应看到与现实的距离感,文本讲述的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物镜像。教学此类文本,应帮助学生了解当初的社会相貌,通过资料介入,懂得租界“地在中国,权在外国”的尴尬,知道“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悲催,体悟少年周恩来年少立志的抱负。只有将人物置身于所处的历史长河和特殊背景之中,学生对人物言行的体悟才能深刻而到位。

(二)还原文本内容的安排意蕴

教师要善于从作者的结构布局、内容安排、段式关联、言语运用等角度审视和度量,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应该关注到内容编排上的独特。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游记会更关注沿途的风景、重点位置的风景,但品读叶老的这篇文章,意外地发现他对“空隙”的细致描写:“船小”是映射空隙小的侧面描写;乘船时从头到脚贴着船底的动作描写;乘船过程中的压迫感描写。

“叶老为什么这样安排?如果坐船的是你,当你第一次看到、感受到空隙时,你也会印象深刻吗?”学生在自我叩问中,自然领悟到叶老如此描写的用意:要写印象深刻的景,要将印象深刻写细致。

(三)还原特定词汇的表达张力

文本中的词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文本的内容、文本的结构,与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形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只有认识到词语具有的张力和词语之间天然存在的关联性,才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词汇的全篇影响力、关键词汇的意义辐射力、特殊词汇的情节推动力。

寻找文中的同类词(即属性、结构、构成等某些方面类似的词语)、同质词(即情感色彩、关联的事件或人物特质等某方面类似的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已成为许多教师教学时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发现它与文本内容的关联,也逐渐成为部分老师的教学尝试。

在此基础上,笔者以为还应认识到词语对整个文本的辐射价值。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笔者发现“谈何容易”这个词是整个文本事件和情感的聚集点,具有串联整个事件、疏通整个文本的价值。找骨髓,几十万分之一的希望,谈何容易;取骨髓,要冒着生命的危险,谈何容易;送骨髓,短短24小时要跨越海峡,谈何容易;输骨髓,连夜行动不能延误,谈何容易……

可见,既要观照词语本身的音形义,更要试着破解词语关联形成的具体语境及文本的串联价值,将词语置于整体语境之中,发挥其整合、串联甚至优化的功效。

(四)还原留白语境的预留意味

文本是一个未定结构,既是文学创作的需要,也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过于饱满的表述往往缺乏张力,过于直白的表达往往缺乏深度,唯有适度留白、适度搁笔,文本才具有召唤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作者描述中的“故意一漏”、编者删改时的“留有余地”,也要善于体会文本留白写法的独特语用价值。

《鱼游到了纸上》中写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却省略了大家赞叹的话语、议论的内容,预留了空白。教学时,老师要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物评议描写训练的有利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口头练说或者动笔实践。但同时也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忽略了对大家赞叹的描写,唯独凸显了一个女孩的话语,“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细细品味后不难发现,这恰是作者运笔的匠心所在:以一个人的惊叹涵盖大家的赞叹。从某种角度而言,大家的赞叹、议论都无法企及“鱼游到了紙上”所能带给人的惊奇和意外之感,“游”之一字囊括了太多的赞美和赞叹之声。可以说,只有品读到作者之所以留白的意味,才能引导学生学得“留白”这一文学创作的技法。

二、比较:品味语言的运用之法

(一)比较语言运用,体悟遣词造句之妙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也是作者的外在形象,言语之中往往隐含着作者的表达风格、思维方式,甚至写作的用意。学生通过品读与之类似的语言,既切入了文本,也贴近了作者。

《金钱的魔力》充分展示了作家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文中对托德那张笑脸的描述,极尽夸张之能事。将人物的笑脸想象成维苏威火山边上的熔岩,挑战我们的想象和常识。引导学生描写一张笑脸,他们会怎么写?将句子改成“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脸上满是窘况”之后,其表达的效果一样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便体悟到作者夸张的语言背后隐藏的是对文中人物的讽刺。

富有文体气息的语言也应该进入我们的解读视野。这些语言是文章体裁的外在彰显,是文体特征的隐性提示,透过对类似语言现象的比较品读,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此类文体。

(二)比较同类表达,感受运笔之妙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比较,自己去发现。”对于文本中颇有特点的表达方式,教师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对同一类对象的不同描写,要指引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作者表达言路上的异同、描写方法上的差异、表达效果上的优劣。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起始两段均简单地介绍了人物背景,首段介绍了伽利略的伟大成就和读书时期的学习品性;第二段介绍了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研究者和普通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细细品读这两段人物介绍,表达方式截然不同:对伽利略的介绍是直接描写,直接从伽利略的视角介绍本人;而对亚里士多德的介绍则是间接描写,是通过介绍科学研究者和人们的评价,來凸显其崇高地位的。

如此一比,学生不仅了解了段落内容,也掌握了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为其日后描写人物、介绍人物提供了参考。

(三)比较结构布局,感受谋篇之妙

结构是文章内容的重要承载和表现形式,文章的内容决定着结构样式;反过来,独特的艺术结构,又能表达文本的内容。教学一些文本时,要“将作品的意义同其结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解得文本意义,悟得文章布局之法。

三、仿写:抵达语言的运用之道

(一)仿其路,培养“篇感”

俗话说“作者斯有路,遵路识斯真。”任何一个文本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发展的线路,这既是作者写作风格的彰显,也是语言表达的需要。引导学生摸透作者的言路,洞悉文章的发展顺序,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篇感”,确保独立写作的有序性。

如《火烧云》一文从“色彩和形态”两方面介绍,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内容简明,这为学生学写观察景物类文章提供了范本。学完,老师可顺势提供“不同形状的月亮”“不同星空中的月亮”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很快便能确立整体思路,开始练写。

(二)仿其言,积淀“语感”

语言风格往往是作者写作风格的直接外显,也是作者情感思想的直接承载。仿照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帮助学生打开表达的视窗,积累不同风格、不同情境、不同心境下的表达模式,并在适当的时候转化为言语表达行为。

(三)仿其法,收获“通感”

方法往往隐含在言语表达之中,方法又使言语表达更富文学性、描述性、灵动性。很多学生的文章干瘪生涩、可读性不强,这与缺少一定的表达方法,或者表达方法不够活用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悟文本所用方法的实效性,比较同类方法不同表达的差异,感悟不同方法协同表达的有效性,必然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言语冲击,给予学生形象的表达感受。

(四)仿其理,唤醒“灵感”

除了文本提供的语言样本,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借助自身文学修养以及对文本的合理解读,通过板书、媒体等形式创造新的言语样式,引导学生进行“二度仿写”。

如《幸福是什么》一文,经过师生对话,黑板上呈现了“幸福是疏通泉眼,森林迸发出的生机/幸福是救死扶伤,病人康复后的欣慰/幸福是勤恳工作,他人感受到的帮助/幸福是耕地种麦,生命得到了滋养……”这诗一般的文字,也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文本之外的第二个语言范本,笔者不失时机,以“对你而言,幸福是什么?仿照老师的板书写一写自己的幸福”引导学生练笔,学生兴趣盎然,灵感勃发,写出了许多惊人的诗篇“幸福是起早摸黑,妈妈温暖着的牛奶”“幸福是风雨兼程,爸爸紧握着的方面盘”…… 学生的仿写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情,仿写能力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吴中豪.用课文教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潮.小学语文名师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李云珠.读写结合,用好教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11,(7).

[4]周雁翎.立足课内 植根课外 读写结合[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9,(10).

[5]李纯德.“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

[6]张本奎.如何把握读写结合的“点”[J].成才,2004,(12).

[7]潘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指导学生读写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12).

猜你喜欢
还原仿写比较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还原”范冰冰
收藏在“还原”中添趣
简析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