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事例经验为教师自主生长式发展打好基础

2017-03-29 23:43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
成才 2017年5期
关键词:平均分小棒事例

■ 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 张 茜

积累事例经验为教师自主生长式发展打好基础

■ 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 张 茜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潘海燕教授提出的“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讲,是从实践中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自我经验”开始,即通过内省反思,优化放大成为“事例经验”,整合成能深入全面认识问题的“类经验”,再凝练成个人经验体系,最后统整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践智慧,由此生长出自己独特的个人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

在教学中,教师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某一知识在同一班级里学生接触的程度不同,老师所认为的和学生所知道的冲突,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问题等,每一个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需要教师亲身经历和感悟,因此,我们组内教师通过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一节节40分钟的课堂,获得教育体验,在体验中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思考中整理,在整理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积累事例经验,实现“我与学生的共成长”。

一、在集体备课中形成个性教案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是基于对教学事实的认识和对教学问题的理解。因此,老师在集体备课前,都是从自己所认为的理想教学角度出发,探寻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在集体备课中,教师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让教师把想好的做出来,把做好的写出来,真正让教师自主生长出自己的教育思想。

例如,低年级数学教研组在第一次开展集体备课时,全体成员共同学习了自主生长式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大家非常认同潘教授提出的关于自我经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相关表述,因此,大家从积累事例经验入手,从一个个片段、一个个小问题切入,在集体备课中尝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集体备课中,团队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激发活力。

又如,二年级的第二单元《平均分》是学生开始认识除法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类似的平均分经历,因此,学生对于这个知识并不是一无所知,组内的老师提前熟悉教材后,在集体备课中,对于如何让学生感知“平均分”开展了讨论。新入职的老师认为,按照课本上例题的操作,让学生分糖果,知道什么是平均分就可以了。此时,组内的马老师提出,我们既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平均分,还要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均分,还要让学生用完整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平均分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如何平均分是本节课中的难点,学生在理解掌握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后,如何将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呢?我们提出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这个时间必须得用,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更加理解每份同样多,而且分法不同,分的结果一样,对于学生后面能运用乘法口诀直接分做了铺垫。

两次集体备课,老师们畅所欲言,之前自己独立思考备课中不明白的地方清晰了,自己忽视的地方原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人形成个性教案,在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亲身经历后,对于集体备课中预设到的问题有了准备,同时在课堂上锻炼自己对事例经验的敏感度,觉察和感悟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事例经验提供了素材。

二、使课堂成为积累事例经验的阵地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反思,其成长是在自我经验的不断累积中形成的。同样,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新的知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对数学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体验和看法,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们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质疑、猜想验证、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归纳总结、尝试运用和反思等去开展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的片段或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探寻反思路径,积累事例经验。

一年级的刘君环老师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课,她先自己独立备课,并在组内进行试教,在随后的议课中,组内的老师对刘老师的这一课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两位数加一位数”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已经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对于算理也能理解,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进位,教师开课用挑选的口算题引发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中选取24+5,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算的,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此时,老师并没有马上过渡到新课来,而是提出:如果是28+5,你还会算吗?学生对于这个计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已经会算,但是让孩子说是如何算的,就需要思考。有的孩子根据24+5=29的计算经验,认为28+5同样可以先用8+5=13,再用13+20=33,老师对于这个孩子的回答先不表态,从这里引出新课情境图,依托情境图来让学生理解28+5的算理,同时验证刚才那位同学是算法。在教学中,28+5,十位的2是如何变成3的,多出来的1个十是怎么来的?这个是教学中老师重点关注的地方,同时也是这节课的难点,老师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因此,我们建议老师在课堂上用孩子们熟悉的小棒来操作,通过原有知识经验的累积,用摆小棒的形式,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发现从5根小棒拿2根给28,此时28的8根小棒和2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10根小棒正好是1个十,为了便于观察,把这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与前面的2个十合起来就是3个十,在这样的操作中,多出来的1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老师追问:“为什么一定要从5里面拿出2根小棒出来呢?能不能拿1根、3根、4根吗?”学生很顺利的理解了“凑十法”的含义。刘老师根据我们讨论的意见,再次修改教学设计,重新执教,这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第一次。

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老师在不断调整的课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关注课堂上的重点,让学生在老师营造的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中“生长”,老师也在这样的一节节课堂上成长。

三、建章立制,不断积累事例经验

立足教师自我经验的自主生长式专业发展,就是引领教师不断深入、持久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沉淀、内化,形成自己的“自我经验”,并使之成为教师个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产生较长远的影响。学校为推进老师积极参与事例经验的研究,制定了《武汉市光谷第九小学教育反思方案》,每期的教学反思做成专刊,登载老师的优秀反思案例,用制度确保研究的有序开展,用评价来激励老师聚焦问题反思。

一年级的小唐和小栾是2016年新进教师,这两位教师虚心好学,有一股子钻研劲儿,在和同组的刘老师一起磨课过程中,将专家指导意见自我吸收,马上付诸于课堂实践,同课异构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效果不错。两位老师将评课中提出的意见重新理解,并修改教学设计,随后在另一个班实施,将两次上课的感受用反思或叙事的方式写下来,这两位新老师的成长是显著的。我本人也是在多次的反思中,更加聚焦低年级学生数学思想的启发和培养,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执教表内除法相关内容中,学生根据乘法口诀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学生容易掌握,因此,我将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当小老师。班上的胡同学,思维活跃,上台后他首先板书上了三个算式,问:“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数字都是一样的,下面的两个除法算式和上面的一个乘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吗?”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到乘法和除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虽然此时不需要让学生明确,但是却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执教《有余数除法》一课时,为了探究为什么余数比除数小,我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五边形,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摆正方形时,余数是1、2、3,如果余下4根会如何?学生马上发现了余下的4根正好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没有余数了;摆五边形时,余数是1、2、3、4,让学生猜想,如果是5会怎样?学生马上根据前面摆正方形的经验,推理出多出来的5根可以再摆一个五边形。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发现了余数比除数小,这个知识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了,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观察、思考的出来的,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训练,能力得到了培养,自己也在一次次反思中,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目前,组内的老师们正在积极的积累、整理个人的事例经验,并针对一个个分散的事例经验,通过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积淀,从更高的平台上审视这些事例经验,对它们进一步反思,并对其分类整理,提出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主要思路和具体步骤,成为类经验。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一直前进的方向。

责任编辑 成 弘

猜你喜欢
平均分小棒事例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平均分一半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