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欣赏为视角 培育新型教育伦理文化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师德建设探索与实践

2017-03-29 23:43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魏义华
成才 2017年5期
关键词:武汉市师德伦理

■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魏义华

以欣赏为视角 培育新型教育伦理文化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师德建设探索与实践

■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魏义华

我校是一所直属于武汉市教育局管理的单设高中,创办于2001年,201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评估认定为省级示范高中。学校秉承“欣赏为美,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将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强化制度规范,注重文化引领,提升行动自觉。学校先后获得武汉市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武汉市首届群众满意中小学、武汉“五一”劳动奖状、武汉市有效德育工程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首届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武汉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武汉市教科研先进学校、武汉市民主评议中小学合格学校、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消防教育示范学校、武汉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学校、武汉市生态园林学校等荣誉称号,有26名教师被评为市区学带、优青和师德先进个人。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欣赏型教育伦理建设理念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的教育伦理秩序和由此而蕴养的文化根系。古中今外,大凡名校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教育伦理秩序正在受到挑战,中小学校在师德伦理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育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结合自身实际,确立了欣赏型教育伦理建设理念。

所谓欣赏,即以信任、真爱、理解为基础,以宽容、激励等方式挖掘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优势潜能,并将其转化为正面的道德力量,使其更好地认识自我、发挥潜能、彰显个性,最终实现自主发展,使教育成为一种“乐教”和“诗教”的事业。

欣赏的源泉是出于人本,而“人本”有坚守“以人为本”和坚信“人之本性”两层内涵。“以人为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而“人之本性”则出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古训。相信“人本善”和“性相近”,着眼“习相远”,从而“须教之”,实现“习相远”而“性不迁”的目的。这是欣赏的基础。

欣赏的核心在于“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激励”。具体说来,即尊重人格、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尊重多样性,让学校师生从心态上确立“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的观念,从而学会倾听,学会平视,学会发现别人的善和美。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学会感恩,学会陪伴,学会换位思考,信任人的魅力潜能,信任人的价值取向,不轻易否定他人的观点和自己尚未形成认识的事物;学会崇拜、学会自豪、学会反思、学会等待,培养人笃定的信念、博爱的胸怀、温良的性格和“戒急慎用”的作风。

欣赏的理想境界是让教育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让欣赏者自觉地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从而完成“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欣赏,犹如一股清泉,洗濯人心,洗涤迷茫,浇灌希望,让优点、优势和信心茁壮,从而形成“教学上相互欣赏、工作上相互支持、事业上相互成就”的教师文化和“个性因欣赏而彰显、差异因欣赏而精彩、教育因欣赏而美丽”的教育愿景。

二、彰显伦理要求,打造欣赏型管理文化

制度伦理理论认为,没有强硬的制度保证,就无法确保伦理要求转化为教师现实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反之,缺乏一定的伦理基础纯粹追求管理功利的制度,也不可能在学校中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我校以欣赏理念为制度制定的伦理基础,建立了以“欣赏肯定”和“优势挖掘”为核心的管理文化体系,在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服务发展,营造职业幸福氛围。我们编印了《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教师职业发展手册》,指导教师规划职业生涯,传授育人艺术,交流教研科研经验。在制度管理基础上,学校努力为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围绕“3+1”建设模式,建有3间年级教师书吧和1间教工之家,温馨而富有书香气息的教工书屋成为了教师工作之余读书学习、倾吐心声的心灵港湾,增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相互欣赏。以教工社团为依托,学校定期开展羽毛球、健身操、心理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教工活动,吸引了教职工的广泛参与。在实现以“有尊严的教育”为核心的“常青梦”的过程中,学校领导与教师在相互欣赏、相互期待、相互激励、相互合作的氛围中,享受工作的快乐。

尊重人性,开展全员聘用制改革。我们充分肯定和欣赏教师自我发展的潜能,率先在全市实施了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了教师敬业精神,激发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治懒不整人”的伦理原则指导下,学校成立全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和全员聘用仲裁、监督委员会“两套班子”,遵循“公开平等、统一协调、双向选择”的“三个原则”,逐级分层聘任,把“组阁”的权力下放给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实现科任老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处室工作人员的优化组合,高效配置资源,从内部激发了教师的潜能。在全员聘用制试行过程中,学校还走出“改革就是裁员”的误区, 妥善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了在编人员与非在编人员的关系。《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我校改革成果,武汉市教育局专题简报推广。学校的经验,分别在湖北省教育学会管理年会、武汉市中小学岗位聘任改革工作会上交流,不少省外学校慕名前来学习取经。

夯实专业,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每一位教师都有成长为卓越教师的潜能。基于这一伦理理念,学校以“青桐计划”和“名师引领工程”为抓手,分层制定教师培养行动方案,助推教师专业素质和师德水平迈上新台阶。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专门配备了教学导师和德育导师,并以校级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和教科研交流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还成立了市级名师工作室,聘请市级名师担任指导教师,以任务驱动、常态指导、跟踪培养等方式为骨干教师的发展积极搭建平台。“名师引领工程”实施以来,我校一大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短短5年时间共产生市学带、市优青11人,市十佳班主任2人,市百优班主任8人,其中有4人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彰显个性,展现教师职业魅力。每一位教师都是与众不同的生命个体,我们珍视并肯定每一位教师的优势和潜力,并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发现并极力放大教师的个性优势,启迪教师尊重、欣赏身边美好的一切。我们的活动涉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有展现教师专业魅力的粉笔字、板书设计大赛,有凸显教师学识魅力的读书分享、书法鉴赏活动,有展示教师人文魅力的汉字听写大赛、国学知识竞答比赛,还有彰显教师艺术魅力的纸艺、摄影、才艺展示等等。多层次的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展现个性风采的舞台,激发教师不断追求卓越,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

三、基于师生伦理,构建欣赏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我们倡导建设欣赏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民主化,教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学生的“参谋或伙伴”。师生双方在人格的相互欣赏过程中形成一种平等、自由、真实的交往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精神和境界不断受到洗礼,师德修养也不断得到提升。

课程体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成功教育的主要标志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心有所属,行有所归。学校以本校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夯实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先后开发了五十余门校本课程,初步构建了多样、立体、全面的课程体系。其中有给学生提供基础方法、知识拓展、专题探索三个层次选择的“学科拓展型”课程;有以经典诵读、知人论世为主要内容的“育心类”课程;有以播音主持、绘画等为主要内容的“怡情类”课程;有以科技制作、低碳环保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类”课程;有以志愿者服务、节日庆典等为主要内容的“润德类”课程……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我的课程我做主”,丰富的课程大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一位高一新生就在周记中这样写道:“到常青一中的最新感受就是学校课程的门类多,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喜爱的课程,我们的梦想之旅将从这里启航……”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们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构建欣赏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平等的交往与对话,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在和谐、灵动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期待、相互鼓励、相互欣赏,课堂学习的过程也因此成为师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形成过程。以欣赏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各学科均构建了具有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如语文组的“诵读式”教学模式、数学组的“问题引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地理组的“图文导学”教学模式等等。教师们有意识地摆脱灌输式教学的束缚,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师生交往的快乐,实现自身智力的发展。

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励教师的创造,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努力让教师和学生和谐共生、教学相长,共同感受道德智慧的魅力,共同见证道德成长的幸福。五年来,学校多次举行有省市教学专家指导的欣赏型教学模式专题研讨活动,共推出国家、省、市优质课12节,优秀论文54篇。我校“问题导学,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也被市教科院评为优秀教学模式。

校园活动,突显学生自主设计。学校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团体,开展了“个性定制”的主题活动。比如传承经典的中华诗韵诗词朗诵比赛,学生用穿越等创造性的表现手法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着眼世界的英语文化节,学生在自主设计的唯美场景中想说、敢说、能说,在展示英语才华的舞台上感受英语、应用英语、享受英语;其他如重塑情感的课本剧表演、激扬青春的学校运动会、彰显才情的常青剧场等活动,都着力把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向高雅、文明、健康的轨道,其民主与公平、灵活与开放的特点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美德得以强化,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已成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影响源,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格调品位高、伦理道德强、文化艺术雅的内容与形式,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加强了师生完美人格的自我塑造和道德内涵的自主提升。

我们创造性地将“欣赏”理念融入到学校师德建设实践之中,并借助制度伦理理论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师德建设活动,成为武汉市师德建设“零事故”“零投诉”学校,并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师德建设与学校办学理念深入结合的有效策略,实现教育伦理制度化和学校制度的伦理化,铸造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的师德建设新名片。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武汉市师德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