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教育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同时也包括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的高质量完成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在实施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应用方法对思维导图进行全面的运用,已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导图;实践性教学;应用方法
引言
思维导图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良好体现,主要是借助某些符号来达到提高学生记忆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实际的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思维导图进行运用,让学生在良好的引导下掌握教学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思维。下面本文就以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为基础,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实施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应用的思维导图就像树枝一样会分散出很多的枝杈,教师通过将教学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散于每一个枝杈上来让学生更加轻松的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更好的了解教学内容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教学的内容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有规律和层次感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避免了学习的枯燥和繁琐,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授课,主动获取知识,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
(三)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实践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其学习效果的提高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运用更好的展示了教学内容的相关结构,让学生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一个与思维导图差不多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思维导图在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初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课前预习中应该对思维导图进行运用,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和主要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衔接新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对“光的传播”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预习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就应该为学生展示一个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让学生首先掌握什么是光源、光源的分类等内容,之后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途径以及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通过这样有知识结构感思维导图的建立让学生大体的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以便学生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图1如下:
(二)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施初中物理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和枯燥,学生无法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不能全面的掌握教学的内容。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有层次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对“生活中的透镜”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模型照相机的制作,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因此教师就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思维导图,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掌握模型照相机的制作过程,更好的完成实践内容,从而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进行全面的掌握,促进学生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在课后复习中的运用
课后复习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课后预习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知識运用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该全面的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复习教学内容,掌握复习的重点,并通过习题完善其对知识点理解,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对“分子热运动”这一教学内容进行复习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对思维导图进行运用。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导图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有规律的进行展示,让学生再次进行理解和掌握,以便学生更好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解,之后在让学生再次进行气体扩散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教学的内容,这样在思维导图引导下的复习有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施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清晰,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同时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实现思维导图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万起.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年第05期:194-195
[2]甘亚力.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年第25期:427-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