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觉传播中的受众心理解析

2017-03-26 11:15蔡秀岩艾美华
采写编 2016年6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使用与满足

蔡秀岩+艾美华

内容提要:《喜剧总动员》是由浙江卫视携手欢乐传媒共同打造的原创季播喜剧竞演综艺节目。该节目自2016年9月10日播出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喜爱。通过观看节目,受众深刻体会到了喜剧的魅力。本文通过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深入剖析该节目的受众心理,进而指出节目的成功之处,为其他综艺节目的制播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喜剧总动员》;使用与满足;受众心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农村宣传思想文化覆盖面与影响力研究》,新疆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互联网思维下的文化产业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秀岩,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多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研究;艾美华,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多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研究。

《喜剧总动员》是一档由浙江卫视联合欢乐传媒联袂打造的原创型季播喜剧竞演综艺节目。节目于2016年9月10日登陆浙江卫视、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等电视和网络平台。该节目首次推出“明星大咖+专业喜剧人”组队进行喜剧竞技的节目模式,集合诸多影视明星与超人气喜剧创作人组成喜剧战队,采用“明星主演+喜剧人助演”的组合形式进行喜剧竞演。在赛制上,《喜剧总动员》采用全新的赛段制,12组竞演嘉宾分三个赛段分别进行对决,各赛段胜出者角逐最后的总冠军宝座。自播出以来,观众们随着节目时而捧腹,时而落泪,真正感受到了喜剧的多重魅力。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剖析受众接受该节目的心理因素。通过分析发现《喜剧总动员》不仅满足受众的消遣需求、陪伴需求等共性需求,还满足了受众在娱乐、审美、文化等方面的个性需求。本文通过深入解析该节目受众的心理,挖掘这档节目的成功因素,为其他同种类型的制播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1959 年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大众传播调查和通俗文化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 ,该理论从研究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出发,把受众看成是带着特定的需求,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的人。该理论强调受众的能动性,突出受众的地位。

1974年,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传播模式,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因果作用的过程。该理论指出受众的心理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社会和心理因素两种,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受众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受众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经济基础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对媒介的选择。总之,受众接触某种媒介的过程就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的过程。①

1974年,传播学家卡兹等人曾提出过人们媒介接触行为的“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后经人补充和发展,综合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1.人们接触传媒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有关,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起源。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满足自己的现实需求的评价,它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內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这一结果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从媒介接触条件来看,受众在媒介使用过程中不仅有年龄、职业、收入等社会学和人口统计学变量,还增加了个人的意愿、需求、动机和行为等心理学变量。因此,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已具备媒介接触条件的情况下,决定受众是否接触某媒介的关键因素是受众自身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二、《喜剧总动员》栏目的受众心理需求分析

(一)共性需求。现如今,轻松休闲的喜剧综艺作为文化娱乐消费的一种,需求越来越旺盛,成为人们释放生活工作压力的重要途径。《喜剧总动员》作为一档全民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它引发的收视狂潮表现出社会大众在泛娱乐时代对宣泄情绪和情感共鸣的共性需求。

1.消遣需求。所谓消遣,指借助某种爱好或感兴趣的事情来打发时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风气日益浮躁。受众无法通过阅读等方式获得心灵上的释怀和宣泄,也无暇在繁忙的工作中抽身去放松身心。与此同时,渐趋疏离的人际交往环境阻碍了人们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步伐。人们急需寻找一种情感宣泄,慰藉心灵的渠道。观看电视娱乐节目成为人们的首选。喜剧综艺节目以其灵活多变的节目形式,诙谐幽默的节目内容深深吸引住受众的眼球。一方面,《喜剧总动员》“明星大咖+专业喜剧人”的模式给了观众们新鲜十足的欢乐体验。另一方面,《喜剧总动员》作为娱乐性质的综艺节目,具有通俗性、娱乐性特点。观看此类节目对受众的文化水平、知识素养等素质条件不作约束,其互动参与性也满足了受众的人际交往需求,这些外在的因素促成了受众主动选择该节目成为满足其消遣需求的必备品。

2.陪伴需求。现代社会中的个体生活节奏快,人们的生存空间受到各种因素的挤压而不断缩小。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疏离淡漠的人际交往、竞争激烈的职场生活,使人们陷入孤独之中而无法自拔,这就促使受众产生了对沟通和陪伴的强烈需求,而由于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受众无法从现实中找到能满足其需求的倾诉和陪伴对象。《喜剧总动员》作为一种能使人放松身心的娱乐节目,作为倾诉对象的替代品,充分满足了受众的这种需求。因此,《喜剧总动员》在介入受众的生活后,不仅充当受众打发时间的工具,也扮演着受众的“倾诉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与此同时,《喜剧总动员》的互动参与性也为受众营造了一种“与伴我者共同在场”的假象。受众通过观看节目,产生了自己与表演嘉宾、观众共同互动的心理假象。同时,受众借助节目组打造的网络交流平台和实时评论途径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虽然这种交流具有超脱现实性,但仍然满足了受众的陪伴需求和与人沟通的欲望。

(二)个性需求。受众具有混杂性的特征,其性别、年龄、身份、社会地位、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所处的文化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该节目除了满足受众的上述共性需求之外,还满足了受众的个性需求,即受众的娱乐需求、审美需求、文化需求。

1.娱乐需求。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快,科技革新日新月异,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来自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充斥人们的生活。个体急需通过自我实现获得生存的价值,但是行动失败后又产生焦虑感,浮躁心理随之而来。受众陷入受到内外双方压力的挤压和缺乏信仰与精神寄托的怪圈中。心情失落、精神颓废已成为一部分现代人的生活常态。人们急需借助一些途径来释放情绪。因此,具有娱乐性、互动性、趣味性的喜剧综艺节目就成为了受众满足其娱乐需求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受众因为无法直面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磨难,便寄情于通过观看娱乐节目逃离现实,释放心情。《喜剧总动员》以华丽的舞台、诙谐的主持人、重量级的笑星、悬念式竞演式赛制以及跨界出演的当红影星助演,使受众的娱乐需求得到了满足。

2.审美需求。据心理学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对美好事物有着强烈的心理倾向,人在寻求美的享受中,可以获得心理满足感。审美,作为人类掌控世界的一种独特行为使人与社会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通过生活中的审美活动,人们获得审美经验,通过审美经验的持续累积,个体产生自己独到的审美观,人因此具备了审美能力,进而产生审美需求。纵观现在的娱乐综艺节目,花样不断翻新,质量不断提升,受众的审美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制作粗糙或特点不够突出的综艺娱乐节目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对娱乐节目制作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喜剧总动员》为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邀请当红影星跨界出演。《喜剧总动员》完全剧院式的现场录制,是对“跨界”出演喜剧的影视演员最大的考验。这种模式下,跨界演员和助演笑星在每个筹备周期都做到了一丝不苟认真对待。为了真实呈现喜剧艺术和精神,《喜剧总动员》节目录制是完全舞台式的,制作方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经验巧妙地将舞台剧转换成视听语言,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作为业内金牌制作公司的诚意之作,《喜剧总动员》从内容创作流程,到现场拍摄录制,再到后期制作无不体现出过硬的专业水准。为了保证时长,后期制作组将每个成型作品进行了裁剪,使得成片的节奏感比现场演出更紧凑。综上所述,《喜剧总动员》无论是从阵容选择、节目摄制,还是后期制作来看,都给喜剧节目的“跨界”玩法树立了标杆。喜剧综艺已然风靡,跨界演出对于受众也不再新鲜,但是《喜剧总动员》以演员的实力做基础,在创作方面下足功夫,又在制作中精益求精,通过密切的通盘配合,使跨界出演跨得有价值,跨得有品位。精良的节目成品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3.文化需求。受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体现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将其看成是个体部分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一个过程。文化需求还是个体对于某种生活习俗的感知、理解、传承,以及对于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的学习、了解、实践等。

在第1期节目中,贾玲和陈赫演绎的《你好,李焕英》通过多重置景、时空转换,使受众深深体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第2期节目延续爱情主题,刘涛和沈腾的“战地爱情”不仅在舞台布景和声光特效上给了观众们惊喜,更在表现战地爱情的同时表达了对于战争残酷的反思;喜剧人常远与蒋欣的节目则表现了令人动容的北漂爱情,精彩的表演折射出“北漂”族爱情的艰辛,引发全场共鸣。喜剧的吸引人之处不仅是愉悦心情,更在于让人捧腹的同时,能够引发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反思,让人们在舒适的节目接触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喜劇总动员》的大热表现出受众在泛娱乐时代对精神思考和情感共鸣的多种需求。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喜剧综艺节目除了要借助别出心裁的综艺内容、精致无暇的后期制作、引人深思的节目主题外,还需要充分满足受众的多种心理需求。对受众心理需求的充分解读并做到使受众获得满足,是喜剧综艺节目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侯利强.对 “使用与满足 ”学说中 “使用 ”理论的补充[J].山东视听,2006(08).

[3]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式研究之一[J].电子传媒观察,2001(08).

[4]张洁.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娱乐节目受众研究[J].今传媒,2015

[5]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6)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侯利强.对 “使用与满足 ”学说中 “使用 ”理论的补充[J].山东视听,2006(08).

[8]殷乐.减压阀:电视娱乐节目—电视节目形式研究之一[J].电子传媒观察,2001(08).

[9]张洁.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娱乐节目受众研究[J].今传媒,2015

[10]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6)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使用与满足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传播学视角下微信的兴起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