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微媒体时代的新闻校对

2017-03-26 02:23王晓玉李园园
采写编 2016年6期

王晓玉+李园园

内容提要:质量是报纸的生命,这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在微媒体时代,党报新闻稿件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要采取什么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检校工作人员角度来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自查自纠、自证是非,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不盲目迷信权威;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加强对编校人员的职责管理与业务培训,对每个岗位职责做出明确的界定,落实质量责任,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从而构成新闻安全的一道道防线。

关键词:新闻校对;新闻安全;制度性建构

作者简介:王晓玉,河北日报新闻出版中心校对科职员,二级校对;李园园,河北日报新闻出版中心校对科职员,助理编辑。

微媒体时代,每个人、每个团体都能在公共社交网络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驳、杂、繁、乱,其中有很多以吸引眼球为第一要务。“题好一半文”,然而网络平台上新闻“标题党”众多,要么是耸人听闻的“不看后悔一辈子”,要么标题与内容分离,要么随时端上一碗“鸡汤”,总之五花八门。与之相伴而来的是“无错不成文”,其中夹杂的错别字令人目不暇接,还有不当用词、典故滥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读者对此习以为常,泛泛略过,并不苛求。然而这些错漏,对于纸媒尤其是党报来说,都是致命的。质量是报纸的生命,这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读者们虽然涉猎诸多新兴媒体,但同时还是肯定着党报的权威与专业。这种专业,除了体现在从业人员的新闻采编水平上,还体现在稿件的细节之处。窥一斑而知全豹,差毫厘而失千里,细节,与党报的公信力息息相关。

在新的新闻业态和舆论环境下,党报校对人员唯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应对新的形势要求。校对人员不仅要判断新闻稿件中文字、标点、语法逻辑等的对与错,更要有较高的政治意识,审校政治、舆论导向的是与非。

一段时间以来,部分新闻媒体接连出现失误,错漏屡见报端,引来哗然一片。做对千日为常态,出错一时成笑谈,对于党报从业者来说,平日之功最为紧要,尤其是作为最后一道安全关卡的检校关,必得“一夫当关,万错莫过”。

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发现,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的错漏一般为以下几种:

第一,文字错误。一是错别字。形近字易出现此类错误。如“必要时对减免收费的农产品市场以及便民莱场给予补贴”中,“菜”错为“莱”;“小长梁遗址被携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镌”错为“携”;“清代文人袁牧曾在《随国食单》中写道”中,“枚”错为“牧”,“园”错为“国”。而如今年轻的新闻从业者以应用拼音输入法为主,因此多会出现音同字不同的文字错误。如“神州十一号发射成功,完成首次变轨”中,“舟”错为“州”;“风声水起的開发区”中,“生”错为“声”;“107国道两侧仍有秸杆在燃烧”中,“秆”错为“杆”。这种错误古已有之,“三个裨将顶个诸葛亮”流传成了“三个皮将顶个诸葛亮”,“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流传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二是易用错词语、成语。如“没想到煤气意外泄露”中,“漏”错为“露”,液体、气体漏出应为“泄漏”,不应该传出的信息被人知道了,才用“泄露”;“坐壁上观欣赏别人的善行”中,“作”错为“坐”,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并不是“坐着看”;还有“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而不是“火一样炎热”,“差强人意”是指大体上使人满意,而不是“达不到别人满意”,“一言九鼎”是指说话有分量,能起很大作用,而不是“极守信用”。

针对这类错误,“细”字为先。细心、耐心是决胜“法宝”,需要检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沉得下心,审慎而为,眼到、心到、笔到。

第二,语法错误。语法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一个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读起来应该能够让人迅速厘清。而往往有些时候,采编过程中为了描述更加详尽或者为了使句式显得不那么平直,采用长句叙述比较常见,用得好确实出彩,可一旦用得失当,就会出现主谓搭配不当、主语丢失等语法错误。如“菜农们精心侍弄着绿油油的黄瓜、西红柿”中,西红柿没有成熟之前确实是“绿油油的”,但是这让成熟的西红柿们“情何以堪”呢?“医疗广告类非法出版物滋生了不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中,“不安全隐患”应为“安全隐患”;“现实当中,很多企业不愿意承担或者没有能力承担造成一些行业中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中,“享受”应改为“享受不到”。

针对这类错误,“专”字为先。要求检校人员在查阅过程中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专注才能切准立意,专心才能领会主旨,从而拨云见雾,绕出语法陷阱。

第三,常识类错误。常识,这个范畴太大,“世事洞明皆学问”,政治、经济、文学、科学、历史、地理、体育,凡此种种,无不可归为“常识”二字。举例来说,以下几种均属于常识错误。“座谈会上,我省领导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相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错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中五大自治区的名称务必熟记于心;“全长308米的永定河大桥成功合拢”中,“合龙”错为“合拢”,修筑桥梁、堤坝时从两端开始施工,最初的缺口叫“龙口”,最后两端在中间接合,即为“合龙”,也称“合龙门”;“维生素C的还原作用会使海鲜中富含的五价坤转化为三价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砒霜”中,“砷”错为“坤”,砷是化学元素中一种非金属元素;“这个结实的黑大个儿,果然有力气,像一头犍牛,迈开有力的步子……”中,犍牛的比喻是不恰当的,犍牛是指阉割过的公牛,温顺、容易驾驭,与句中想要表达的强壮、力量大是不相匹配的;还有一些医学类新闻中的常识,比如“xx综合征”中的“征”不能写作“症”,中药的量词“一服药”不能写作“一副药”。

针对这类错误,“博杂”为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知识量同样也是有限的,所以先贤们才会留下“学无止境”、“学而不已,阖棺乃止”的名言。对于专业知识、外缘学科、前沿动态等常识类知识的获得,既不能依赖天赋,更不能求助于工作环境的熏陶。校对人员要想求“全”责“备”,只能不断汲取知识、博览群书、杂学众长,如此“博杂”相和,才有可能涉猎诸多方面,从稿件中敏锐地“嗅”出“危险”所在。

第四,事实类错误。以下几种情况即属于事实类错误:“全年共办理环境信访举报案件12744件,与2010年同期的13717件相比,减少了937件”中,两年的案件数相差值为973,文中错写成了937件,造成了事实上的错误;“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中,八百多人显然是不可能有“几千条胳膊”的;“我省参演剧目《乾隆与香妃》获多个奖项,在艺术创作上很有特色”中,正确的剧目名称应为《香妃与乾隆》;《五四‘闯将杨振声》一文中写道“这位原本不应该被遗忘的‘五四闯将杨振声,却因英年早逝而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杨振声先生(1890-1956)去世时已是花甲之年,英年早逝这个词是不恰当的;“我省城市客运管理局决定在全省开展打击‘黑车等非法从事出租车经营的专项治理活动,该活动从4月5日开始,到7月15日结束,为期100天”中,仔细核算可知具体天数应为102天。

针对这类错误,“求”字为先。疑虑之处,校对人员要与采编人员及时沟通,探求信息来源、核对事实,以避免这些差错。

从检校人员自身来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自查自纠、自证是非,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敢于且勤于“质疑”、勇于且善于“鸡蛋里面挑骨头”。“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能盲目地迷信权威。例如《5蒙面歹徒持斧砍伤一对夫妇》一文中,“5名蒙面人将瞿龙华夫妇砍伤。事发后,翟家远在四川某高校就读的女儿通过微博替父母维权”,“瞿家”错为“翟家”,而此稿件原载于某权威媒体,于是被众多媒体未加“质疑”地原文转载,使错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自己的版面上。还有伴随着曾经的热剧风靡一时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句话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原作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是五件不可能的事,以它们的出现来体现出主人公对感情的至死不渝,“山无陵”意为高山变平地,若理解为“高山无棱角”则不能算作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可见,琼瑶女士的这句引用是有问题的。“质疑”永远是检校人员的最佳利器,即使最终求证的结果只能证明此为“多疑”,至少也能弥补个人知识层面的漏洞,大有裨益。

第五,政治性差錯。此类差错主要指的是新闻报道可能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的差错。政治性差错于党报而言最“要命”,是党报的“高压线”,触碰不得。由文字错误造成的政治性差错或是新闻图片中的隐性政治差错以及对党政军新提法未及时更新造成的此类差错偶有见报。前两类均属技术性差错造成的政治性差错,第三类差错的出现则要归因于政治敏感性不高。

针对这类错误,“查”字为先。行政区划名称、单位名称必须核查其称呼是否规范准确;新闻图片出现文字内容的,必须核查其文字是否会产生不良政治影响;党政军的新提法必须核查,以免出现导向性的问题。

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加强对编校人员的职责管理与业务培训。对每个岗位职责做出明确的界定,让每个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努力方向;落实质量责任,建立科学可行的奖惩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增强党报工作人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和舆论导向把握能力,同时提高专业水平,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国家在新闻出版方面的新要求、新规范。

一个完整的新闻采编出版流程,是流畅的、有体制制度约束的。完善的新闻出版制度性建构是新闻安全的最大依仗,而采写、编辑、检校都是在这完整规章制度控制下的几个关键环节。每个环节尽其所长地避免错误,不做无用功,不画蛇添足,才能使得新闻出版安全得到保障。其中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构成了新闻安全的道道防线,这些防线,就是新闻安全的“斑马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