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萍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天的作业收不上来,催缴只会引发抄袭和应付,既然上课已经掌握的知识为何在练习中得不到应有的检测效果?究其原因,是习题的选择并不能完全适合学生所学。由此,本课题立足通过学生阶段学习的特征,构建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的有效作业系统,初步探求有效作业设计和选择的途径和策略,为改进课后作业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照。
关键词:作业设计;螺旋式教学;分层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与此相适应,学生有效的学习就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要为处于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课程内容。在相应阶段的学习背景下,同样需要相适应的课后作业加以有益的补充和辅助教学,这也就是笔者所述的“螺旋式”作业。
一、作业情况现状分析
1.作业分级设计不够,降低了学生自我效能
有的作业太难,一半甚至以上的学生难以完成,这使这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失去了对自己在学习上的信心,那么要再保持对知识的探求精神就难了,并且,作业也会失去它作为检测手段的意义,失去了参考的价值。
2.作业量超过学生承受范围,“减负高效”成为一句空话
不少学生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小学生整体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业水平,但学生睡眠不足,学业负担偏重。若学生整天埋首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堆中,失去自主学习的时间,那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何而来?而在作业中有两年后才需要达到的水平,或者两年前就已背得滚瓜烂熟的练习,何必再反复出现占据学生宝贵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将习题精简化、实用化才是作业维度“减负高效”的出路之一。
3.作业检查方式及评判标准单一,作业即重复操练的习题
正是因为习题的滥而不精,高中阶段很多学生采用的又都是“高负低效”的题海战术。不少学生甚至是优等生常因为完成了学校作业而没有时间去阅读,去拓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运用能力,学生由于失去了阅读和分析的能力,往往出現平时题目会做,高考题却一知半解。而一味只会做题,也使学生失去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也会出现高考优异,报考志愿却无从下手,考上了大学,却无法对所选择的专业产生兴趣,其结果在大学毕业后依旧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那么,作业真的只是重复操练习题吗?
二、提高作业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学生方面:紧扣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建立可持续发展学业
有效的作业设计与实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促进自觉学习、丰富学习经历,而且也利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的宽度。对于高中各阶段学习的同一学生而言,学习的能力和特征伴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进步,学习的任务也应相应发生变化。如,苏教版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呈现多次。第一次出现在专题一中要求根据化合价的变化来判别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第二次出现在专题二氧化还原反应实例中,要求判别氧化剂、还原剂,会用电子转移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第三次出现时要求运用电子得失守恒掌握配平,每一次的课后作业都要紧扣教学目标,不可一蹴而就。第一次的要求可作为第二次教学准备的内容,为后段的教学奠定基础,但若把第一层次和第二、三层次的作业混淆起来,无异于拔苗助长,习题占据时间而得不到相应的检测效果。
2.教师方面:预设作业,精选新创,形成作业递进系统
从该维度上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教师,深刻体会到在出题与选题方面的艰难,若找不到适合学生训练的针对性习题时,则需要编题进行补充,但那样反而更加困难。
关于教师在如何择优题、合适题方面,笔者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择题观。择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已有的习题看成是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里找寻合适的“木材”,找到那些最适合学生本人基础的针对性题目。其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更多创造性资源。作业的价值本质不止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检与练习的知识平台,还兼有扩充学生知识容量的功能,故而教师应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开发更新颖、更全面的教学资源。再次,增强学校间在教学材料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最后,更多地利用教材之外的文本类或多媒体资源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也是一种合适的方法,如,开展课后网上授课、交流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布置作业检测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却往往因作业与检测目标不符而得不到应有的检测效果。因此,如何站在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角度上设计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成果检测效率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周存军.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3(6).
[2]孔凡哲.基础教育新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和教材编排问题探究[J].教育研究,2007(5).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