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四融合模式实践研究

2017-03-23 20:51张岸嫔
对外经贸 2017年1期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摘要]随着传统外贸格局的变化,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与技能出现断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改革、创新是专业建设的命脉,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优化的导向。通过对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培养模式改革及四融合模式实践研究,提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改革;四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1-0144-05

[作者简介]张岸嫔(1974-),女,浙江金华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产业经济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6年度浙江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协会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金14);金华市远程教育协会2016年立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J1610)。一、改革背景

当前电子商务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随着传统外贸格局发生变化,“互联网+跨境”模式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深刻变化,为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专业核心技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改革、创新是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关键,也是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方向。进一步推进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国际商务人才核心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将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为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外贸人才,具备与外贸工作相适应的理论知识和核心技能,新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技能。但是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学与技能出现断层,人才培养方案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以技能为本、以岗位适应性为导向的培养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复合型的外贸人才优势日益显现,推动传统教育向着适应市场的“发展型”教育转变。对解决单一教学模式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单一与学生选择性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新常态下,国际商务专业教育应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训平台,以核心技能为基础、以岗位适应性为导向,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核心技能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内化岗位素养、外强岗位技能、细化外贸岗位、深化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外贸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岗位素养合格、岗位技能过关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专业理论知识、核心实践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体现教育与教学融合、选择与培养融合、实践与课堂融合、“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深度融合的“1234”融合,缩短从课堂到工作现场的距离。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计划的始终,在教学计划制定方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深化,保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备合格的综合职业能力。

二、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与融合

1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对接产业链,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专业

根据外贸行业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应增设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设置和专业拓展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和需求,办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外贸专业。

2把企业生产线引进学校,实训基地(中心)对接产业链

把企业生产线引进学校,在实训基地(中心)建“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严格按外贸业务流程和岗位要求来配置设施设备,同时考虑到教学实训需求,引进的生产线要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另外,合作的企业要有共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积极性。通过引进企业生产线,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和工学零距离,培养出技能过硬的学生,从而增强企业对高校专业人才的依存度。

3专业教学对接产业链,全方位推进教学改革

首先,改革教学模式,“把课堂搬进车间,让学生上课就是上岗”,让学生在“教学工厂”或“教学实训车间”等相对真实的环境 “做中学”,让教学在生产实训中开展,让专业教师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学实训指导。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第三,改革评价模式,让企业导师参与对学生的评价。第四,改革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与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贴近生产。第五,改革教学手段,建设教学信息化资源平台。

4把名师引进学校,建立名师工作室,引领专业发展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建立校内教师创业指导工作室,如徐宏业创业指导工作室,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参与真实的跨境企业和工厂的生产,学生面对真实的产品、平台、客户、订单,进行真诚且富有成效的交流,从而学到真实的跨境实战操作技能。名师工作室的建立让师生近距离接受名师的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引领专业发展。

5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导师做学校兼职教师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到企业挂职,二是在校内教学工厂或工作室中带项目。在企业挂职的由企业分配任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由企业给予评价。在校内教学工厂或工作室中带项目的教师,要完成规定的项目任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同时,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国际商务专业还聘请了8位企业导师做国际商务专业的兼职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或培训。

6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专业服务社会能力

多年来,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国际商务专业与义乌国际商贸城合作,面向义乌商城商户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和进口贸易技能培训,年培训量2000多人。通过开展培训,全面提升学校和学生服务社会的专业能力。

(二)課程与岗位融合

国际商务专业要建立以融合本地商品为依托的项目课程——岗位认证——工作室的体系,如表1所示。

(三)课堂与工场融合

为顺应社会和企业对岗位的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前必须与工场融合搭建有效的平台,为培养实用、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如图1所示。

(四)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融合

在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作为学校的骨干专业和选择性课改试点专业,已经全面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提出了专业课程链的概念。按照《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学校“三实一体,二元并重”的要求设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素质链与专业课程链融合,实现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共同提高。

三、“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一)专业建设成效

“四融合”人才培养思维的提出符合根据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精神和浙江省选择性课程改革的精神,构建“能力递进、实战提升”创业式人才培养模式。市场提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岗位能力随着市场需求动态变化,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随之发生变化,学校“以需定产”,根据市场需求设定招生计划,根据能力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人才输送到市场;市场提供学生锻炼的空间,企业按共同制定的岗位等级给予薪水差别。校企共定岗位标准,校企共推就业。创建以“实体市场、学校”为主体的跨境电商校企实战“共同体”,建立市场、学校双哺的机制。校企共同制定适合中职学生的职业岗位标准,学生团队与实体市场经营户对接实训,以学生完成市场项目任务的“作品、业绩”为评价依据,分层次评价岗位等级,反馈到市场,在市场中企业按岗位分薪级就业;反馈到学校,在学校中激励学生自主选择岗位学习。分学期阶段的自主选择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技能、创业教育三位一体,通过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校企实战“共同体”,培养学生在“做中学”中“诚信经营、合作共赢”的职业素养,在“做中学”中形成“职业技能”。

(二)选择性岗位课改成效

1形成了多次选择机会、多元职业体验、个性化需求服务的选择机制

2建立了选择理念下的多样化课程体系

(三)校本教材建设成效

根据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完成了“链式”实训相对接的校本教材。

(四)学生技能培养成效

在“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实践实训环节,有效设计和组织课外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成效显著。该专业学生近三年在各种竞赛性活动中获省级以上奖项28项,市级奖项23项,教学改革成绩喜人。

(五)学生就业成效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2016届毕业生,大多从事外贸及跨境电子商务岗位,这些岗位与金华区域经济和主导产业发展结合紧密。从企业反馈情况看,企业认同金华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社会反响很好。

四、改革措施

(一)建立岗位能力校企共同认证体系和激励机制

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建立适合中职学校的国际商务职业岗位的初、中、高认证标准,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一起制订,由学校执行,与课程学分评价挂钩。原则上体现简单化,可操作性。

1明确中职学生校企岗位职业素养关注要点

2根据岗位制定分级要求

各岗位设置初、中、高认证标准。

3制定可量化的地方性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与当地企业协商共定,职业岗位等级与当地企业挂钩,企业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级差,定岗位工资的级差。

(二)建立校企实战“共同体”

“课堂工场化”、“工场课堂化”实施的条件保障是建立校企实战“共同体”。为建立校企实战“共同体”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共建“基地”。根据“首岗胜任、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建设“课堂与车间统一、教师与师傅统一、学生与学徒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作品与产品统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厂中校”、“教师工作站”或“名师工作室”;在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2共建课程。校企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和外贸业务流程领域课程体系;每位专职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或技能大师合作开发一门优质空间资源课程,共同设计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合作开发教材(尤其是企业培训手册)。

3共建教学团队。校企两个专业带头人带队。共同制定“双师协同”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办法和教师下厂锻炼等教师培训制度;企业组建校企共同体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车间团队。采取“外引内培”、“传、帮、带”,参与省市科研活动,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教师创业实践、企业一线实践,聘请行业专家和社会能工巧匠入校园、建立专业内部教师之间、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兼职教师之间深度合作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学历、职称、素质、专业技能及企业导师的教学能力,完善现有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帮助企业做项目和技术攻关,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育教学名师和优化兼职教师资源。

4经营真实的跨境企业和真实的工厂产品。以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专业为例,在学校设立跨境产品陈列室。立足这些产品,学生进行拍照、美工、英文俄文产品描述。通过速卖通平台和阿里巴巴国际站,完成网店开设、上传产品、管理订单、跨境结算、营销推广等一系列跨境贸易活动,从而学到真实的跨境实战操作技能。

(三)构建修身强技课程体系,践行道德实践育人模式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浙江省首批中职课改试点学校,在“三实一体、二元并重”育人模式下,坚持“能力本位,服务导向”的理念,成立课程建设中心,全面推進课程改革。

进一步完善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专业选择性课程改革方案,以提升学生岗位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外贸业务工作过程,优化课程结构,架构五维导航的“课程地图”,包括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技能竞赛导航图及其他成才导航图;以适应生源特点,进一步开展走班制和成长导师制,赋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有效实施学分制和走班制,满足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专业、课程、学习层次等进行多样化选择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及课程地图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课程规划和职业规划,助推学生成长;开设《道德实践》课程,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学生的必修课。

全面关注学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职业岗位导向,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设计、开发外贸制单、外贸跟单、外贸洽商、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等教学化项目课程,构建“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四)搭建基于核心技能提升的实训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辟外贸岗位实训、创新创业多样化的路径,搭建外贸岗位三纬梯度实训平台,最终实现外贸综合实践岗位技能培养能力的提升。三纬梯度岗位实训平台(课堂集体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孵园组团创业)以岗位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为轴心,完善、深化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为培养职业素质合格、技能过关的外贸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epaper.jhnews.com.cn/site1/jhrb/html/2016-03/04/content_1679843.htm.

[2]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3diMRzLUJJZdHv7oR

QbLJ7yxMpi9UJtypHATjMo5RDlVdorGzlU36hmo5TRwrVKr

W1YYnpvi5-OagmxIMdAu6E4WY6XzaUeIupS_8FV2PTS.

[3]范文明.建立教學工厂 开辟企业课堂[J]四川教育,2013(7)

[4]钟蕾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审视和深度思考[J]出版广角,2015(12)

(责任编辑:张彤彤蓝亮)

猜你喜欢
国际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