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燕 李汉学
摘 要 “阴阳课表”呈现为多种形式,是素质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矛盾的产物,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学校课程领导不足、教师结构性缺失、学校教学条件跟不上、教学业绩的现实压力以及监督不力是“阴阳课表”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评价考核体系以及加强各方监督是治理“阴阳课表”的有效方略。
关键词 中小学 “阴阳课表” 治理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是中小学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我国不少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存在“阴阳课表”现象,给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和社会进步带来诸多危害,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笔者利用课题研究的机会对湖北省几县(市)的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教师等进行了深入沟通与交流,力图从中小学校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视角,分析“阴阳课表”的主要表现、带来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并探寻“阴阳课表”的治理方略。
一、何谓“阴阳课表”
根据“阴阳课表”的涵义范围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上的“阴阳课表”是指一些学校采取阴阳两套课表,“阳课表”用于应付教育主管部门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检查,“阴课表”用于实际教学实施的阳奉阴违式的两面派做法,实际上是素质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之间矛盾的产物。而广义上的“阴阳课表”还蕴含教师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要求严重不符,“阳课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阴内容”的情况。本文主要从广义层面探讨中小学“阴阳课表”现象,其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课表中“副课”由“主课”取代。主要是指一些学校在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制作出两套课表来使用,其目的是用“阳课表”来应付教育部门检查,用“阴课表”作具体实施和操作,安排学生上课,课表中的“副课”被用于“主课”的教学。第二种,课表中“副课”被用于学生自习。主要是指一些学校的部分“副课”被用于学生自习,而课表中安排的“副课”成为摆设。第三种,课表中“副课”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相去甚远,不符合基本的教学要求。
二、“阴阳课表”的主要危害
1.对学生来说
其一,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学生的发展才是教育最本质的追求。中小学生“身心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身心持久、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教学的根本价值诉求”[1],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阴阳课表”既存在课程设置不全,也存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要求不符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青少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课程知识,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其二,不利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学生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1]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个要素,最终都要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积极行动才能发挥其效能。由于“阴阳课表”使实际的课程实施脱离了学生汲取知识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严重打压了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行动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2.对学校来说
其一,不利于学校课程建设。“阴阳课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源于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各项素质均衡发展。“阴阳课表”的存在促使学校把绝大多数教学精力投入在语数外等“主课”教学中,几乎所有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管理等活动都围绕“主课”教学展开,而音体美等所谓的“副课”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极易使学校课程发展失去平衡,课程建设陷入贪求考试成绩的恶性循环。
其二,不利于学校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是学校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学校特色是构成学校教育质量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2]“阴阳课表”的存在导致学校各项工作都以追求教学成绩为目标,难以进一步拓展办学思维,很难针对学校特色课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最终使学校丧失特色发展的源动力。
3.对社会来说
其一,“学校课程承担着继承和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3],“陰阳课表”的存在使得课程设计不能有效落实到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内容不能通过教学实现有效传承,不利于社会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其二,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学活动存在于社会活动之中,同时也对社会活动产生一定影响。“阴阳课表”在本质上是一种欺诈行为,是学校管理者为了实现某种功利性的目的,通过弄虚作假,故意改变原本设计好的课程和教学,是一种有组织的故意行为。“阴阳课表”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影响到直接参与课程安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使其对弄虚作假的行为产生错误认识,丧失辨别是非的基本准则。而这些被“阴阳课表”影响的学校生活主体又会将其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或行为习惯“传染”给他们所接触的“校外人”,极易在社会上形成弄虚作假的风气。
三、“阴阳课表”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校层面课程领导不足
充分的学校课程领导是课程内容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阴阳课表”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学校层面课程领导的不足,校长、教师等组织成员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愿景和着力方向。笔者走访发现,对于学校中出现的“阴阳课表”现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有很多教师内心深处是反感“阴阳课表”的,但他(她)们也表示对“阴阳课表”感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受传统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理念的影响,课程管理权力集中于管理者阶层,教师难以分享课程权力,须听从上级的行政指令来开展教学活动,他(她)们对“阴阳课表”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是迫于上级压力。
2.教师结构性缺失
教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课程实施的基本前提。而一些学校由于教师结构性缺失,致使相关课程难以开设,或即使开设了也只能让其他科目的教师代之授课,教学效果自然难以得到保障。如,笔者走访的湖北省Y县一农村学校,该校有三个年级、二十余名学生,却只有两位教师,学校采用复式教学方式,每个老师负责一个半年级的教学任务,工作极其繁重。两位教师面对语文、数学等“主课”的教学任务都非常吃力,因此该校并没有开设音体美等“副课”,只是在教室墙上张贴了一张应付上级检查的“阳课表”。
3.学校教学条件跟不上
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基本的教学条件作为保障,一些学校“阴阳课表”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场地和教学器材匮乏的结果。如笔者走访的山东省C县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学校缺乏基本的音乐教学器材,致使学校音乐课程无法开设,只得用“阴阳课表”应付上级检查。
4.教学业绩的压力
当前很多学校之所以存在“阴阳课表”现象,很大程度上是迫于教学业绩的现实压力。政府层面,抓民生建设在教育领域中的最重要体现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政府主管领导或基于自身的专业认识,或基于社会舆论考量,对教育质量的理解多以学生考试、升学成绩为主要指标,以小升初、中考、高考等阶段的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社会层面,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也多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根本标尺,音体美等“副课”是在学生“主课”成绩得到保障之后才给予考虑的次要课程;学校层面,由于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都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学校工作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升学率,不得不以“阴阳课表”的手段,通过压缩“副课”来增加“主课”学习时间。
5.监督不力
其一,政府层面。由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学校课程实施情况的检查流于表面,只是组织人员来学校对课表、课堂教学、课堂教案等进行粗略抽查,对学生、教师进行简单询问,而学校方面早已做好应付检查的准备,导致这样的检查并不能真正起到检查和督导的作用,更不能真正发现问题。
其二,社会层面。一方面,包括家长在内的社会公众,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学生学习成绩上,对学校是否完全按照课表完成课程教学并不太关心;另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家校沟通并不重视,对于家长委员会等家校沟通平台的参与度不高,从而失去监督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和机会,为“阴阳课表”提供产生和發展的空间。
其三,学校层面。一方面,一些“主课”教师为了短期内提升自己所任学科的成绩,盲目挤占学生自习甚至音体美等课程的学习时间。而学校对教师占课行为则缺少管理和干预,使课表的实施陷入混乱。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因客观条件限制,或因主观能力、意愿等,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实际上形成了隐性的“阴阳课表”问题。
四、 “阴阳课表”现象的治理方略
1.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美国课程领导研究的著名学者格拉索恩(Glatthorn)认为,课程领导所发挥的功能在于使学校能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4]。针对学校中出现的“阴阳课表”现象,我们应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首先,校长作为主要的课程领导者,应着力加强自身的协调力。通过协调教师、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营造学校合作、民主、交流、分享的氛围,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其次,校长应赋予教师课程领导的权力,充分肯定教师的领导能力。秉持“课程领导不单纯是个人的领导,而是一个领导共同体”的理念,引领成员共同遵守相关规范、价值观和团队精神,从而推动课程建设。最后,校长应组织全体教师共同学习,及时掌握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贯彻国家新课改精神,从而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科学开发校本课程。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一些学校出现的“阴阳课表”现象很多是因缺乏相应学科的专业教师而引起的。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教师交流轮岗、城镇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教师走教、培养农村多科或全科教师等途径,优化和补充农村和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避免因专业教师缺失而引发的“阴阳课表”问题。
3.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通过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可以在一定意义上预防和减少“阴阳课表”的出现。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并统筹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加和改善体育、音乐、美术等教学场地和器材,使学校具备开设音体美等课程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学校应联合各方力量,通过校园绿化、人文景观建设、教室空间设计等途径改善学校办学环境,营造有益于各科教学的良好文化氛围。
4.改革现行评价考核制度
“阴阳课表”的出现,与家长和社会对分数的过分关注有关,与教育教学质量测评标准和实施方法的局限性有关[5]。因此,通过改革现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考核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消除“阴阳课表”现象。在考核方式上,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公众应坚持动态评价和过程评价,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作为评价考核的内容,切实实现评价考核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减少“阴阳课表”产生的源动力。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政府、学校、教师、社会应综合考虑多项因素,变单一考核为多元考核,避免“唯成绩论”,从而消除学校和教师因短期成绩下滑而面临的巨大舆论压力,这样有利于学校开足开好各项课程,切实保障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还应坚持考核主体多元化,组建由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考核委员会,共同就考核方法、指标、方式等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多方协同的考核机制。
5.加强各方监督
科学监督是有效避免或消除“阴阳课表”现象出现的重要手段。首先,政府应优化和完善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检查方式,变表面检查为深入调查、定时检查为随机检查、阶段检查为动态检查,极力阻断“阴阳课表”产生的机会。其次,社会公众应加强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的深度和力度,通过外部监督力促学校各门课程开足、开好。最后,学校内部也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最终提升学校自身的课程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林冬桂. 学校特色建设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J].教育导刊,2010(5).
[3] 杨爱程.社会文化结构与学校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1994(3).
[4] Glatthorn Allan. A. Curriculum Leadership[M]. Illi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1987.
[5] 沈章明.“阴阳课表”考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N].中国教育报,2011-05-10(09).【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