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飞
摘 要 礼文化是中华传統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代表。作为人才培养重地的学校,开展礼文化教育对于促进学生明志、树德、修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学校要加强礼文化教育,需要明确当前礼文化教育的不足,推动学校礼文化教育观念同一化、思路精细化,研究深入化、实践常态化,载体多元化、教学体系化,氛围立体化、教育制度化,丰富、促进、加强礼文化在学生中的入脑、入心、入行。
关键词 学校 礼文化 传统文化 德育
《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说:“中国者,礼仪之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礼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象征着中华文明。大到治国理政的“为国以礼”,小到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礼节,都彰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礼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交往实践中形成,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并以之维系社会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同时发挥着促政通人和、施礼为人道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开展礼文化教育的意义
1.明礼意在“明志”
当今中国,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强势与灌输、后现代文化的冲击等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和“三观”的形成,他们的价值准则、人生理想、道德习惯、行为方式不仅决定着他们的一生,也决定着我们这个社会、民族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而“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1]。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重地、社会思潮的风向标,在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守及传承中,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学生坚定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2.施礼意在“树德”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规范、行为方法、文化意识的总和,而礼是作为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道德规范的总和。礼文化从“来而不往,非礼也”的社会交换,到“奉神人之事谓之礼”的宗教典礼,继而发展到周代文王制礼,再到春秋战国孔子为礼正名,礼的伦理道德意蕴轮廓逐步明晰。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普遍的约束性,而礼是道德的提炼升华和德治的重要基石。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礼、德都是维护德性滑坡的最后防线。学校开展礼文化教育,可以以礼树德,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夯实道德根基。
3.行礼意在“修身”
古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个体秉成于内而化形于外的文化积淀。孔子说“学礼”“知礼”“立于礼”,指的就是礼文化教育乃人安身立命之本。“知礼成性”主要指主体修为中丰富的知识涵养、谦恭的礼仪素养、完全的人格修养。因此,以礼修身尤为重要。学校通过礼文化教育体系化的教学和实践,促使学生将礼义内化于心,也必然会外化为行,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气质和品质。学生在文明施礼中,逐渐注重礼节、遵照礼仪,努力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气质脱俗、风度优雅的人。
二、学校礼文化教育的现状
1.礼文化教育内容不充实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立德树人,进一步凸显了礼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与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的是,礼文化内容上不仅包括《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道德规范的内容,还包括礼学经典、传统礼仪、伦理道德等。而当前学校教育中对礼文化教育重知识传授轻礼节研习,更多地关注基础教育,忽视了礼文化教育的内涵建设。即关注学生礼仪的培养,而没有渗透礼义教育。学生在不明理、不识礼的茫然状态下,也就不能发自内心地知礼,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师资力量和相关书籍资料等软硬件配备的不足,也影响了礼文化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2.礼文化教育载体不丰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大到社会报刊网络,再到学校教育渠道,礼文化教育载体单一、成效甚微的现状依旧。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对礼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大多只是将其作为学业教育的补充,在课程教学之余辅之以适当的教育活动。学校重视不够、平台建设滞后、资金投入不足等带来的首先是教育载体和教学平台的不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礼文化教育氛围的淡化。学生缺少浸润式礼文化体验,知礼、行礼的意识也会逐渐淡化。因此,还须对礼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载体、教育力度上加大投入,以实现教育目的。
3.礼文化教育效果不明显
塑造“气质脱俗、风度优雅”的人是学校礼文化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然现实却是:公共场所的乱吐乱扔乱刻、学校食堂的加塞插队打饭、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中的粗话……一方面,应试教育的倾向影响着礼文化教育的效果,专门的、针对性的学习占用着学生的有限精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智育至上倾向弱化了礼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社会上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现象,都影响着学生对传统礼文化的重视、兴趣和研习。学校要追求礼文化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新审视礼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和地位,做到思想上有新提高,工作上有新举措,建设上有新成效。
三、学校开展礼文化教育的路径
1.学校礼文化教育的同一化、精细化
“礼是道德的提炼升华和德治的重要基石。”从古代来看,“礼乐文明是周代社会的纲纪”,礼被视为与“天经”“地义”等同的概念,是经邦治国、安身立命、教化万民、促进社会道德理性原则的大法。从当下来看,西化现象对民族精神及文化认同的冲击越来越严重,礼文化教育是构筑文化自信、重塑民族精神等德育的重要内容。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须对礼文化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从政治高度、社会层面、个人视角开展礼文化教育价值大讨论,逐渐形成理念的认同、思想的同一,这样才能在推行上形成合力。
学校要认识到推行礼文化教育的困难,正确评估师生对礼文化教育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制定渐进式、精细化的实施路线。要于兴趣激发处着眼,首先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逐渐推进、深入。要充分挖掘礼文化教育促德育的内在关联性,将礼文化教育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自觉形成以礼仪培养为内容、以礼义教育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有计划地推进从可能的异化、逐步同化、进而实现理念的认同和行为的内化。要在具体推行的各阶段设立反馈及评价机制,既要在整体上作宏观目标设计,也要设立阶段目标,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学校礼文化教育的科学有序发展。
2.学校礼文化教育的深入化、常態化
当前礼文化教育长期缺位,学生缺乏对礼的系统认识,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学校要积极研究以礼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深刻挖掘礼文化教育的时代内涵,探索礼文化教育在学生德育、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从“成人”的角度找寻礼的现实价值。研讨学校礼文化教育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传授和仪礼的践行并举,构建从知识到行为、从礼仪到礼义、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教学实践体系。深入思考礼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和载体平台,将德育生活化研究融入礼文化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依托传统媒介、借鉴互联网和新媒体思维多层次、多渠道开展教育。
理论研究指导礼仪实践,礼仪的实践能够很好地检验、反哺理论研究。可以将礼文化教育分为不同的阶段加以实施:一是意识激发阶段。重点依托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礼仪课堂,举办分类礼仪讲座等,传授礼仪知识,激发礼仪自觉。二是仪礼践行阶段。开展“五四”成人礼等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情境感染下,培育学生的礼仪素养。建立学生礼仪协会等社团,丰富学礼、施礼的土壤。开展校园公益公德行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中体验、丰富礼文化的基本内涵。三是行为规范阶段。仪礼的践行并不一定能带来礼仪的外化和行为自觉的结果。举办名家进校园、学生礼仪辩论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外在的礼仪行为,更要明白内在的礼义道理。开展校园礼仪先锋典型寻访及校园宣讲活动,通过榜样模范,以朋辈的力量引领青年。组建校园仪行劝导服务队,及时发现、纠正校园不行礼、不识礼的现象,培育良好的校园礼仪自觉。
3.学校礼文化教育的多元化、体系化
教育的载体也称之为教育媒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具体到礼文化教育,可以从以下三点思考载体的多元化:一是大众传媒载体。从最简单的实物、语言,到书籍、印刷品,再到有声的磁带、电影、电视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预见,移动终端阅读及新媒体传播媒体也会越来越丰富。二是课程载体。这里的课程载体主要指正规的课堂教育,这是礼文化“灌输”必不可少的显性载体。可以尝试开设礼仪课堂、礼仪选修课或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中嵌入礼文化教育的内容。三是文化载体。通过校园环境、宿舍环境等建设,营造浓厚的礼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所折射出来的服务工作的创新,规范、激励学生的礼仪自觉等。当然,礼文化教育载体的多元化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但载体的多元化必须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单一的教育载体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在载体多元的同时还必须考虑要形成教育合力。
礼文化教育合力的形成是一项复杂工程,其中教学体系的设计是重要内容之一,可尝试先从内容、平台、师资三方面出发,打造“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一是确定课程内容。要贯彻从礼仪到礼义的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接受程度,制定覆盖全体并关注个体的分阶段、渐进式的教学内容,构建涵盖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立体化教材体系。二是要丰富教学平台,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理论与实践并重,线上与线下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生动局面,打造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成效显著的教学活动。三是要广泛争取校内外专家学者及领导的支持,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人才,为理论研究及课程建设保驾护航。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形成及时、合理的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学的反馈。
4.学校礼文化教育的立体化、制度化
相对于当前程式化、理想化的德育方式,生活化、日常化、立体化的礼文化教育更能够获得学生的青睐。学校应发挥自身的天然优势,将以丰富、凝练、奋进的校训和学校精神为核心的学校精神文化,以师资队伍、学科门类、课程设置、校园布置为主体的学校物质文化,以现代、健全的学校制度为目标的学校制度文化,以融入于全体学生的教化体验的正能量文化、公寓文化、餐厅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专题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统一的规划与设计。此外,礼文化教育还应发动学校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通过全方位提升教职员工的学识能力、个人魅力和服务能力,强化对学生的礼仪示范及引领。
具体的实践依赖于健全的制度,无形的制度可考于有形的活动。学校礼文化教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制度的保证。学校可以通过狠抓基础、重抓活动、强抓示范,将礼文化教育典型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并以制度培养习惯。持之以恒开展明礼修身工程,创办学生礼仪学校,在新生入校教育中将礼仪教育作为重要教育内容,使之得以制度化推行。将礼仪课开成文化选修课、必修课,系统、全面、规范地对学生开展礼仪基本理论和实践教育。将学生尊礼、行礼及参加公益活动情况作为评优表彰及团员考核的基本要求,并加以推行。学校还可通过为学生发放礼仪读本,开设礼仪讲座培训,创建礼文化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明白礼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基本礼仪规范,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礼习惯,以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叶小文.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N]. 光明日报,2014-09-24(01).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