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香文
[摘要]在现实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颇费力气,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导致课堂成为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课堂效率极其低下。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效率,应对学生加以有力到位的监管,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升教师个人的素质。
[关键词]学生参与;课堂效率;课堂监管;积极性;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01302
组里的一位老教师经常在上完课回到办公室后先是对学生上课的表现严词痛骂,痛骂之后感叹现在的学生实在不像话、不用功、不动脑,感叹之后即借课本上的内容来描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眼睛间或一轮还能表示她是个活物”,整一个祥林嫂……颇有些痛心疾首的味道。该教师工作将近30年,直到现在每天备课到深夜,那种认真、细致的态度的确是我们年轻人的楷模,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考试的成绩却总不能和教师的付出成正比。看到这样的情形,某些方面感同身受的同时,笔者就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黄厚江老师说:课堂是一个教师立身和立业的根本。这个根本怎能变得让我们如此痛苦?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地教学竟然教出了这么多“眼睛间或一轮”的“祥林嫂”?为何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青春少年竟然变成了庙里的泥胎塑像?
不可否认,语文的现实处境的确很尴尬,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界的同仁直到现在还持一种观点:语文高中三年不学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是我们这儿一位县里重点中学校长的原话)。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比较漠然,笔者曾打比方:语文就像是古代皇宫里的皇后,但是
一位早已失宠的皇后,表面上很受重视,比如每次考试放在第一节考,实际上学生并不看重——这当然和语文的学科特点有直接的关系,这里不再赘述。但是笔者认为学与不学不是有一定差距而是有很大的差距,那些能够进入名校的学生无论哪一科都很突出,当然包括语文。那么教师的付出为何得不到回报?笔者认为除去教师本身讲授内容的低效甚至无效外,教师对学情的模糊、上课时只顾自己不顾学生、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度不高应该是主要问题。针对今天新课改的现实境况,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课堂监管必须有力、到位
不管是什么样的课堂改革,首先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的纪律,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保证。教师一定要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都是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活动,都是紧紧跟随教师此时的教学的活动,而不是聚在一起聊天开心玩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引领、点拨、监督的作用,师生在课堂上所有的活动都要围绕着学习的内容。不管是什么年级,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自控能力。即使是高三,尤其是某些基础较差的班级,这种纪律的问题还是最主要的问题,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要谈优异的成绩。今天我们谈课改,依然不能回避这个最简单却最重要的问题。即使一节课只解决一个问题,也要保证绝大多数的学生掌握了,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有的教师会讲,逼着学生认真看黑板,而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什么意义?笔者觉得首先让所有学生有一种意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不能开小差,课堂时间不利用好课下即使再用功也是事倍功半。教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确保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这个观念一定要落到实处。不管是学习任务较轻、学生压力相对较小的高一、高二,还是到了最关键时刻的高三,语文教师一定要敢于放开手,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不要越俎代庖。例如,现代文阅读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出统管全文的问题,完全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文言文阅读课上完全可以让学生先口译,自己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师生总结;诗歌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个别读、齐读、交替读,师生互读,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教师要抓住这个年纪学生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听、说、读、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激发,对语文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说到底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不成熟、不优秀、不明白、不懂变得成熟、优秀、明白、懂得,而这种提升没有经过课堂上无数次的练习是绝对无法实现的。无数次的考试已经证明了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讲到声嘶力竭并且简单到家的题目学生依旧出错,这不是对我们辛勤付出的极大讽刺吗?所以课堂上大胆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给予他们犯错的机会,给予他们跌跌撞撞走向目标的机会,教师一定要甘于“退位”。
三、提升教师个人的素质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全心参与,充分“动”起来,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出恰当的教学内容,而不能以教材内容完全代替。精简教材内容,提纲挈领把教学内容用几个问题串联起来,也即余映潮老师讲的板块式结构,这样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下苦功研读教材,从教材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进行教学设计。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问题、瓶颈,关键时刻给予点拨,使探究过程由凝滞变得流畅,这也需要教师极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动”不是表面上的气氛热烈、形式上的花样繁多,而是高质量的读、高质量的说、高质量的写、高质量的思考。教师必须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组织好课堂教学流程。即使是高三阶段,我们依然可以做到。比如,复习诗歌鉴赏,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近三年本省所考诗歌鉴赏题目的出题角度及答题思路。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总结做题方法,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效果好很多。而教师要想在学生总结的内容上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指点和补充,就一定要提前下苦功夫,自己先把所有的题目做很多遍,再经过多次思考、理解、总结,同时结合专家的评点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内容。
總之,不管什么样的改革,有效是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教学成绩就是一个显性的指标。怎样能用最少的力,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并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是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并不断努力的。希望我们的课堂不要再出现“祥林嫂”了,而要出现开心、愉悦、积极进取的“少年郎”。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