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引领大学英语教育的需求分析

2017-03-15 07:53
关键词:失语症一带一路英语教学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引言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期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1],实现与外部世界互联互通。深化“对外开放”和战略发展重点是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顺应全球合作发展潮流与沿线国家、地区发展需要,有利于加强国际合作,巩固国际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一带一路’致力于……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利用语言对外传播展现民族文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推动中外文化发展交流,同时对高等教育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要求。《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规划发展纲要》再次强调对外文化交流重要性。对外贸易包括对外文化贸易,与对外经济贸易相比,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一直存在较大逆差。为改变被动局面,需多方面努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2013年末,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传播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落实在外语教育实践上,2013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翻译内容,侧重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改句子翻译为段落翻译形式,侧重中国发展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通过分析2013—201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翻译与写作部分,发现大学生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中国文化方面英语表达积累不足,形成一种特殊现象——中国文化失语症。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提出调整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拓展中国文化英语传播功能、提高中国文化认知度,为实现中国与世界文化互联互通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对外交际过程中,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缺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注意到此现象,在2000年《光明日报》撰文提出,有些博士即使拥有较扎实基础英语水平和较深厚中国文化修养,但当其进入英语交流语境时,便立即呈现中国文化失语症[2]。中国文化失语症是一种无法用英语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特殊现象,换言之,中国文化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知识盲点,是长期以来英语教育重视西方文化而忽视中国文化的结果。近年来,以“中国英语失语症”为切入点的论文越来越多,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如文化自觉欠缺及其归因研究,比对研究现行两版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态度,探讨本土文化、非英语国家文化边缘化和比较文化缺失等问题。赵海燕认为,中国高校百余年发展过程中,强势英美文化教化效应形成“殖民色彩”和目的语文化霸权,当地高校英语教育只有回归“自文化本位”,明确“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和研究价值,才能“根除中国文化失语症”[3]。薛芬、贺双燕提出师生对中国文化英语的态度是破解文化失语的内部心理机制,通过调查40名教师和46名学生,发现师生更易接受词汇层面的中国文化英语,因担心中国文化英语和中式英语混淆问题,拒绝从句法和语篇层面接受中国文化英语[4]。以上研究涉及内容广泛,既包括大学英语教学教育政策层面探讨,也包含实际教学活动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整体而言,论文介绍事实及分析原因较多,具体解决方法较少,大多从不同文化理论角度研究大学英语教学,但较少关注中国文化英语教育。

从教学理论而言,Kramsch认为,外语文化教学重点应注重提高文化意识,而非将两种文化融合或合并形成全新文化。在语言习得中提高文化意识,实现不同文化互动与意识流动,通过“跨文化对话”加深文化交际能力[5],语言习得不能仅停留于语言技能培养,更要使学习者了解文化内涵。中外文化无强弱之分,亦无继承关系。因此,提高文化意识,非单方面提高目的语文化(即削减性学习),亦非在母语文化基础上累加目的语文化(即附加性学习),而是使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形成互动(interaction)及意识流动,学习者才能在语言技能基础上形成文化创造力(cultural creativity)[6]。

(一)跨文化交际和中国文化英语混淆

大部分学者采用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探讨中国文化英语。事实上,两者研究重点和范畴不同。跨文化交际研究重点是中西方文化异同,研究方法是通过对比分析某一相似现象从而得出中西方逻辑或认知区别,如对颜色、神话传说或宗教对比分析等。中国文化英语研究重点是中国文化传播功能,如以英语传播儒家思想、文化习俗等。重视跨文化交际而忽视中国文化内涵的后果之一即中国文化失语症,导致西方文化“走进来”,但中国文化却并未“走出门”。中国文化失语症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但未掌握专有名词;学生对西方“感恩节火鸡”“万圣节鬼屋”等所知甚多并积极参与,但宣传中国文化,如“中秋节的月饼”“中元节祭祖”时,却不知传统文化名词的英语用法。第二种情况是学习者本身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文化,如关于“孔子”“京剧”“茶道”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等所知甚少,便无法实现文化交流。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形成是长期累积过程,与英语教师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英语水平有关。教师需拥有一定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具备中国文化英语传播能力,才能够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平等文化观,进而培养其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国英语教师西方文化知识积累较充足,但中国文化修养不足,对文化传播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从宏观角度而言,提高教师中国文化素养和传播意识,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本之道。从微观角度而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中国文化英语内容比例。

(三)中国文化英语导向偏差

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与中学不同,要从文化层面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对已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学生,应在其现有英语语言技能基础上,通过认识西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本质,增强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文化交际”即能够理解并吸收目的语文化,事实上,这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要求,更高要求是对外文化传播。教师对文化交际认知不足,过于强调西方文化,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原因之一。

成功交流是双向且有反馈的交流沟通(communicate),有“沟”无“通”非成功交流。在英语教学中“交流”意味着文化对内吸收和对外传播,两者缺一不可。文化对内吸收指理解和兼收西方文化,文化对外传播指向西方国家输出中国文化。目前,大学英语教育已实现文化对内吸收,但忽视文化对外传播。因此,文化交流应分清主次,重视文化共享和文化传播。

二、基于需求分析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模式

需求分析基于本土情景、讲究实用,主要用于企业产品市场细分及人才培养方案制定[7]。将需求分析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研究,核心是通过需求分析,完善外语教学过程,为外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需求分析是一种诊断过程,目的是制定更合理的教学计划,其重要性等同于医生开处方前的诊断[8]。Munby指出需求分析可使语言教学与不同国家和水平的需求相适应,尤其可与不同目标群体学生需求相适应[9]。在设置课程时,先行需求分析会使课程目标更清晰,后续教学计划等内容更合理。

Nunan认为课程设置过程应有八个阶段,即分析学习者需求、目的,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分级,教学安排,设计学习任务、评估方式[10]。分析学习者需求和学习目的是课程设置的首要环节,不可或缺。Hoadley Maiment指出需求分析应与教学紧密结合,即包括教师因素需求、学生因素需求及用人单位需求,涵盖教师、学生及应用三方面[11]。

(一)教师因素需求分析

教师因素需求分析内容主要包括:(1)教师基本情况。即教师基本素质与业务水平分析,重点是教师口语表达能力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认知水平。(2)教材信息。即教材语言及内容是否与时俱进,有无增补中国文化英语;教材难易程度是否适和学生英语水平;教材内容是否符合与教学需要。(3)教师感受。在分析教师基本情况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师感受是为提高教学效果,分析教师对课程的态度,有助于保证教学效果。(4)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程度,是否能够有效掌握中国文化知识并以英语恰当表达。

(二)学生因素需求分析

学生因素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基本情况。包括英语基础,在课程设置前要充分了解学生词汇量、语法水平、阅读能力、听力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此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同样重要。(2)满足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需求。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目的之一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英语流畅表达。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程度及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会使课程设置更合理,教学重点更清晰。(3)教学效果。分析教学效果可了解学生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中国文化知识储备提升程度。

(三)用人单位需求分析

课程设置必须了解社会需要,包括用人单位岗位职责要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未来几年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6个经济实力位居前列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还有一些国家以英语为通用语,如在以色列、保加利亚。根据企业性质不同,英语基础扎实、能够用英语流畅表达与交流的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将受到企业青睐,熟悉中国文化并能用英语流利表达则更具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推广中国文化英语,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与外方建立合作互信关系是重点。因此,分析用人单位需求对课程设置,尤其是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四)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模式建立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新视野课文《名利之尾》为例,课文主要通过中西方导演对比体现中美价值观异同。如介绍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KBE原籍英国,是闻名世界的电影导演,擅长拍摄惊悚悬疑片。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名单中,希区柯克执导《惊魂记》《北西北》《蝴蝶梦》等9部影片入选。与之相对的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导演[12]。通过实例对比,有助于文化相似内容建构。

通过外语教学了解本国和目的语文化,对比体现两者具体差异,更加深文化印象。让学生在平等、开放环境中形成正确文化态度,准确用英语表达传播中国文化。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实物展示、视频等方式创建文化小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可在课程中设置新颖讨论题目,如中西方枪支管理问题,启发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使英语教学内容不局限于语言知识结构。

三、中国文化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培养文化自觉

1997年,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定义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3]实现文化自觉是一个复杂过程,要求对自身文化有深刻认识和了解,且能根据环境变化思考和反思,既能适应多元文化又能保持本心,既不能让西方文化占主流,也不能重拾不符合现实的文化,以虚怀若谷之心在多元文化中取长补短,树立普遍认可的基础规则和兼容并蓄的文化价值观。

大学英语教学应以“文化自觉”为基本原则,处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在文化双向交流中,认可、重视中国文化,接受但不盲从西方文化,明确文化平等地位,积极主动传播中国文化。

(二)拓展教学内容

从国际交往角度而言,研究两种文化共性十分必要,能够揭示文化继承性(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性(文化本质)、民族性(寻找不同民族间沟通基础)、时代性(寻找文化共同走向)、系统性(寻找内部结构特点,以便取长补短)[14]。对大学英语学习者而言,经过中学阶段英语学习,一般已具备日常交往能力,但缺乏文化共享内核的交流。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忽视中国文化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现行大学英语教材缺少中国文化内容。多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材课文均取材于英美国家报刊及文学作品集,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西方语言与文化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因教材、学时、语言环境局限性,即使到大学阶段,学生英语水平也无显著提高,对西方文化认知浮于表面。既未将西方文化引进来,亦未将中国文化带出去;二是教师中国文化知识积累不足。语言学习与文化紧密相连。将中国文化知识引入英语教学可帮助学生有效联结母语与目的语。

(三)明确大学英语教学重点

束定芳强调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位置:“一是在跨文化交际和对比中,更深刻地揭示目的语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加深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1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内涵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教师可在讲解西方文化某一现象时,以类比或对比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应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法,同时按照虚拟场景给学生分配任务,以文化对比方式传授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更好理解,通过作业发现学生“文化缺陷”,在下一步教学中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能力,从而培养交流意识,最终形成文化创造力,实现“一带一路”要求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目标。

文化是语言内核,语言是文化载体,英语教学应有机融合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关系将逐步从“从语言角度教文化”转变为“从文化角度教语言”。这一转变不应改变英语课程性质,而应服务于培养学生综合英语技能的基本目标。

四、结论

中国文化失语症与我国英语教育长期重视西方文化输入,教师中国文化素养积累不足有一定关系,导致学习者虽具备语言能力,却无法完成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资企业不断开拓境外市场,需要大量既懂业务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让文化成为中国发展软实力,改变中国文化产品长期贸易逆差局面,在外语教学中,应根据对教师、学生和企业需求分析,培养注重文化自觉,在教学内容及教材编写上引入更多中国文化内容,明确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平等地位,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情怀的外语人才。

[1]邵建平.中国的东盟政策:正解与误解[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7(1):35-38.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赵海燕.从文化变迁看高校英语教育的“中国文化失语”[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99-102.

[4]薛芬,贺双燕.语言态度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实证研究[J].外国语文研究,2017(6):9-25.

[5]Kramsch 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28.

[6]陈申.西方语言文化教学的演变与发展——兼议对世界汉语教学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1999(1):9-17.

[7]郑大湖.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J].外国语文,2011(2):135-137.

[8]Long M.Second Language Needs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51.

[9]Munby J.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32.

[10]Nunan 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1.

[11]Hoadley Maiment E.Analysis Student Needs[R].London:National Center for Industrial Language Training Working Paper.

[12]陈芙.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外语教学中的需求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170-171.

[1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15-17.

[14]马冬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9-100.

猜你喜欢
失语症一带一路英语教学
失语症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
失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