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结合新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植根中国,惠及世界,彰显对新时代的纵深把握和对新实践的理论抽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思想旗帜。对中国和世界而言,皆具深远历史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
理论是实践指南,思想是行动先导。任何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均建立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吸收前人思想、总结新实践经验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性变革的新时代条件下内生而成,可谓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历史逻辑而言,它是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中国近代170多年奋斗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纵向概括和深度总结;从理论逻辑而言,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从实践逻辑而言,它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体现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辩证统一。
历史纵深铸就文化底蕴和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立足唯物史观,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高度,探寻逻辑原点,发现历史轨迹。“联系5 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思考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方向,联系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史,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联系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把握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联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握党和国家的光明前景”[2],几大时间节点,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历史踪迹。其中,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节点和历史坐标点,昭示着中国未来、世界未来和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虽形成于党的十八大,内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彰显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但却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深刻历史逻辑。一方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使之增生世界维度和国际观照,指明中国在世界历史和民族复兴中的历史方位,更“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辛探索,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开创,再到如今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鲜明特征。一般而言,党的重大理论形成过程,就是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虽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社会主要矛盾、致力破解不同时代难题,但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同政治立场、相同理论基础、理论精髓、理论品质和相同价值理想,表明其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谱系。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其共同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其共同价值目标,与时俱进是其共同理论品格。习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理脉络和理论谱系的沿袭、传承和创新。它精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为共产党人命脉和灵魂,在引领伟大斗争实践过程中,提出新发展理念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思想、理论与时代、实践的统一互动,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生机和活力,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强大、鲜活的理论力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前所未有高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传承性、本质统一性和现实指向性。
伟大思想根植于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因伟大思想而生机勃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纵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疲态尽显,局部冲突不断、动荡频发,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加剧;审视国内,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异常艰巨,思想分化有余,基本共识不足;党也面临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管党治党“宽松软”等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在内政、国防、外交各方面,重拳发力、积极作为,在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运筹帷幄、励精图治。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了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而未成的大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党内政治生态气象更新,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跟时代、紧扣主题、紧贴实际,不断深化认识规律,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并在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中证明其科学真理性、历史总结性、理论传承性、实践指导性和方向引领性,实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升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能力,开辟了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的新境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任何社会变革,均需正确理论指导。党的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表述上将“新时代”作为重大政治判断,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八个明确”基本内涵从指导思想层面侧重理论与思想要求,“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从行动纲领层面侧重方针与策略要求。二者是有机联系和相互契合的理论体系,具有内在同一性,必须整体思考、系统把握。既是目标与方略、理念与路径、价值观念与制度设计的有机结合,又凸显理论与实践、认识论和方法论、战略与战术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伟大理论应伟大时代而生,也为引领伟大时代而成。在当代中国,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望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华和凝练,是其逻辑主线,贯穿其形成发展全过程和各组成部分,凝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贯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5]。习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高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推动制度建设和创新,并在实践、理论、制度相互统一和作用中发展,创造性地回答了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内涵,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展示出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的鲜明特质,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八个明确”基本内涵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是什么”,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领域,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6]。其中,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首次谋划“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把战略目标实现时间节点提前15年,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加上“美丽”,将“现代化国家”改称“现代化强国”,内涵的丰富和拓展,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进程;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体现为需求内容拓宽、供给能力达到新水平,但同时表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征,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从深改、法治、强军、外交四个方面提出总目标,为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新社会形态找到有效路径和对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成世界一流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及其制度的最大优势,突出政治建设在党建中的统领地位。“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目标明确,方略清晰,体现了以全新视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自觉运用和科学把握,深刻诠释和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律和路径。习总书记以“八个明确”的广阔理论视野和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创新上的新飞跃。
“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怎么办”,即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民生、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外交、党建等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和分类部署,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其中,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等放在特别突出地位,这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和制胜法宝;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坚持改革开放提到一个新高度,这是全面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坚持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突出强调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依然是发展;坚持以人民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体现在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中坚持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彰显了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作出重大战略安排,推进理论、实践、制度等不断创新,有原则要求,有政策安排,有举措方法,更加清晰地指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十四个坚持”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展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建设和改革基本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提炼升华,更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三大基本纲领,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项基本要求的综合概括和创新发展。习总书记以“十四个坚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创新上的新升华。
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表述和提炼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7]。因此,对马克思主义最好的坚持与最大的发展,就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中国和世界结合的多重视阈和多重维度,学习与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与研究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实践性检验、历史性发展。
理论的完备是政党成长、政治成熟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科学理论指导,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行动指南,并在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的进程中,先后形成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形成的时代条件、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均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后的中国如何由大国迈向强国历程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实现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问题。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科学性已被伟大斗争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秉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遵循毛泽东思想精髓,蕴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华;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根本现实问题,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贯通,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和真理之光,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示范意义。既坚持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又谱写新篇章,强调要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8]。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均以理论创新为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习总书记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1]。回望历史,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展望未来,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年之时,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先是使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完善并取得主导地位,随后在俄国诞生列宁主义,在中国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下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结合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既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视野,又把握历史大势,以中国发展理念与实践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为其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理念等,均是内生出的、融通中外、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普遍示范价值。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关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贡献给世界,推动和引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发展和创新世界社会主义,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
政党的精神旗帜是指导思想,思想的关键在于指导行动。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9]同理,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揭示其形成的现实根据和实践基础,有力引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揭示其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将其作为“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符合党心民意,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关系而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从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而言,是党的领袖对亿万人民群众创造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而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的共同创造,也是习总书记从政实践与历练的积累,凝聚其巨大理论勇气、超凡政治智慧、远见卓识和独创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创立者,习总书记挑起大国领袖重担,解难题办大事,更能干成事,成为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和扛鼎巨擘,巩固了全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增强了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正在用行动着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伟大实践。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EB/OL].[2017-10-30].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6-05/18/c_1118891128.htm
[2]刘云山.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7-05-3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2.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220.
[5]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EB/OL].[2017-10-30].http://www.gov.cn/ldhd/2013-01/05/content_2305247.htm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7]《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N].人民日报,2017-10-29(1-4).
[8]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06.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