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8-01-23 12:12
关键词:幸福感心理学心理健康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包括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是我国首份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要重视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良好适应能力。近年来,国家多次发布指导性文件,强调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塑造积极人格,进而提升幸福感成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

东北农业大学自1999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来,坚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宗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近年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打造“阳光心理进班级”主题教育品牌,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东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开展实证研究,为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和新模式提供参考。

一、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1954年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但直到1998年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赛里格曼在美国心理协会年会上明确提出将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其任期重要任务时,积极心理学才开始受到世人关注[1]。积极心理学主张从积极角度解释心理现象及问题,以人类潜在、固有、建设性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激发人类内在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实现美好生活[2-4]。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被赋予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丰富充实普通人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5]。以往心理学研究多将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疾病取向”研究视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研究侧重于士兵创伤心理、心理疾病评估与矫治等关系密切。科学心理学在“疾病取向”视角下取得进步,但心理学家将过多精力用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上,更多关注心理学第一项使命。积极心理学则将普通人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积极预防和潜能开发,让人们重新思考心理学后两项使命。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完善与补充,使具有片面倾向的心理学更全面、更合理、更平衡[6]。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包括三方面内容[7],一是积极情绪,如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等探讨喜悦、感恩、希望等10种积极情绪发生与影响机制,提出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二是积极品质,如马丁·赛里格曼提出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中、几乎所有宗教和哲学传统均推崇的六大美德——智慧、意志、关爱、正义、节制、超越;彼得森等在此基础上将六大美德细分为24项品格优势,如勇敢、热忱、感恩等,重点探讨这些美德与优势的培养机制等;三是积极组织系统,如研究良好关系社区等小系统,以及民主社会等大系统,关注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健康、人格、个体情绪的影响及作用。

大学生处于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个体心理发展逐步成熟,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极为必要。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承袭传统心理学研究视角,从“疾病取向”出发,关注少数有心理问题或疾病的学生,重视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忽视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以新视角鼓励教育者从“发展趋向”出发,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提升学生积极体验,激发学生潜能,更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更有效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起源并发展于美国。马丁·赛里格曼于19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首次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目前美国近100所高校已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启动了积极心理学课程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科普教育、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多元化形式[8],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积极品质,激发积极体验,挖掘自身潜能,收获个人成长。国内学者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蒋宗文、陈慧君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是以关注对象窄化于有心理问题学生和关注重点局限于心理危机事件为主的“问题模式”心理健康教育[9-10]。宋志英、杨晓梅认为应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环境三个维度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1-12]。张孝凤、林晓桂认为应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念、形式、内容等[13-14]。程治强整理近10年相关文献后发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实证研究文献较少[15]。

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东北农业大学“阳光心理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实证研究,可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实践研究,也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为客观检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效果,采用实验法在东北农业大学大一学生中随机选取80个班级共2 340名学生,其中40个班级(1 170人)为实验组,40个班级(1 170人)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开展为期一年的以“阳光心理进班级”为主题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班级未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统计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该问卷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问卷共设60道题,包括精神疾病、情绪状况、人际交往、学习压力、身体健康等方面,可较全面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16]。

Campbell等编制幸福感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Questionnaire)用于调查被试幸福感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部分,共9项,总分即总体幸福感指数。两部分一致性系数为0.55,重测系数为0.43,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17]。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测量数据。

三、实践内容与方式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以“诊断式”和“治疗式”为主要模式,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和心理疾病治疗。积极心理学教育观认为教育本质不在于纠错,而在于培育优秀品格和挖掘潜能[18]。班级是大学生基本组织形式,同时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从班级入手开展教育活动可辐射全体学生。东北农业大学从2013年开始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阳光心理进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为有效推进“阳光心理进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坚持“四步走”工作思路,坚持不为活动而活动原则,积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营造“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氛围,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1.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学校为全体学生建立动态心理健康档案。新生入学后,通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以学院和班级为单位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在每学期初开展心理危机排查,对大四学生开展毕业生心理危机预警排查。同时,动态跟踪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骨干队伍建设,2010年起在每个班级选拔1名班级心理委员并予以培训。为提高班级心理委员业务能力和素质,2013年起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纳入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列为班级心理委员必修课。在每年秋季学期,通过“朋辈辅导”课,以“分享·体验·内化”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截至2016年,已有1521名班级心理委员接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心理委员职责和素质、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保健方法、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诊断、朋辈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操作技术、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等。

为丰富培训内容,学校还针对大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邀请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再由学生骨干将讲座内容传递给班级同学。近三年来,东北农业大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心理健康主题讲座27场,包括:“阳光心态”“把握情绪、化解压力”“如何提高人际沟通能力”“用爱来滋润心灵、用心来感受生活”“爱情心理学”“认识自我,拥抱幸福”等。

3.整体推进“阳光心态,助力成长”主题班会活动。为更好发挥班级心理委员作用,学校从2012年起尝试在个别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受到学生欢迎。2013年学校固化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导的朋辈辅导模式,并进一步细化活动方案,面向全校新生班级开展历时一个月的“阳光心态,助力成长”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分为前期筹备、活动开展、活动总结和成果展示四个阶段。

在前期筹备阶段,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目的、要求和意义。各学院辅导员在学生中开展宣传动员。在活动开展阶段,由辅导员牵头,班级心理委员结合本班级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主题班会,自编自演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竞答、心理游戏、心理测试、学习《新生心理健康手册》、介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案例、心理健康主题辩论会、心理沙龙和观看心理电影等。主题班会内容丰富,涉及新生适应、心理保健知识、人际关系、大学生恋爱心理、增强自信心、情绪调节、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等。此外,主题班会活动中还设置“梦想征集”环节,学生写下大学四年规划装入“梦想集装箱”,留至毕业时重新展示阅读。活动总结阶段,由学院组织班级心理委员通过PPT、活动视频或照片形式介绍本班开展主题班会内容和收获,并相互分享感受。学院推荐活动优秀班级参加全校心理健康主题班会成果汇报。成果展示阶段,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全校班级心理委员观看各学院推选的优秀班会活动成果汇报并评比。近四年,已有621个班级约18 100名新生参加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4.开展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推进“阳光心理进班级”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分别开展“新生心理健康节”“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活动包括:根据校园生活自编自演的校园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图片展、心理沙盘游戏体验、心理知识有奖竞猜、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户外拓展游戏、心理电影赏析、提供宣泄场所和互动平台的“说出你的烦恼”活动、收集友爱寝室合影的“我们的青春纪念册”活动、心理涂鸦比赛等。2014年学校选派的两支心理情景剧团队在“哈尔滨市第一届高校社工心理情景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和最佳编剧奖。

四、实践效果

(一)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UPI问卷)得分组间比较,实验组心理健康者比例为91.4%,对照组心理健康者比例为92.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发现,两组心理健康者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T=-0.66,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前基本一致。

在实验开展一年后,实验组被试者心理健康者比例为98.7%,显著高于一年前(T=7.39,P<0.05),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一年后92.9%的心理健康者比例(T=6.42,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健康者比例,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并不存在显著差异(T=0.81,P>0.05)。

实验结果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国内学者也得出类似研究结果,樊晓光追踪研究1 021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积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有利于养成大学生健全人格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19]。白燕调查北京化工大学39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积极人格和社会支持状况,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积极人格特质越稳定[20]。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激发潜能、展示自我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产生积极内心体验,参与者普遍反映通过活动可调整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增强自信,个体潜能得到激发,适应环境能力提高,个性心理品质优化。

(二)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幸福感指数,结果显示两组情感指数得分、生活满意度得分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被试学生实验前后幸福感指数得分比较(n=1 170,M±SD)

在开展一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后,实验组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有显著提升,且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P<0.05或P<0.01),对照组被试者前后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总体幸福感得分均无显著差异,见表1。说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学者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干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Emmons等采用积极心理学中“感恩拜访”团体干预方法证明积极心理学不仅能让参与学生产生更多积极情感,还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21]。Seligman等运用积极心理学中最常用七种心理干预方法跟踪研究主观幸福感提升效果发现,“能善于发现并利用自身优势”“记录每天发生的三件感恩的事情”两种方法对提升主观幸福感最有效[22]。Bolier等运用元分析统计学方法证实,积极心理学干预方法能提升幸福感指数[23]。杨艺馨等运用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干预方法,显著提升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24]。何瑾和樊富珉运用积极心理学取向团体辅导,有效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主观幸福感[25]。王喆和梁挺实证研究证明,积极心理学取向团体辅导干预能有效开发学生自我潜能,显著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感[26-27]。

(三)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实现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化。一是建立健全新生心理普查制度。开学初,以班级为单位集中测试,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建立全体新生三级电子心理档案,将学生心理状态区分为绿、黄、红三级:绿色代表心理健康群体,黄色代表有心理问题群体,红色代表有心理危机群体,分级后对不同群体开展针对性心理疏导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危机排查制度。为细化和完善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学校在2014年初出台约谈“特殊学生”行动工作方案,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约谈有心理问题或有心理危机苗头的“特殊学生”,将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周汇报月总结”制度,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更新学生心理档案,关注重点学生,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2.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学分化。将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与考核纳入课程体系后,培训结业合格班级心理委员将获得1个学分。培训课程学分化能够充分调动班级心理委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明确职责,发挥应有作用,夯实“校-院-班-寝”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基础。

3.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活动参与全员化和形式多样化。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选内容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大纲》中并组织实施,在推进“阳光心态,助力成长”主题班会活动时,由班级心理委员牵头,寝室心理联络员协助组织,以班级为单位覆盖全体新生,保证学生从入学初即参与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育活动全员化,不仅将心理健康意识渗透到每个班级,还可增强班级凝聚力,推动和谐班级建设。此外,学生可根据不同兴趣及心理需要自主选择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月系列活动,增加参与主动性,丰富积极体验。

“东北农业大学积极心理教育探索与实践”在黑龙江省高校2014年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连续性、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和实效性,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推广。本研究仅选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未开展长期跟踪与回访。今后研究应引入积极心理品质、积极情绪体验等指标,并长期跟踪以进一步提升研究水平。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41-45.

[2]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21-327.

[4]崔丽,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5]Sdligman M,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1):5-14.

[6]易娟.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66-68.

[7]马丁·赛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7.

[8]齐梓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9]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50-53.

[10]陈慧君.从消极到积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心的转移[C]//2013年心理学与社会和谐学术会议论文集(CPSH 2013).武汉:美国科研出版社,2013:96-99.

[11]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

[12]杨晓梅,孟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4):178-182.

[13]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51-154.

[14]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129-131.

[15]程治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5-86.

[16]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348-349.

[17]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82-82.

[18]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8.

[19]樊晓光.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生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2(5):388-389.

[20]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21]Emmons R A,Mccullough M E.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 Life[J].J Pers Soc Psychol,2003(2):377-389.

[22]Sdligman M,Steen T A,PARK N,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Psychol,2005(5):410-421.

[23]Bolier L,Haverman M,Westerh G J,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J].BMC Public Health,2013(13):119.

[24]杨艺馨,雷浩,冯淑丹.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11-113.

[25]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402.

[26]王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27]梁挺,邓怡平,郑浩轩,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医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8):1181-1183.

猜你喜欢
幸福感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