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威
摘 要:文章利用ARCS模型对兰州大学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信息素养的教学进行改进,使学生能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建设加强重视,使课程真正能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关键词:ARCS模型;信息素养;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114-03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提出信息素养,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于内应具备逻辑推理、批判思考能力,于外能够表现有效找寻、评量、管理、整合和利用信息的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培养完整的人,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学习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1]。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终身学习的基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各国对信息素养日益重视,信息素养课程已成为各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ARCS模型概述
1987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约翰·M·科勒(John M.Keller)[2]教授基于学习环境及教学技巧能够影响学习动机,提出了ARCS学习动机模型的论点,这个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科勒认为,有四个主要因素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①注意力(Attention)。为了激发学习动机,学生的注意力应该被唤醒并维持下去,即学习内容或任务能够吸引学习者的注意。②关联性(Relevance)。关联是指学习内容应该与学习目标、兴趣和学习者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学习者认为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或比较感兴趣时,学习者的动机就会增强。③自信心(Confidence)。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難可能成为学习者通向成功的绊脚石,因此学习者需要有一定的自信心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④满足感(Satisfaction)。满足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学习者从学习中得到的满足感可以成为其继续学习的动机。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某件事的注意和兴趣,其次让他们发现某件事和自身的关系,再次他们能够发现自己有能力和信心去处理它,最后因完成某件事的成就而感到满足[3]。同时,该理论还针对每个动机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激励策略,并具体描述如何将这些动机策略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当中。
2 兰州大学信息素养课教学现状
目前,兰州大学本科阶段信息素养课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每学期36课时,各年级同学皆可选修,每个学期开设4个班,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分为文、理、医科班,每班可选修50人。课程内容以《文献信息检索》为主,授课教师根据各班学科背景进行相应的内容调整。笔者以2014年秋季学期理科一班为研究对象,班级学生来自二、三年级,皆为理科专业背景,授课内容从信息获取、信息管理和信息分析三方面展开。信息获取方面,主要教学内容为网络检索相关知识、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网络信息获取和订阅;信息管理方面,其教学内容为各类型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信息分析方面,其教学内容为数据库自带分析功能的介绍以及独立文献分析软件的使用。
3 问卷调查
3.1 调查内容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的调查(Course Interest Survey)[4],针对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等4个方面调查,共34题。每题答案按照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非常同意进行分布,分别对应计分1~5分。
3.2 调查结果
①针对教学是否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调查有8题(见表1),得分最高的题目是“课程的一些内容能够激起我的好奇心”,得分最低的题目是“这门课很难吸引我的注意力”。②针对教学是否能调动学生相关性认知有9题(见表2),得分最高的题目是“对我来说,从课程里所学到的内容以后是有用处的”,得分最低的题目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参与”。③针对教学过程是否能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信心有8题(见表3),得分最高的题目是“我很有信心能学好这门课”,得分最低的题目是“很难预测老师会给我的作业什么成绩”。④针对教学是否能让学生感到满意有9题(见表4),得分最高的题目是“我对我在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感到满意”,得分最低的题目是“这门课上我得非常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综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注意力、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等4个方面的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给予学生学习信心两方面得分较低,学习内容的相关性与满意度方面得分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秋季学期的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动机需求,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改进。
4 ARCS动机模式的教学改进
4.1 注意力阶段——教学准备
人在感知当前的事物时,习惯于借助以往的经验来理解它们,并将其标识出来,称为知觉的理解性。利用知觉的理解性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地理解课程内容[5]。于是,课程内容导入成为ARCS动机模型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此环节中需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课程过程。另外,以信息素养课中的基本检索知识的教学设计为例,对知觉激活进行实践。基本检索知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日常的检索应用和学术内容搜索当中运用检索知识提高检索效率,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在之前的课程中,笔者只是按部就班地提出将检索知识逐一讲解,再通过举例进行说明,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带着积极的主动性进入学习,将参照ARCS理论中的实施动机策略,通过提问和制造挑战来完成该部分内容的教学。
4.2 自信心阶段——学生参与
除了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并产生相关性,学生还需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功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并产生了相关性,他们也有可能因信心不足而放弃学习任务[6]。在以往的教学中,给予学生表达学习成果的机会较少,如果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有学习成果的表达机会,如:学习检索式构建的阶段,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检索式表达出来,会给予学习者更多的鼓励,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按照ARCS理论中的实施动机策略,在课程过程中提前明确教学目标、确立评价标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明确的阶段目标,当达到阶段目标时,自然对下个目标充满信心。如:在某节课的内容讲授完之后,给予学生开放性的作业内容;文献管理软件使用讲解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将所需文献导入管理软件,而不是指定导入内容和分组形式,这样学生更容易达到文献管理软件使用的初级目标,从而树立向熟练使用软件的方向迈进的信心。
5 结语
在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应用ARCS学习动机理论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此外,本次测试是独立样本,没有进行单一样本在应用不同ARCS动机激发策略时的情况研究,在未来研究中应继续跟进相应的教学设计研究。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维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将会使教学过程更有成果[7]。
参考文献:
[1]徐爽.论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4]John M Keller.Motivational design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The ARCS Model Approach[M].Berlin:Springer,2010:44,279.
[3]余剑峥.ARCS动机设计模式及其在《牛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5]袁悦.信息技术课程中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及应用[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6]周效章.基于ARCS的分布式虚拟教学中的学习动机设计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56-59.
[7]谢丽.基于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网络学习环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