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程程
摘 要:人民群众一直是马恩关注的焦点,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经历欧洲革命失败后,开始从历史现实出发阐述和丰富群众理论的经典之作,蕴含丰富的群众理论。本文将系统梳理《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的群众观思想,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人民群众理论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进其中国化发展奠定更坚实的理论根基。
关键词:群众观;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工农联盟;历史人物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27 — 03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一生的关注对象。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聚焦点和切入点。我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在吸收继承了马克思群众理论后,将其中国化的重要结晶和成果。因此,研究作为源头的马克思的群众观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践行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群众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自己的群众理论,马恩并未在哪一部著作中进行专门的阐述,而是零散的分布在马克思的各种文章中。《雾月十八日》是继马克思在《神圣家族》系统阐述群众理论之后,进一步结合现实丰富和发展其群众观的经典之作。但当前关于《雾月十八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人民主体等方面,系统梳理该文本群众观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对《雾月十八日》中的群众观进行进一步整体梳理,在准确把握和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出更加立体全面的马克思群众观,对于把握马克思理论、发展中国群众观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群众在德语词典中的意思:1.人民,民族;2.人群,人们;3.平民老百姓;4.(与其他词搭配)劳动人民、普通老百姓。①可以看出,现代德语中对群众一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劳动人民这一涵义上。其实,“群众”这一词,在西方古代思想史、近代思想史和汉语解释中都有不同的概念。早期西方古代思想家们对群众的理解带有鄙视和贬义的感情色彩,认为他们是知识水平低下、没有自己独立意志又易被煽动的社会下层群体,称他们是“乌合之众”和“群氓”。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中,对群众的偏见理解才逐渐向中性靠拢,与人民等同,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称。在我国,群众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是与政党相对的:指未加入党组织和共青团的人。对于马克思语境中的群众,我比较赞同牟成文的定义:广义上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与人民通假;在阶级社会,主要指“被统治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指工人、农民等“无产阶级”。
纵观马克思的论述,他对群众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更新,对其组成的认识不断扩大的过程。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马克思开始由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乐观激情转向关注现实阶级斗争复杂性,由革命理论研究转向现实无产阶级革命分析。《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开始将自己的群众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标志,其群众观更加丰富和立体,堪称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的代表之作。本文将试图对《雾月十八日》文本中马克思群众观进行整体梳理,清晰马克思群众观的理论轮廓。马克思在文本中,始終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线索,总体阐述了历史主体、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方式、工农联盟道路、群众教育和群众领袖五个主要方面的理论内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群众这个词,既可以是个体概念,也可以是群体性概念,可以说是与“现实的人”通假的。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的逻辑起点。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决定力量
“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雾月十八日》中,不论是共和国还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都是得到了大部分工人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中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也不例外,二月革命代表人民的利益,以要求扩大选举权为口号,得到了人民的群众的拥护支持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再者,马克思辛辣讽刺的无赖无产阶级代表波拿巴,也是通过标榜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手段,骗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实现。
(二)人民群众在既定的历史前提和现实条件下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并非是随心所欲地,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
“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这种历史条件和前提,一方面是物质条件,而在文本中主要阐述的则是思想传统的“后遗症”方面。“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通过传统和教育承受了这些情感和观点的个人,会以为这些情感和观点就是他的行为的真实动机和出发点。”②先前的精神观念占据在人民的头脑中,支配着他们现实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选择。法国人在从事革命的时候,总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这样一次次的革命和起义就成了“召唤亡灵的行动”将拿破仑的影子投注到波拿巴身上,造成历史周期循环后退的落后现象。鉴于此,马克思阐述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有限性的方面,即人民群众各个阶级也具有本身固有或无法摆脱的局限性。人民群众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现有的条件和头脑中思维观念的约束下展开其创造历史的活动的,不免具有落后和保守的方面。
(三)历史的最终发展是群众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一个阶级人民产生的改变世界的意志和实践活动是基于自己的生存条件和阶级立场的。不同阶级和利益代表的群众分别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按照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创造历史,他们就像平行四边形向不同的方向用力,最终历史的发展不会完全符合某一阶级或群体的意志,社会历史是在这些群体的多种力量形成的合力作用下发展的。《雾月十八日》中立宪派、革命派、国民议会和保皇派等等派别分别站在各自阶级立场上,就法国发展的不同意见看法进行斗争和反抗,然而法国历史并没有完全按照某个派别的意志发展,而是表现为:“发展的唯一动力仿佛是日历”。
二、人民群众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方式推动历史发展,必须打破旧有的国家机器
(一)人民群众通过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推动历史的发展
阶级斗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③马克思将群众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中又划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阶级的划分受经济因素影响,不同阶级进行着冲突和斗争。统治阶级为了谋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最终导致被压迫阶级的反抗,从而双方在不断的斗争和妥协中推动历史的发展。在《雾月十八日》中,复杂的阶级斗争贯穿全文。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无赖无产阶级和大地主贵族阶级等等,如书中波旁王朝和奥尔良王朝,两个集团的分离,马克思指出绝不是由于什么所谓的原则,而是由于各自生存的物质条件。
(二)人民群众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和改变国家性质
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结果。人民群众通过社会革命推翻统治阶级的统治,变革社会性质,推动社会进步。《雾月十八日》描述的历史中,法国政权更替频繁,二月革命、六月起义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和资产阶级政权,都是在压迫极端严重、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利用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剥削阶级政权的结果。可见群众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们在遭受压迫极端严重的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和领导,是能够发挥改变历史发展的惊人作用的。
(三)人民群众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打破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从1848年的欧洲革命就可以看出,法国早就成为资产阶级压迫控制人民的武器和工具,成为统治阶级管理禁锢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囚牢。“这个行政权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事机构,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从君主专制到资本主义时代,这个统治机器不断得到完善,成为各个剥削社会统治阶级的利器。人民群众发动社会革命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国家机器,打碎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摧毁建立在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经济形态上的落后的上层建筑。在清理之后,探索和重建真正有利于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和生存的制度环境。
三、科学掌握人民群众,走组建工农联盟的革命道路
《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深刻地总结了六月起义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工人阶级孤军奋战,而资产阶级拉拢了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当时站在资产阶级共和国方面的有金融贵族、工业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小资产者、军队、组成别动队的流氓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牧师和农村居民。而站在巴黎无产阶级方面的却只有它自己”④。面对强大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要与其对抗,仅自己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和其他阶级的人民群众结成联盟,壮大自己的力量。《雾月十八日》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马克思对农民阶级的态度和评价较之前的著作中有所改观。马克思提出了“农民就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①的口号,要求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组建巩固的工农联盟,壮大同盟战线力量,对抗作为共同敌人的资产阶级。
四、人民群众教育理论
《雾月十八日》中人民群众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农民。《雾月十八日》文本的第七部分对农民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堪称马克思农民理论的经典。马克思从农民生活交往环境引申出农民阶级无组织性和保守的特点。“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由于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有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的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②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眼界比较狭隘,同时容易受欺骗和煽动。波拿巴借助农民的这一弱点和他们对拿破仑的怀念,骗取了农民的支持,“12月20日和21日大选的迷,要从法国农民的状况中找到解答”③。文本中对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及其他阶级的狭隘性都进行了描述。尤其是农民阶级,要克服本阶级的局限性,必须通过教育的方式,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灌输等教育方法,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逐渐培养他们形成独立的意识和人格,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
五、群众领袖和历史人物作用的客观评价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各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遵循自身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并不是简单的由某个人的意志决定;不能否认,一定的群众领袖和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确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任何个人的作用都应该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文本中马克思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也可谓鞭辟入里。历史人物按性质可分为反面人物和杰出人物,他们都是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作用的个人。《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就对无赖无产阶级的领袖代表路易·波拿巴进行了细致地描述和讽刺。他的种种无赖行为,如向议会索要选举赔款、以个人名义招募社会捐款敛财、组建由流氓无赖组成的十二月十日会等,让人不禁对这个所谓的领袖产生一种鄙视和嘲笑。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庸之辈,却在1852年大选中被人民拥上独裁的宝座。对此,马克思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首先,波拿巴種种无赖行为要从他所代表的阶级中去寻找原因,“波拿巴首先觉得自己是十二月十日会的头目模式流氓无产阶级的代表,因为他本人,他的亲信,他的政府和他的军队都属于这个阶级,而这个阶级首先关心的是自己能生活的舒服,是从国库中汲取加利福尼亚的彩票利益。”④波拿巴本身就是无赖无产阶级的代表,所以他自身无法摆脱所在阶级固有的的局限性。马克思对阶级领袖得出了这样的评价:“他们的思想不能跃出阶级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人物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做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在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⑤因此,评价一个阶级领袖应当深入到他的阶级中去。其次,历史人物能否在历史上发挥作用,要看他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志,波拿巴之所以能在大选中获胜是因为“波拿巴代表一个阶级,而且是代表法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小农”。⑥他形式上喊着代表农民群众利益的口号,骗取了人们的支持,上台后的独裁无疑是推历史的倒车,阻碍历史向前发展。马克思也对此讽刺道“如果黄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会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
马克思通过《雾月十八日》这一著作,生动地描绘了一幅1848到1852年法国政权频繁更替、阶级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画卷。借助对现实历史的讲述,马克思在阐述了自己深刻的唯物史观和群众理论,肯定了革命时代人民群众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国的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群众观为理论渊源,时代化、本土化的结果。探索在和平建设时期,更好的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性的群众理论,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时代赋予我们不容推卸的光荣使命。
〔参 考 文 献〕
〔1〕新德汉词典〔M〕.北京:译文出版社,第3版,2010: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774.
〔3〕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3〕白云真.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研究读本〔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4〕王茜.马克思群众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牟成文.马克思的群众观及其哲学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5,(02).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