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仕善
摘 要 本文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讨。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新模式 尝试 探讨
自从2006年9月秋季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所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在教学使用中已经十年了。十年里,新教材体现出的特点是:选材比较灵活、内容比较丰富且与新时代紧密结合。这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也关注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在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比如: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知识灌输,轻学生的主动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查阅学习资料理论,在此作些初步肤浅的探讨。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旧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站在教师“教”的角度来编写,因此,其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往往导致了教师“照本宣科”而忽视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死记硬背。殊不知,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而且扼杀了学生亲近生活,探究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陶先生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的思品课堂教学虽然不是每节课都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但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
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桥梁。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课堂
怎样才能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课堂呢?
首先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教师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
(2)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和扩展。
(3)教学手段应多样化。用多媒体教学、看图解意、图表分析、实物实验、小品表演等方法等等,显得丰富而不单调。
总之,教师要博学多才善于表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游刃有余。
其次教师要引领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校、概括、归纳。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勤做练习题,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3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校习惯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分组活动揭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教学,层层展开。让学生结合生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掌握运用,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教学课堂,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起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全军.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
[2] 左清.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学方法[J].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