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融合教育理念 促特殊教育发展
——记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学术年会

2017-03-12 15:27杜学元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特教残疾人权利

杜学元

(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12月7-9日,由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承办的2017年学术年会在乐山师范学院召开,大会以“改革·融合·提升”为主题。开幕式由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林天兴副教授主持,学校副校长杜学元教授,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佘万斌研究员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上,杜学元教授代表学校致辞,向全体与会代表介绍了学校的概况、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感谢与会人员对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与关心,希望大家“共谋特教事业的改革,倡导特教人才融合教育,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乃至特教事业的品位”;希望大家“分享特殊教育的研究热点和成果”“博采专家学者之长、开拓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收获学术情谊”;希望大家“积极为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推进中心的工作,真正使该中心成为特殊教育理论研究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信息资料中心、四川省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培训中心以及政府决策的咨询与建议中心”。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殊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汪红烨教授介绍了研究中心发展概况,并表示该研究中心将一如既往地为四川特殊教育的发展发挥学科平台的作用。

大会邀请了高校和一线的专家围绕融合教育研究展开系列主题报告、专题报告、论文交流。

一、主题报告

一是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博士生导师邓猛教授作了“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的主题报告。1)对随班就读、回归主流、同班就读、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等概念进行了解读;2)分析了国内融合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困难;3)认为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强调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同等地位,特殊儿童不仅能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而且在班级中应与正常学生处于相同的主体地位,他们不是班级的“附属品”,应该平等、全面地参与学校与班级的所有活动,是普通班级中平等的一员,并有着较高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4)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应享受同等的、高质量的、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平等的教育;5)让所有儿童都有学习能力与获得成功的权利;6)学校应成为每一个儿童获得成功之地。

二是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黄汝倩以美国Perkins盲校为例,阐述了融合教育背景下资源中心的巨大作用,同时分享了美国资源中心建设的经验。包括早期干预的经验、3-6岁的学前教育经验、公立学校服务的经验、社区服务的经验、核心课程的建设经验以及巡回教师的素质要求等,进而反思中国传统的盲校教学方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问题。

三是西南大学硕士生导师李欢副教授就我国大陆地区和台湾地区高等融合教育的开展现状和实施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具体而言,比较了融合教育发展的速度、招生类型与数量的状况、地区发展的差异、一流大学对残疾人融合教育的重视程度等,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

四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凡林副教授从融合文化与教学策略论述了促进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在分析社会模式残疾观的基础上认为残疾问题是人权问题、社会问题和发展问题;介绍了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的分类以及我国2006年确立的对“残疾”的定义及分类状况;重点阐述了从儿童发展审视融合教育,认为:1)互动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十分必要,融合教育不仅在普通学校可以实施,而且在特殊教育学校也可以实施;儿童发展与教育是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提出了融合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实践与政策模型。2)融合文化的建立有利于融合教育的开展,从助残对象到权利主体、从排斥到包容、从关注缺陷到关注潜能、从社会隔离到社会融合都有利于融合,而社会的融合过程是渐进与互动并存的,为此应创造最少限制的融合环境,澄清社会融合的价值以造福社会,以社会融合理解残疾和障碍。3)阐述了融合教育中的一般教学策略。包括通用学习设计、任务分析、补偿策略和优先策略、编组教学、支架教学、嵌入教学、辅助技术等。4)阐述了融合教育的挑战和支持,其挑战包括教师的担心、家长的担心、特殊学生的困惑、普通学生的态度以及研究者的理论支撑;其支持主要是普通教育班级中的特殊教育支持,包括环境和课程调整、普通班的支持、态度和社会支持、协调小组的保证、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增加教育资源尤其是课程调整与额外的资源以及特殊教育教师(资源教师);融合教育的合作问题,包括学生、家庭成员、教师、有关服务提供者、专业助理、学校职员、管理者和社区成员之间的合作,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充分发挥合作的支持作用、促进作用、提供信息和规范作用。

五是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彭燕副教授分享了“基于多主体协同下的区域性合作教育支持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实践探讨”成果。1)回顾了融合教育的发展。2)阐述了支持系统建设与运行的实践需求。3)介绍了基于多主体协同下的区域性合作教育支持系统建设与运行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多主体协调合作的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框架构建。(2)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协同合作的开展情况,如建设和发展管理、培训、巡回指导、督导评估等功能结合的资源中心;通过“内促外生”打造特殊教育学校专业团队;用“种子班”模式进行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用“任务单”式科研推动教师提升。(3)资源教室的布局调整与复合式资源教室的试点,如探索特教班职能的转换和扩展,并对特教班实行动态调整;特教班扩展功能,既负责班级教学,又承担指导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任务;对在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实施动态管理,实现送教上门,特教班、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就读三结合。(4)确立多部门协调合作推进特殊教育的工作机制,包括市教育局、市政府联席会议(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育局、民政局、卫计局、财政局、残联等)、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以及市目标督查办公室等协调推进。(5)以四级评估促进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具体而言,市级督导部门对相关部门的评估、资源中心对学校的评估、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估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估。4)阐述了研究中面临的困难,一是各部门专业人员极度缺乏,二是缺乏过硬的制度保障。5)介绍了自己今后的打算。“聚焦‘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入探究本地化的专业人员的培养途径模式和多部门协同合作制度的进一步有效、常态、规范”。

六是北京联合大学硕士生导师刘全礼教授做了“‘办好特殊教育’视野下特殊教育学校价值取向转型”的主题报告。1)从关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到办好特殊教育展开论述,并表达了美好的诉求。2)从办好特殊教育的角度审视了目前特殊学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问题主要包括家长和社会对教学质量的宽容与无知,文化成绩的不如人意和教学的低效、校长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堪忧;其产生原因包括特殊儿童自身的原因、教材的原因和教师素养的原因。3)主张特殊教育应从“慈善视野”向“水平视野”转化。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在经费、教师编制方面尽到责任;学校应坚持义务教育的定性取向、在家长意愿下的分类教学、所有学生义务教育定性下的生活准备取向以及关注部分学生的升学去向。4)介绍提高教学水平的策略与手段。包括校长应确立特殊教育的意向、读书与价值辨别;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与特殊教育的专业素养;家长应积极配合特殊学校搞好特殊儿童的教育。

七是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梁剑作了“融合教育与残疾人受教育权保障——兼论《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主题报告。1)从国际视野和本土视野两方面介绍问题提出的背景。2)阐述了融合教育是人们对特殊教育性质认识上转变的结果,是人道主义教育理念向“以人为本”教育权利的发展。(1)从教育理念视角看,融合教育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正常化”思潮、七八十年代的“一体化”运动以及“回归主流”理念;目的是对残疾人进行缺陷补偿,让残疾人回归到主流社会;更多看到的是残疾缺损为重点;运用医学手段进行诊断、干预和补偿。(2)从教育实践视角看,融合教育起源于人的社会性和可教性;目的是培养人的社会性,构建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实现社会平等;重点是注重人的生发性和可能性;通过教育手段获得人生命运的改变。3)阐述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权利是对融合教育的再认识,即融合教育是残疾人的一项教育权利。(1)残疾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是作为人而享有的基本教育权利。普通人享有的权利,残疾人同样享有;不同的是,残疾人除了享有一般的自然人权利之外,还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对于融合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权利而言,其内涵是指所有的残疾人都享有自身应有的、平等的、有质量的教育权利,它是在接受基本的受教育权利基础上享有融合教育的权利。第一,无论是否具有残疾的事实以及残疾程度如何,所有的人都应该接受应有的教育;第二,在融合教育“零拒绝”理念下,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应根据他们自身的条件尽可能地安置在受限制程度较少的安置体系中,根据机会均等原则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第三,在认定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时,应结合机会均等和差别原则来进行综合认定,尤其是对那些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残疾人给予额外的帮助;第四,在实现和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时,不仅需要实现其实体性权利,而且还需要实现其程序性权利。(2)从权利体系看融合教育。从权利主体看,不仅包括正处于学龄期的残疾儿童,还包括早已步入社会、继续接受教育的残疾成人;从融合的残疾程度上来说,不仅包括只需要资源支持就能随班就读的残疾人,也包括残疾程度比较严重的残疾人。从权利客体看,残疾人接受融合教育的一系列行为以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关系。从权利内容看,不仅包括学习上的融合,还包括生活上的融合;不仅包括权利理念上的融合,还包括教育权利实践的融合。从权利渊源看,融合教育来源于道德和法律。权利救济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入手。(3)新《残疾人教育条例》从教育安置、课程设置、合理便利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建设,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4)阐述新《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新理念。包括从法律条文上明确确立了“融合教育”的原则、理念和制度;强调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利;更新了残疾人教育权利救济的通道———由行政干预走向法治。5)阐述残疾人受教育权利现实的障碍。(1)理念和认识上的艰难。在呼吁特殊儿童应该获得融合教育权利的同时,还应该孕育该权利予以实践的法律环境和文化土壤,让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了解特殊儿童具有融合教育的权利,并帮助其实施。(2)法律制度上的艰难。一方面,特殊教育法制的不完善,《特殊教育法》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与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去甚远;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的落实有待加强。6)思考与讨论。认为融合教育在保障我国残疾人教育权利上任重道远;新《残疾人教育条例》将面临一系列困境;融合教育和残疾人教育权利保障需要政府自身变革,更需要协同并进。

七是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章永副教授作了“区域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主要包括:1)改变观念、转变职能。(1)介绍我国特殊教育安置形式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2)县域内的特殊教育可分“大特教”“小特教”。现在的现实是让“小特教”的校长来做“大特教”的事。(3)校长的观念要变。校内的教育教学、管理与校外的特殊教育如何有机衔接值得思考。(4)学校的职能要转变。从教学功能转变为支持服务的功能。需要注重“资源中心”“教育评估”“培训中心”“巡回指导”等。2)新任务提出了新问题。包括:(1)组织保障问题,如政策制度、工作机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2)教育资源问题,如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设备、教学康复技术等。(3)管理评价问题,如管理体系、考核评价等。(4)多部门协调配合问题,如卫计部门、残联部门、民政部门、教育部门等。(5)社会认识问题,如家长的认识、学校的认识、社区的认识等。3)“我能够做的”。(1)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如随班就读——资源教师队伍(评估、计划、培训、指导);送教上门——送教教师队伍(评估、计划、教学、训练)。(2)开发校本课程教材资源。(3)构建管理考核评价体系。4)“我必须做的”。开展县域内的调查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全县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现状;最终结果是形成调查报告(明确现实需求、找准需要解决的问题)。5)“我将要做的”。(1)向主管部门报告,如建立“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立“县级送教上门指导中心”。中心是政府推进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工作的智囊中心、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的载体。(2)争取条件保障。包括相关政策、经费预算、人员编制和工作场地等。(3)构建随班就读工作的组织架构及送教上门工作的组织架构。

八是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段玄锋讲师作了“教育康复背景下特殊儿童语言治疗的内涵”的主题报告。1)介绍了师范院校培养康复类人才的背景。国家重视、支持、发展残疾人康复事业;特殊儿童自身对教育康复的迫切需求;社会对教育康复人才的大量需求。2)介绍了乐山师范学院教育康复设计的体系。目前开设特殊教育和教育康复学两个本科专业。侧重培养“教育+康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其教育康复的实践体系包括语言康复、认知康复、动作康复、情绪行为康复、艺术康复。教育康复的具体实践主要形式包括: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康复类课程。第二,依托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与康复中心、特校和送教上门项目,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实践训练。第三,实践教学周,观摩、体验、执行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活动。3)阐述对特殊儿童语言治疗内涵的理解。(1)正确处理言语、语言、沟通三者关系。言语是人类最常用的语言系统,而语言是人类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沟通包括语音讯号、书面符号、身体语言、手语等多种语言方式。言语则专指口语的表达。在沟通的情境中,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需要认知经验和生理神经为基础。(2)语言理解先于语言表达。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内容是语言的五大要素之一,其中语用是最终目标。(3)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互为基础,相互支持。(4)语言治疗与环境的关系。语言需要环境提供载体,语言的使用随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语言治疗最终期待个案可在生态化的环境中实现功能性的沟通。(5)语言治疗包括语言理解训练、语言理解之后的表达训练、真实情景中的运用三步曲。(6)语言评估的内容至少包括个案发展领域与语言领域。对个案进行全面的评估(发展领域或适应行为领域)是了解语言发展线索,确定语言治疗环境和内容的重要因素。语言领域的评估主要包括对语音、语法、语意、语用的理解和表达,沟通的基本能力(生理神经、注意力、动机、听觉、游戏能力、轮替等)等方面的评估。它为治疗提供语言环境,为治疗提供字、词、句、篇、章理解和表达的目标。(7)语言治疗的方法要多元化,形式要综合化,内容要生态化。(8)语言治疗要提高利用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和效率。由此认为:特殊儿童语言治疗是在训练儿童生活技能或认知能力的环境中,加强儿童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要求在训练中治疗师更多的创造沟通机会让儿童做理解之后的语言表达,从而增强其听、说、读、写能力,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4)介绍特殊儿童语言治疗的实践模式。先确立特殊儿童语言治疗的理论架构,然后确立证据本位的实证策略和研究设计、选取对象和确立治疗目的、对选取对象和确立治疗目的进行评估(包括身心发展状况和语言发展状况),在评估的基础上介入个别化康复计划和实证本位的治疗,使被治疗者理解语言并表达语言。

九是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执行院长汪红烨教授就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综合改革作了专门介绍。

二、专题报告

大会邀请了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的项目做了专题报告,包括成都市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刘小龙等的《激扬生命 拥抱阳光——基于高年级中重度智障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转衔教育的实践模式》、宜宾市特殊教育学校彭熹等的《职高聋生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自贡市贡井区辅读学校刘崇朝等的《低段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施策略》、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胡启军等的《职特融通式聋生职业教育机制》项目。

三、获奖论文交流

被评为本届参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的论文作为大会交流论文,包括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谢志英、谢朝东的《培智儿童入学教育诊断评估手册研究》,成都大学莫春梅、曹琳的《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运作现状与发展对策案例研究》,金堂县特殊教育学校何琼、陈秀珍、陈婷婷、陈国蓉、张声德的《手语润泽生命 双语丰盈人生——聋生双语教育的实践探索》、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卞蓉、唐小红的《特殊儿童性教育家长实施情况现状及需求调查及其启示》、宜宾市培智学校马永桂的《四川省培智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

参会人员还考察了乐山师范学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中心。会议期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梅副教授组织专家对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立项课题进行了开题,对2016年度立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

出席本届学术会的有省内部分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全省近6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等160余人。此次特殊教育盛宴,各位专家向特教同仁展示了国内外融合教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经验,对于开展与推动融合教育,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特教残疾人权利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我们的权利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我骄傲
权利套装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