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小学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王佳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基于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思考,仔细梳理其中关于小学教师师德的要求,并通过分析目前小学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缺乏敬业精神、固步自封、合作意识差、体罚小学生等问题提出加强监督、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师生共建良好关系、平等对话以及培养合作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等三方面的解决对策,积极完成小学教师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标准;小学教师;师德建设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建设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队伍。本文将基于师德这一维度,梳理师德要求,发现我国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师德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小学教师的师德维度,《专业标准》中主要是从三大层面提出了要求,认真落实“师德为先”的基本理念。本部分将从三个层面入手,具体分析师德要求。
1.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深刻体会到教育工作者在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专业标准》中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要求教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
小学教师在教育事业中,面对的是一群并未走向独立发展的孩子。这些孩子处于6—12岁的年龄段,有着这一阶段儿童共同的特点,却又各自不同。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难度大、任务重,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于学生的关怀,教师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专业标准》将“热爱小学教育事业”放在师德要求的首位,拥有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流露出真情实意,才会支持教师在教育道路上行进。
《专业标准》强调小学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并以此作为师德要求。教师要有自身的职业理想。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从师德要求角度看,是激励小学教师不断充实自身,以长远的目光对待小学生。
2.关爱、尊重小学生,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
教育家霍懋征说过,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责任。《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关爱尊重小学生,重视其身心健康,维护其合法权益,不仅能够提升教师师德水平,更是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爱小学生,应该是教师师德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教师之于学生最基础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氛围,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在教学上,还有生活上思想上的引导。尊重小学生,是师德要求小学教师在言语、态度、行为上要谨慎,不能因为教育对象未成年就忽略他们的人格与权利,抹杀其个性,追求统一的标准。《专业标准》强调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小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规范小学教师的行为举止,就是为了保证小学生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
3.教师自身学会合作,注重修身养性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发展,教师个人“单打独斗”早已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学会与同事合作,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在团队中,教师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心得体会,取长补短,更好地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此外,教师也应该与家长合作,对于每位学生都有细致了解,以合理方式取得家长的信任,共同促进学生成长。这是《专业标准》对教师个人提出的新的师德要求,也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专业标准》也非常重视小学教师的自身修养,并通过小学教师的心理、观念与行为这三方面提出了对小学教师的师德要求。
总体而言,《专业标准》在小学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对待教育对象以及对待自身三方面提出了小学教师的师德要求,这是我们评价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依据,也可以让我们清晰认识到目前工作中的“教师失德”问题。
近年来,媒体不断曝光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现象,引起了社会上的热议,并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师德建设予以关注。这些现象也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相应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但不得不说,我国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问题仍然存在。
1.缺乏敬业精神,教学职责界定不清
在当今社会,由于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小学教师的思想发生转变,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消失殆尽,缺乏敬业精神,凡事都与利益二字挂钩考量,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有些教师利用自己教师身份谋取私利,在一些小学,“座位”都成为了教师获取利益的工具,靠近优等生,靠近讲台的座位甚至明码标价。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不得不定时给老师送送“温暖”。这不仅形成了一种不良社会风气,更是给教师群体形象抹黑。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更是“育人”。然而,现在的部分小学教师却搞不清自己职责所在,忘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片面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把自己变成了“教书匠”,用一种灌输的方式教学。
2.体罚小学生,缺少耐心与爱心
在传统教育中,体罚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手段。他们认为严师出高徒,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学生记住教训,且非常有效。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体罚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它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摧残学生身心发展。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中也明令禁止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然而,真正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现象依旧存在。如2011年11月10日深圳寮步镇信义小学出现的班主任为树立威信,掌掴学生的事件;2014年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出现的小学教师惩罚犯错误的男孩面朝同学跪在讲台旁的事件等等。面对犯错误的小学生,教师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体罚,而不是耐心劝讲与引导,这让大众对教师群体失望。
3.教师固步自封,合作意识差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快速更新,也不断出现新鲜事物,每个领域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包括教育领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更要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这就需要教师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顺应时代的潮流。可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往往令人失望:部分小学教师依旧抱着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新的知识、方法、理论不闻不问,与社会新要求严重脱节而不自知,缺少自我修行、自我学习的精神。《专业标准》中要求教师要“育人”,更要“育己”,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不断完善,这也成为评价教师师德的新指标。教师能否自我提高、自我修行确实是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教师一人绝对不能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想要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可是目前我国教师群体中个体主义倾向不断严重,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团队合作意识缺失。出现这种问题一部分源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科教师都关注于本学科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使部分教师依赖于网络的便利而忽略了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这也是合作意识缺失的影响因素。
1.加强监督,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
在促进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上,仅仅依靠教师群体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的共同努力。而针对教师事业上出现的“失德”现象,则需要共同监督,创造有利条件,督促教师师德建设。
政府是师德建设最重要的监管主体,对于社会风气的监督是政府的首要任务。文化具有极强的刚性,一旦形成,难以改变,只能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手段。在社会中要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使教师感受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为师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针对小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政府应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惩罚应当如何罚,师德失范行为分为几种情节,每种情节对应什么惩罚等等,都应该具体落实到书面上,以避免出现惩罚过重过轻而出现挫伤教师积极性的状况。
学校应该完善关于教师的评价制度,改变以往只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现象,而应将师德的考查列入评价制度中,将教师职称评定、职务选拔以及绩效考核与师德密切联系起来,让教师清楚重视师德的重要性。学校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考查,首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够获得从事教师职业的资格。对于在职的小学教师,学校应组织定期培训,培养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
目前,已经有一些省市积极开展师德建设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重庆市探索建立“领导、教育、活动、考核、监督和校本机制”六项长效机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赞扬。山东省潍坊市建立学校办学满意度调查与师德考核挂钩机制,使学校、教师更关注师德建设,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与学生平等对话,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小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要善于倾听,对于小学生的意见应该予以重视或采纳。教师应用爱心与关怀为小学生创造和协、宽松的环境,小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才会向教师敞开心扉,才会乐于向教师说出真情实感,才会把教师当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也会逐步完成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3.培养合作意识,不断提升自我
教师自身为了完成师德要求,应该做到学会沟通,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教师要学会与同事交流,促成教师职业共同体的形成。在团体中,教师之间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又互相监督,互相激励,更好地整合力量,实现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教师还要与家长合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发展;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借助微信群等与家长及时沟通反馈,从而拉近教师与家长距离,使教师实现师德发展的同时,完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任务。
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身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有高尚的品格,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观念转变多快,教师都应该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小学教师应当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成为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满意、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奉献者。
师德建设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小部分,但却是不能忽视的部分。“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家以及社会对教师的关注,要求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任务,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更好地解决教师专业领域的以师德问题为代表的各种矛盾,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杨晓.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师德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3).
[2]单志艳.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74—275.
[3]纪国和,王婵.专业标准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3,(6).
[4]王智秋.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72—7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2.
[6]顾明远.《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说明[N].中国教育报,2011-12-14.
ProblemsandSolutionsofPrimarySchoolTeachersMorality
WANG Jia-hui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On the reflections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morality construction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1.046
G625.1
A
1008-6714(2017)11-0114-03
2017-06-30
王佳慧(199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辑: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