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现状及对策

2017-11-13 00:49:54
林区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游泳队游泳江苏省

(盐城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现状及对策

郑扣成

(盐城市体育运动学校,江苏 盐城 224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江苏省游泳队陆上训练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缺乏柔韧和协调训练,特别是深度拉伸练习、训练监控手段和方法不完善、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等问题大量存在。设计严谨的实验,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发现良好的陆上力量训练可以促进运动员力量素质的提高;教练员合理增加最大力量训练的比例,将对游泳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训练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游泳;陆上训练;现状研究

近两年的世界游泳比赛中,国内游泳选手屡创佳绩,成绩大幅度提高。从国内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外型条件和其比赛能力上,充分说明国内高水平的游泳队在训练手段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2015年,美国游泳教练员协会主席、俄亥俄州立大学游泳队主教练比尔先生应中国游泳协会邀请来北京与中国游泳队进行交流时,特别提到中国游泳近几年快速发展的新训练理念之一是中国游泳队对陆上训练的重视。由此看来,陆上训练已成为游泳运动员日常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游泳成绩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面对第十三届全运会,江苏游泳队如何抓住目前在国内的有利条件,实现总体实力的突破,在整体上提高省游泳运动水平,是摆在江苏省游泳界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一个项目运动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而陆上训练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对于提高游泳运动成绩所起的积极作用已经不容置疑。本文选择对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进行研究,主要原因是江苏游泳队目前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上,有示范作用。目前江苏省高水平运动员陆上训练有哪些特点、江苏队陆上安排还存在哪些问题等已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现状的分析与讨论,总结出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的一般特点,寻找其陆上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最终为提高江苏队的训练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研究方法

收集与游泳运动素质训练相关的学术文献,掌握运动员运动素质的训练安排、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以江苏省游泳队6名男运动员为实验研究对象,把实验前6名男运动员的力量测试结果以及他们的专项成绩作为本次实验的自变量,而该实验结束之后6名男运动员的测试结果作为本次试验的因变量,将施加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最终通过实验前后的数据对比,判断施加陆上力量训练因素是否对6名游泳队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能力和专项成绩产生影响。

本次实验的时间为2015年5月16日至6月31日,为期6周。根据运动训练学的有关知识以及游泳这项运动的特点,把整个实验过程划分为适应期(1周),提高强度期(3周)和陆、水力量转换期(2周)三个阶段来进行实验操作。

采用访谈法对国家游泳队教练、体科所随队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次数5人次,走访并观摩了江苏队的训练。2015年7月至9月,对江苏游泳队训练的现役运动员的陆上训练及水中训练进行现场观察。通过与教练和队员进行半封闭式的访谈、观察以及记录训练实施和完成的情况,深入了解了国家队游泳训练的过程及实施状况。实验数据,采取SPSS15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训练计划及实验指标

(一)训练计划

在本次实验进行之前,本人与江苏省游泳队的教练员根据每人的特点,进行了一周一堂陆上训练课,且针对力量训练的详细训练方法,以首堂陆上力量训练课为例(表1)。在这个阶段的训练计划中,陆上力量训练的比例在逐渐变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了6名男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训练存在缺陷,因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例如:针对江苏省游泳队目前重视力量和耐力训练而缺少最大力量训练的情况,在此次训练中多次给队员们灌输最大力量的部分理念。同时,还发现部分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并不雄厚、无氧能力不强,我们就运用了登山跑台阶的训练方式。而关于队员们核心力量的训练,则频繁运用了较为新颖的垫上模仿训练。

表1 本次实验首堂陆上力量的训练课计划

(二)实验指标

经过最终的筛选,本人将此次实验研究的测量指标确定为等动速拉、滑轮下拉、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两头起、俯卧背展、30s无氧功率自行车及立定跳远等八项测试指标作为江苏省游泳男队员陆上力量的主要指标,其中前四项指标体现了试验者的上肢力量;仰卧两头起、俯卧背展这两项则体现了试验者的躯干力量,而立定跳远体现了试验者的下肢力量情况,运动员无氧功率自行车的成绩情况则体现了运动员的无氧运动能力。除此之外,试验者们的专项成绩选取了江苏省游泳队的队内测试成绩和他们参加其他比赛所获得的成绩作为指标。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江苏省游泳队陆上训练的总体现状调查

为了对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的现状调查,本人跟随江苏省游泳队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跟踪调查,发现江苏省游泳队目前陆上训练的总体现状如下:

1.训练次数

就训练的次数而言,临近比赛到比赛阶段运动员训练的次数逐渐减少。教练员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有一定的差异,在比赛日前后只有两位教练员安排其队员进行陆上训练,其余的教练则从未在比赛日前后安排队员进行陆上训练。

2.训练内容

就训练内容而言,不同的教练员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在平时的训练中(非比赛阶段),不同陆上训练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第二,绝大多数教练安排不同成绩、不同类型的运动员进行陆上训练,能够考虑到运动员的个体特点和原先的训练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安排。第三,目前江苏省游泳队的训练方法手段比较固定,陆上力量训练主要集中在大肌肉群和上肢力量,大多数运动员则采用循环训练发展自身的力量和耐力素质,而且在力量训练结束后他们会自行进行10分钟的牵拉,对肌肉进行恢复。除此之外,江苏游泳队为了发展队员的核心力量,有时会将瑞士球和实心球结合进行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和对身体的控制能力。

3.水陆练习转换训练

江苏省游泳队一般以两个月为周期进行陆水力量的转换训练,教练员们则会根据水上训练的练习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练习内容,进行水中过渡转换时,常采用带划水掌、阻力器、橡筋带牵引游和水中海豚腿等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

4.江苏游泳队陆上训练的问题

江苏省游泳队的教练员们清楚地认识到,队员们的陆上训练认知和训练实践并不相同,具体表现为: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对陆上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都非常了解;在陆上训练中的针对性并不够,缺乏柔韧和协调训练,特别是深度拉伸练习;目前在队内没有完善训练监控手段和方法,训练的质量无法保证;陆上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陆水训练仍需完善等。这些都是江苏省游泳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法,希望以此改进江苏省游泳队的陆上训练质量。

(二)实验前后力量指标的变化情况

根据以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采用了实验法进行改进。经过实验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力量指标的测量,具体得出的结果如下:

表2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上肢力量测试结果比较(1)

表3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上肢力量测试结果比较(2)

表4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上肢力量测试结果比较(3)

表5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躯干力量测试结果对比(1)

表6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躯干力量测试结果对比(2)

表7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下肢力量测试结果对比

表8 实验前后测试运动员下肢力量和无氧能力测试结果对比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我们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1、2、3、4、6号运动员的所有测试指标都比实验之前的指标有一定提高,但5号队员的测试值,比如滑轮下拉、等动速拉、仰卧两头起、俯卧背展、30s无氧功率自行车几方面提高幅度不大,且提高幅度最小,5号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的成绩上没有变化,引体向上的提高成绩位列6位选手的第五,一分钟内俯卧撑的个数反而从54降到了51。我们通过了解,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5号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无法达到该运动负荷和运动量的要求,导致训练的效果不明显甚至下降。除了5号运动员之外,2号运动员也较为特殊,通过该阶段的训练实验,其上肢力量测试值提升的幅度不大,躯干力量提升的幅度在6名运动员中处于中游,在下肢力量和无氧能力的指标上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显示了该训练对2号运动员的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的作用不明显,对其下肢力量和无氧能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根据走访调查了解到,该运动员本身是蝶泳项目的专项选手,对手臂、躯干和腹部力量的要求较高,上肢和躯干力量比较强,故其在这三部分力量上的提升空间不大,所以这种训练方案不适合所有运动员。但总体来看,这个周期的陆上力量训练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其中一些影响因素,比如运动员水中力量训练对陆上训练的影响尚不能完全排除、运动员实验时其实验意愿以及即时的身体竞技状态都是影响其陆上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专项成绩的变化情况

在实验之前和实验之后,6名运动员进行了专项测验,具体成绩和变化情况详见表9。通过表9中的对比数据可以看出,在6周的特别训练后,运动员们在自己的专项成绩上都不同幅度地提高了。6名男运动员在自己专项上的成绩提高情况基本同以上力量素质的情况一致,这就证明了运动员们的成绩变化与他们的陆上力量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表9 实验前后运动员专项成绩对比

同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此次为期6周的实验因素干预提升了这几位男子运动员的体能素质,让他们的体能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不仅如此,这也证明陆上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6名男子运动员的快速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增长。据观察,具体表现为他们水中划频相对于之前有所增加,他们每一次的动作幅度、力度显著增加,这从侧面说明,我们所进行的最大力量训练能够让队员们提高每个运动单位的兴奋冲动频率以及对运动单位的募集效果,以此为快速力量的水平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讨论

在此次训练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实验效果,在学习前人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初次尝试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和方法。

1.注重最大力量训练

快速力量和爆发力是游泳运动的重要力量素质,尤其以短距离选手运用为主,在50m、100m的各个项目中作用较为明显,所以运动员在平时的实际训练中,最大力量练习就显得尤为关键。关于重视最大力量训练的原因:第一,运动员进行最大力量训练能够让自己的肌纤维体积变大、横断面积增多,以此为快速力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第二,一般来说,体育竞赛中运动单位的募集顺序是固定的。根据体积原则,细胞体积小的运动单位(亦为慢运动单位),它们将首先募集,且运用频率最高。细胞体积大的运动单位“快运动单位”在募集过程中顺序较为靠后,且运用频率低。根据常识,肌纤维的募集通常不是靠速度而是由该运动需要的力量来决定。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低强度练习在最初阶段会使用慢运动单位,但随着这种强度的持续变大,人体需要越来越多的力量输出,肌肉的快运动单位因此能够得到募集。所以,为保证人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快运动单位,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快肌纤维参与收缩活动,我们将不得不参与强度较大的训练。如运动员采用了负重训练,那就建议其采用相对重的负荷,达到训练的效果。所以,在为期6周的实验过程中,每堂力量训练课全部安排了最大力量练习,且安排的负荷强度随着训练周期推移进行规律性变化,练习的方式包括滑轮下拉、杠铃深蹲等等。从最终的实验结果来看,几名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和竞技成绩有了不错的提升,与此同时,快速力量也得到了增长。

2.腰腹力量训练

游泳运动就其所处环境而言,它是在一个流动的水体环境里进行的持续运动,游泳运动员在前进的过程中不会像陆上运动一样可以寻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关节支撑点,他们身体产生力量的主要部位是腰腹部,也就是腰腹力量。因此,对于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来说,不断提高自我的腰腹力量是必要的。一名运动员有强大的腰腹力可以使其在水中的身体保持良好的扁平姿势,能减小相对阻力,使他们的游泳技术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所以基于这些重要原因,本次实验过程中尝试并采用了“垫上腰腹力量练习”来加强运动员的腰腹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所谓“垫上腰腹力量练习”,通常是队员卧于一定高度的垫子上(通常为45—50 cm),要求其躯干凌空伸出,将其下肢置于垫子上,由其他人帮助运动员固定好,方可进行腰腹力量的练习。关于这类训练的方法大致能够分为静力性练习和动力性练习。静力性练习主要是运动员卧于垫子上采取的静力性控腹和控背练习,这种动作一般要维持1 min,才能达到有效刺激腰腹肌肉的训练效果。而动力性单一动作练习通常是运动员在垫子上进行的仰卧起坐和俯卧背展等力量性练习,这种练习相对于传统练习对肌肉刺激程度较大,效果也更为明显。动力性模仿练习主要是队员在垫子上运用的模仿部分专项动作的练习方式,这种训练方式的刺激程度、练习难度比单一动作练习要更加复杂和强烈。

在本次实验的整个训练过程中,每堂陆上训练课程全部安排了腰腹力量训练,练习的强度也是呈周期性变化。在为期6周的训练结束后,参加测试的运动员腰腹力量提高得较为显著。除此之外,通过观察和一系列数据发现,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他们的身体平衡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这无疑说明了“垫上腰腹力量练习”的可行性。但是,因为该训练方法对肌肉的刺激程度比普通方法要大很多,所以在运用这种训练方法时要注意负荷的安排,不能过大,否则会导致部分运动员腰腹肌劳损等伤病的发生。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此前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江苏省游泳队在陆上训练上有以下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教练员对陆上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都非常了解;在陆上训练中的针对性并不够,缺乏柔韧和协调训练,特别是深度拉伸练习;在队内目前还没有完善训练监控手段和方法,训练的质量无法保证;陆上训练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陆水训练仍需完善。之后本人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合理的安排,可以看出良好的陆上力量训练能够促进运动员力量素质得到提高,为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运动员增加最大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单位动作的力度和幅度,为其快速力量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力量平台;教练员合理增加最大力量训练的比例,将对游泳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训练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次实验采用新型的垫上模仿练习与传统的腰腹训练相比较,其作用更为明显,并能有效地增加游泳运动员的腰腹力量。

(二)建议

纵观整个训练过程,此次实验的训练周期还应该适当地延长,陆、水转换阶段也应该有所增加,这样就能使运动员的陆上力量训练效果更好地转化为他们的游泳专项力量。所以在今后的训练安排中,省游泳队要合理地控制运动员的力量训练负荷,特别要注重对肌肉刺激程度深的垫上模仿练习,尽量减少出现因负荷不当导致的运动伤病。

[1]毕红星.优秀自由泳运动员乐靖宜早期训练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3,6,5(2):44—47.

[2]卞军义.训练计划的制订及训练周期的安排[J].游泳,2007,(5):34—40.

[3]陈萌生,陈安槐.体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4]冯妙苑.对我国女子游泳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报,1989,(2):58—59.

[5]黄波.短距离游泳项目速度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0(4).

[6]江东.美国游泳教练员委员会主席比尔来华讲学[J].游泳,2007,(5):11—12.

[7]亢有为.游泳运动员中长距离基础训练[J].山西体育科技,2005,(4):87—89.

[8]鲁永明.长距离游泳运动员潘佳章1981年冬季训练总结[J],中国体育科技,1982,(16):121—124.

[9]区存华.浅谈游泳运动员的陆—水力量转换[J].湖北体育科技,1998,(3):13—14.

[10]秦念阳.发展柔韧素质[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增刊).

10.3969/j.issn.1008-6714.2017.11.037

G861

A

1008-6714(2017)11-0087-05

2017-07-03

郑扣成(1975—),男,江苏建湖人,一级教练,从事游泳训练与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崔雅平〕

猜你喜欢
游泳队游泳江苏省
近5届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奖牌分布及成绩特征分析
这两题很难吗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 05:19:44
不可思议的游泳队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 05:32:22
游泳队之歌
黄河之声(2018年10期)2018-07-15 07:34:46
听说你要去游泳 “妆”一下吧!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16:11:23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游泳时小腿抽筋了
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