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颖芬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60)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被喻为“烧不开的温水”,传统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与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亟待改革。探索英语与专业深度融合路径既能满足当今社会对英语职业能力的需求,更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文章从EOP理论视角探讨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实现途径[1]。
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作为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英语的一个分支,是指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下的职业用途专门英语。顾名思义,EO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求开发的英语课程[2]。ESP教学进入我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国内不少知名学者如秦秀白、刘润清等人将ESP教学理念引入国内,蔡基刚、袁平华等人将ESP运用于国内知名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改革,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而EOP英语的教学探索与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了电子商务英语、新闻英语、营销英语、旅游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然而,EOP英语教学与专业和行业结合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理论与实践成果远不如高等教育ESP与专业的融合。开设上述EOP课程中,多数处于单个课程的状态,仅仅把EOP英语视为一门课程,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教学主要使用专业术语翻译、专门词汇教学和阅读的传统教学方法,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听、说、读、写等在专业环境下运用专门英语的机会。EOP课程不仅仅是专业词汇和专业材料的阅读教学,而应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只有当专业英语基于行业的岗位和职业能力需求,并形成与之匹配的教学理念、体系和方法,才能实现英语教学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深度结合,实现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者教学理念。只有按照ESP教学途径开设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ESP课程[3]。EOP与高等职业教育有很强的契合性,这是由于EOP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是关键词,与EOP英语教学强调的Occupational是同一所指。Strevens(1988)提出 EOP的区别于传统通用英语(EGP)的四大特征分别是:(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访在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4]。而高等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是:融合职业性的社会需求和教育性的个性需求于一体[5]。这一基本规律决定了高等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既要满足专业面对的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又要满足学生个性需求。“需求分析”是EOP的灵魂和精髓,是英语与专业深度结合的依据。上述关联体现了EOP英语教学在职业教育中与专业深度融合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只有满足学生的特定学习动机和专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才能突显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指出: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竞争力。从学生人数上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对培养具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具有不容推辞的责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背后是文化,某一种语言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与视野的开拓。全世界已经有45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已经被各国接受,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势必学好英语。随着对外经济来往日益密切,各行各业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而又懂得某一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为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模式的通用英语在就业市场中遭遇尴尬和危机,出现了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隔离的现象,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严重不匹配等现象。用人单位需要通晓英语、懂得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而EOP英语具备了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能力,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人才的有效实现途径。
一些科学家认为“先基础,后专门化”这个基本规律在外语中是不应违背的规律[6]。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从娃娃抓起,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注重英语双语能力的培养,一直到大学入学的基础英语教学已经为专门化英语教学打下了充分的基础,如果还在普通基础英语教学上重复基本语言技能,将是巨大资源浪费。专门用途(ESP)英语教学是基础英语教学的延续或扩展,是在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针对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而传统的通用英语(EGP)教学仍然侧重语法、词汇、表达的纯语言技能教学,属于知识性的学习,在英语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EGP不能满足学生专业领域使用和交流的需求。正如Wilkins指出的,经过ESP培养的学生,在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比那些只接受普通英语教育的学生更准确、更有效地胜任交际活动[7]。显然这里的ESP也包括了其下属的范畴类目EOP,EOP英语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将专业知识与语言学习紧密结合,以专业知识为主,语言学习为辅,强调语言在专业环境下的运用,更侧重语言的工具性和专业性。“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则要求教学内容以职业和专业岗位要求紧密相关联,最终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行业和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8]。基于真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能更有效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EOP英语教学的交际环境基于真实情景,相比知识能力更加强调专业运用能力。因此,正如ESP与高职专业深度融合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一样[9],EOP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职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既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具有通晓外语、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因此,EOP对实现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英语和专业的紧密结合不能仅仅局限于开设某一门单一的专业英语,应该建立一套基于职业能力需求的EOP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基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开发专业课程群,要有与之相匹配的EOP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途径探索人才培养。
高职EOP英语教学课程群根据需求将英语与专业课程结合,将是未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思路。英国文化委员会早在1994-1995年进行的一项名为English 2000的大型调查显示,21世纪的英语教学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最根本的变化是“将来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英语学习”“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某一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世纪的英语教学主流[10]。EOP理念的核心就是将英语课程与学科课程结合,将英语教学渗透到各种专业课程之中,形成职业英语课程群。
目前,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矛盾是:一方面,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不满意,即使通过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后,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英语运用能力达不到岗位需求;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出现了一个压缩大学英语学时和学分的现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对全省24个省市230所院校进行了一个大学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给大学英语必修课所分配的学分数明显减少[11]。公共外语教学的工作量明显减少,呈现出大学英语教师无课可教的现象。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应当根据需求进行分层开设EOP课程群。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从目前的通用英语方向立即向专门用途英语(EOP)转移[12]。需求决定教学课程设置,需求分为学习者需求(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目标需求),不同的群体需求是多元化的。因为每一个专业分不同的方向,同一专业的学生对EOP英语需求不尽相同,其中同一专业学生英语基础与能力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需求。同一专业尚且如此,不同专业对EOP英语课程的需求更是如此。对EOP英语教学需求根据学科专业、地域、学生基础与兴趣爱好等差异存在小而多的特征,因此,最理想的课程设置方式就是根据需求分析设置EOP英语课程群,以套餐搭配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EOP英语教学需根据专业分类,调研与各个专业匹配的职业典型岗位群,在典型岗位需求的基础上设置EOP课程群,提供一个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的空间。学生的需求具有地域性、个体性、专业性,呈现需求多元化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即服务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满足地方特色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强调以实用为度、够用为准。行业细分和地区特色的人才需求具有小而灵活的特点,一刀切的传统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通用英语EGP已经无法满足高职服务地区经济、突出职业实用性等需求。课程群的建设无不需要以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地区的需求为出发点,建设EOP英语课程群,如工程英语、金融英语、会计英语、导游英语、石油英语等等,供学生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学习需求。
EOP课程的开发包括课程的教学标准、课程大纲、课程设计、教材等要素的建构。ESP教学大纲、教学任务、教学材料设计的第一步是需求分析,是对英语学习者信息的收集[13],EOP课程的开发也同样如此。开展职业能力需求分析是EOP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和整个课程建构的起点和出发点。基于行业和岗位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需求,是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参考依据。EOP课程具体建构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方面,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能力,需要充分体现学科专业性。课程能够建构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课程设计要实现语言学习的目标。学生以第二外语为工具,获取学科知识和能力,在使用中学习语言,使得语言习得成为课程目标的副产品。课程标准不能一味突出工具性和学科知识而忽略语言的学习目标。课程设计中要体现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二语习得的特点,遵循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突出语言的运用。
EOP课程应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出发点,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通用能力需求和职业专业核心能力需求。专业课程受众群体相对较小,要求专业课程开发体现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不仅需要专业课程的开发和广大教学一线老师的积极参与,而且要求企业用人单位专业人士一起开发。其基本模式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课程设计要调研学生就业的典型岗位。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坚持以工学结合的办学途径,提炼筛选出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岗位。学生就业的岗位可能五花八门,甚至存在不少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对口的情况,应选取其中典型岗位作为需求分析的切入点。(2)典型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工作项目、任务,获得职业核心能力需求,即明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要求,为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内容开发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形成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教研专家、一线教师和企业专家协同努力,才能制定真实的职业能力需求。(3)EOP课程内容必须来自于真实的职业需求,并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第二语习得理论研究表明,当第二语言能得以第一语言习得的方式进行,即语言学习的重点在于意义而不是语言形式,输入的语言水平略高于现有学生的水平,学生有足够的机会使用第二语言,并且语言学习环境相对轻松,第二语言最容易习得[8]。以学科为依托的英语学习将专业知识与语言学习结合起来,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是一种相对自然和轻松的语言环境,又区别于传统EGP教学的毫无意义的语言练习。真实地语料更有别于传统的通用英语只重知识,而不重实用,EGP注重语法、词汇的知识性学习,这些都是无意义的语言学习。根据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如果停留在认知水平上,是很容易遗忘,因为语言能力必须通过语言行为才能够得到不断地强化和保持”[14]。一个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更有利于语言习得的产生。Briton等认为,只有在向学生呈现有意义、有语境而且已获得信息为主要目标的语言材料时,语言学习才能获得成功[8]。职业能力分析来源于真实的岗位能力需求,以具体某一学科内容为依托的真实教学内容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掌握并消化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4)语言学习的内容必须符合知识建构的规律。学习任务具体真实,有助于通过学习者本身已有的语言知识建构新的知识。语言学习的任务应当稍高于现有的语言知识技能,既不能难度过大,让学生望而生畏,完不成学习任务,产生消极的学习情趣;也不能没有知识难度梯度,让学生丧失挑战和探索的兴趣。有难度梯度的真实的语言学习更加符合知识结构的建构。
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源于古代的学徒制,而普通教育则源于古代的学院制。EOP作为一种语言教学理念,课程实施原则与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EOP基于实际需求理论分析可以运用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就是涵盖了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个体差异的需求,也包括了社会对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
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人才培养理念注定了“学生中心”应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高职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学生毕业后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一定的检索能力、交际能力”。这表明语言学习的重点在运用在于交际功能的实现,关键在于怎么运用,这就要求课程要体现学生为中心的语言运用,而不是传统的知识和信息的灌输。如何将语言交际能力具体地体现在课程教学之中呢?除了宏观课程建构,EOP英语课程应该体现微观教学项目上。以项目为导向(program-based)的教学活动设计十分有利于学生为中心自主建构知识。“项目”被当作一种综合练习,使教学过程成为“产品制造”过程。职业教育课程中的“项目”应该是有结构的项目,即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客观存在的活动模块。这一活动中,课程知识点分解成“颗粒”,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制定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或者服务。徐国庆认为:“具体的岗位能力表明了工作任务,这里工作任务不是指具体的某个日常工作任务,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组织课程的抽象概念”。而项目必须以工作任务为参照,项目是围绕一个个具体典型的产品和服务来举行[15]。也就是说,工作任务是抽象的概念,通过项目的形式具体化、情景化、真实化,项目是围绕产品或服务为导向的具体课程组织形式。按照德国学者论证:“忽略程序性知识或者策略性知识而只是重视陈述性知识将导致项目能力获取的缺失”。项目教学就是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结合在具体的有组织的结构中。以《商务英语口译》为例,其典型岗位之一外贸业务员的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中包含“商务接待”的任务,要求学生具备迎来送往的商务礼仪常识,并应对情景的口译能力。项目教学就应当体现这一工作任务,针对性地设计了“迎来送往”这一任务,围绕到实际商务场景展开项目化教学,可以设计“机场接机”“欢迎晚宴”等具体项目开展教学。以真实任务为基础制定的项目化教学不仅让学生学会专业相关联的词汇、句式进行表达与运用,同时能够在各自的项目场景中熟悉商务礼仪、商务接待的程序性知识和人际沟通的策略性知识,获得项目能力,满足项目相关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需求。
“项目教学”有利于将课堂上积累的陈述性知识运用于工作任务,将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更突出了知识结构、知识板块的重要性。知识的应用越多,越深入,在各种工作情景中动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最终演变成为较强的职业能力。
“学科知识”与“英语学习”紧密结合是EOP英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以学科内容为主、英语知识内容为辅。这就要求EOP课程标准设计和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科内容为依托,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8]。教学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科知识的专业性,也应满足学生的二语习得需求。教师是课程的管理者和设计师,也是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没有胜任能力的教学工作者,任何教学理念都难以得到很好地实施。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既懂得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背景;同时也应当是一个专业的语言老师,深谙二语习得教学的原则与规律,具备良好的语言教学能力,满足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职业教育应朝着“双师型”方向建设队伍,培养一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熟悉二语习得教学的教师队伍。
目前学界对“双师”的界定主要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但是一致认同的是,“双师型”教师必须兼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卓越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所拥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具有内在的融合性和统一性[16]。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校企联动,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校企联动不是简单的把学生赶到企业去实习实践。而是指在政府搭建平台的前提下,一方面,老师向企业进行实践性学习与调研,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加强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提高专业技能以胜任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与实训;另一方面,邀请企业高级管理者走进校园,共同参与制定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开展专业教学,实现资源联通共享。
文章探讨了EOP英语教学与我国高职教育职业性导向深度融合的实现途径。借鉴EOP英语教学的核心概念“需求分析”作为本研究的出发点,分析高职专业的岗位职业核心能力,在真实需求的前提下探索实现EOP英语教学与高职专业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分别从课程群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论述了EOP英语教学与高职专业深度融合。EOP的需求分析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促进知识演变为职业能力,以用为主,够用为度。EOP英语教学是未来高职英语教改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希望能为EOP与专业深度融合的教学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Hutchinson T&AWaters.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U niversity Press,1987.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8-83.
[4]Stevens P.ES P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1988.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27-41.
[6]李佩.普通英语与科技英语教学论坛[J].外语界,1992,(1):21-22.
[7]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8]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J].外语界,2010,(3):7-13.
[9]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
[10]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2):1-8
[11]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与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外语界,2009,(4):6-13.
[12]蔡基刚.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9-617.
[13]John Flowerdew&Matthew Peacock.Research Perspectives o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 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范谊.外语学习中的高原现象探源及求解[J].课程.教材.教法,1988,(10):41-44.
[1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4-15.
[16]贾文胜.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J].中国高教研究,2015,(1):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