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育+产业+就业”联动融合发展的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对策研究

2017-03-11 03:06黄文胜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黄文胜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常态时期,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核心内容。职业教育只有推进教育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主动服务产业升级,才能为扩大就业,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作出应有贡献。

近5年来,重庆市职业院校总共向社会输送毕业生约110万人,城乡劳动力职业培训比例约63.5%,全市每年新增城镇就业约70万人,但还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软肋”。目前,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职业教育未能为地方产业发展以及人员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现有技术人才素质、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升级及技术能力创新要求并不协调。立足产教融合,深入剖析促进“教育+产业+就业”联动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原则与路径,构建立体式联动发展对策,对于打造重庆经济升级版、提升重庆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二、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现状

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涉及制度、政策、结构等多重要素,既包括统筹城乡职业院校的布局、办学、师资等宏观事项,也包括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微观事宜。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目前在结构、层次、布局以及师资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问题。

(一)职业教育结构失衡

在二元结构背景下,重庆职业教育呈现出“一元化”特征。即职业教育城市化发展倾向偏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城乡职教发展并不平衡。农村职业教育在资源投入、教学设施、师资方面均明显不足,甚至有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连国家办学基本标准都达不到。农村职业教育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层次失衡

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教育主要由中职和高职两部分构成,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较高,教育培训层次偏低。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办学特色尚未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从目前来看,重庆“6+1”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从内涵和层次结构方面对职业岗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需要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原有的职业教育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方面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职业教育布局失衡

当前,重庆职业教育主要存在三种发展类型:一是万州、永川等快速发展地区;二是黔江、开县等稳步发展地区;三是以铜梁、渝东南少数民族聚集区等艰难发展地区。这三类地区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资源、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差异化明显。重庆职业学校布局缺乏聚集统整,过于分散。职业院校布局仅在永川、万州等地形成一定的聚集,而在重庆渝东南、东北区域则较零散,致使重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两层皮”问题。政府尚未对城镇化、产业聚集区以及职业教育统筹规划,使得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专业结构方面,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与升级的需要。只有加强区域联动,实施整体布局战略,推动重庆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聚集经济效益。

(四)职业教育师资失衡

职业院校师资仍然处于劣势。一方面,优质职教师资短缺。具体表现为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偏少,尤其是中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短缺。另一方面,优质职教资源短缺。具体表现为职业教育投入不足,职业院校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导致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支撑基础单薄。

三、促进“教育+产业+就业”联动融合发展,推动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思路及原则

围绕重庆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主动服务五大功能区建设目标,以市场需求和促进就业为导向,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以及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保障密切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宏观层面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中观层面发挥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积极性。微观层面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产生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对接。促进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各级政府应编制与产业发展密切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大校企合作统筹力度,制定形成“机制—规模—结构—模式—质量”内涵式发展循环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教育与终身教育、公办与民办教育、城乡与区域、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统等协调发展。

(二)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按照产业布局和城镇化建设规划,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加快职业院校的布局调整。大力推动资源整合重组,扩大教育规模,构建与产业结构形态相适应、错位竞争的专业布局。打造品牌,凸显特色,才能做大做强职业技术教育。

(三)内涵发展,提高质量

应遵循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律,注重提升职业教育技能培养质量,做到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历与终身教育对接。

(四)市场驱动,创新机制

应尽快搭建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教育平台。注重依托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创新校企共同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政策保障、组织管理、监督评价体系等。

四、促进“教育+产业+就业”联动融合发展,推动重庆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对策

(一)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与产业引领双驱机制

政府应营造有利于联动发展的制度环境。即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政府注重发挥总体规划、资源配置、组织保障、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1]推进企业、院校、政府等共建校企合作体系,为形成职业、产业、就业紧密结合的特色职教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1.建立协同推进管理机制。应尽快建立行业职业教育咨询指导委员会,健全政府统筹、教委牵头、部门协同的校企合作统筹管理体制。市教委牵头制定重庆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和督导。市人力社保局加大力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职业技能标准、培训、鉴定、就业信息等方面信息服务。市经济信息委根据产业需求,牵头编制《重庆市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指导目录》,指导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负责向职业院校推荐校企合作项目。学校层面要建立由企业、行业等社会各界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合作建立实习及师资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上岗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服务。行业、企业层面应把职业院校作为企业发展开发的基地,在技术力量、实训就业等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2]

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一方面通过构建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平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应着重加快构建社区职业培训及面向农村的技能培训信息网络,促进企业新技术等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建立全市统一的师资信息库,促进教师资源共享。选择与产业规划联系紧密的专业,建设共享性专业技能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组建以“行业组构集团式”“企业集团带动式”“城市郊区结合式”“社区联合组合式”“面向农村网络式”等五种模式为主的职教集团。在职业教育集团内部,将学生培养、职工培训、技能鉴定融为一体,统筹校舍、师资、设备等,提升优化教育资源使用效能。

3.拓展经费投入机制。可以鼓励社会各界多渠道筹资,尝试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基金。为此,需要建立健全基金管理、监督等相关制度,才能确保基金有效投入校企合作相关项目。

(二)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的全覆盖,建立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育均衡布局

需要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立足现有职业院校,通过改造、整合、提升等方式,优化存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

1.根据主体功能区产业布局,促进区域之间职业院校错位发展。支持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侧重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信息及物流等领域的职业教育;支持城市发展新区,发展面向化工医药、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的职业教育;支持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面地区发展面向生态农业、旅游等领域的职业教育。[3]

2.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应根据本区域产业结构和优势特色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打造在全国范围具有较大影响和辐射力的示范专业。同时积极开设新专业,加快建设支撑和服务“6+1”支柱产业、“2+10”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和专业群。

(三)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合作,打造规模化职业教育

组建产学研联合体,校企深度合作,建立起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吸引多元主体参加建设,建立由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集团、骨干职业院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集团。优先支持组建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旅游等行业职业教育集团,健全已有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进行产学研项目开发与合作。[4]由此,才能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教育资源融合发展,提高重庆市职业教育集团办学质量和效益。

1.建设职业教育园区。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空间靠近融合职业教育资源和工业园区生产要素,支持在主城区、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等产教聚集区域建设职业教育园区,鼓励职业院校入驻有关产业(工业)园区,紧密与园区互动联系,促进产教协同发展。

2.孵化“产学研”联合体。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投融资机制,设立有创投机构、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单位参加的风险投资基金,推动产学研合作,降低各合作方风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成果转化,依托龙头企业和高等院校重点培育产学研联合体,服务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实现生产、教学、科研协同发展,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

3.运用“互联网+”推动校企合作。应建立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互联互通的重庆市校企合作智慧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实训教学资源、产学研、创业创新等信息资源共享共用。

4.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化发展。一方面,支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与国内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鼓励职业院校到国外办学,培养适应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境外高水平院校来渝合作办学。

(四)推进“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探索产业和职业教育互动机制,打造特色化职业教育

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把职业教育作为“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重点发展战略,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发展定位,围绕“6+1”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瞄准市场需求,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专业体系,并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建立职业教育中心,有效解决实习、实训、就业等问题。形成“校区联动、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应不断探索产业和职业教育互动机制。主要应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釆取不同的衔接合作模式,探索城校、园校、产教、城乡等互动机制,由此实现产业和职业教育互动双赢。一是探索“专业对接产业”机制。可以将特色专业对接特色产业、优势专业对接优势产业、新兴专业对接新兴产业,通过联动实现“协同一体”。二是探索“园校联动”机制,提升服务工业园区能力。将职业学院与当地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起来,打造“示范社区建设”“示范村建设”合作平台,强化职业院校与社区、乡镇之间的合作。[5]三是探索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主动向企业靠拢,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行业发展。着重建立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订单式”“冠名班”“校中厂”等众多校企合作模式。

(五)统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统筹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从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质量监测、教师素质提升、创新技能人才社会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几方面展开工作。

一要建立教学水平评估机制。应注重推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改革,加快建立第三方评价制度。定期开展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工作评估,认真研究评估方案,重视评估结果运用。二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应尽快联合行业、企业和教研机构组织,依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成立重庆市职业教育质量监测部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通过建立质量监测视导员制度,发布质量监测报告,完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运行机制。三要实施职教师资素质提升计划,完善职校师资培训制度,注重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校长行政管理能力以及干部的服务能力。为此,可以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打造职业院校名师团队。还需尽快完善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习实践制度,每年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鼓励教师考取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证。四要创新技能人才社会评价与激励机制。应推动构建政府导向、企业主体、社会补充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例如,对国家级、市级技能专家、企业首席技师工作室,分别进行补助,对国家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分别奖励,大力支持优秀技能人才报考公务员等。

[1]颜玮.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设计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1):38-43.

[2]张德洲,公昆.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和模式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13):36-38.

[3]赵月望.构建重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15-20.

[4]张少琴.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须突破四大瓶颈[J].人民论坛,2015,(5):110-113.

[5]廖晓衡.互动与联动中职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以重庆为例[D].西南大学博士研究论文,2013.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