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湘福,刘 妍
(保险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面对经济新常态,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方向,也为破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难题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危机、毕业生相对过剩、投入不足等问题。[1]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宏观层面上,需要优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吸引行业企业入校参与办学,建立校级协作机制,推进职业教育向集团化发展等。[2][3]而在微观层面,则要求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建设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计划。[4][5]高等教育的供给有两个方向,对外表现为: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社会服务,对内则向学生供给各种教学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服务及其相应的配套条件。[6]高等教育供给的二重属性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应将内外两个供给维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适应两个供给方向需要的供给侧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学校建设成衔接学生与社会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有效供给者。
作为全国唯一专门从事保险教育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也是湖南省唯一金融类高等职业院校,保险职业学院成立虽才30余年,但毕业生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国146家保险公司都有其培养的职业经理人,有很多甚至已经成为公司的高级领导和中坚力量,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保险业的黄埔、职业经理人的摇篮”。这些成绩的取得,一定程度上正是归因于近年来学院紧盯社会基本需求与学生个性需求相结合这个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环节,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理论指引下,积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以适应社会对保险金融类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保险职业学院的前身为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是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直属成员单位,拥有校企合作办学的先天优势。同时,作为一所地域性应用型高职院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努力满足地方、行业对保险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努力从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途径创新、科研教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素质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满足其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吻合度。为此,以优势与特色专业为引领,创新“四双提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增设新专业、拓宽专业方向、构建专业群等方式,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实现校企双主体专业共建,提升人才供给质量。随着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保险已成为湖南省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之一;同时,近年来中国人寿多元化经营发力,谋求金融全牌照经营。在以上地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增设了保险实务(车险查勘定损)、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保险团队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担保与小额信贷)、互联网金融等新专业(方向)。同时,在科技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体系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口径过窄的专业教育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职业迁徙和工作方向的转移,因此,应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来应对职业岗位的快速变化。鉴于此,学院为每个宽口径专业平台设置2-6个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以实现变化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统一。如在保险实务专业下设置了保险公估、国际保险、核保核赔、汽车保险、车险查勘定损、养老养生服务与管理等6个专业方向。最后,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监管人才队伍”“加大对产品研发、核保核赔、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国际业务、精算、财务、法律、互联网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的要求,通过建设保险实务、金融保险、营销与策划、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工商管理、电算会计和国际商务等8大品牌专业,带动“保险类专业群”“投资与银行类专业群”“管理与信息工程类专业群”等三大专业群的建设。
通过实施“双证书”制度、“课证融合”制度等,对学生实行双证书培养,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学院于2006年起全面实行了“双证书”制度,要求学院所有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前未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允许其在毕业后半年内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实施“课证融合”制度,将职业技能考证纳入学院各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并逐步实行了专业实训课程与职业鉴定考试培训课程的结合,实行技能鉴定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实训教学考核制度。
通过实施“2+1”培养模式、探索内外训练时间结构等方式,实行内外双职场技能训练,优化了人才培养流程,提升了专业就业质量。《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对此,保险职业学院自2008年以来扎实推进了“2+1”培养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一年级打基础,二年级学专业,三年级去用人单位带薪顶岗实训。同时,针对“2+1”培养模式实施中发现的问题,为更加契合“理论-实践-理论”的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过程,探索了内外训练时间结构,尝试了“2.25+0.75”模式。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学生内外职场技能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连续多年实现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以上。
立足行业办学,校企融合天然优势,深入保险产业链,正确引导科研为主业和行业服务,为行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倡导对接行业,明确树立科研服务行业发展导向。院内招标课题立项及横向课题研究紧贴行业发展需求,院外科研立项对接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及行业发展一线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和途径。2010年以来科研服务行业、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省级以上立项课题100余项。二是倡导学以致用,切实参与行业发展步伐。学院多位教师进入政府专家库,参与湖南省政府、长沙市政府及有关大型企业保险定点招标评审工作,多位教师被聘请为湖南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合同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参与数十起保险合同纠纷案的调解工作,获得保险消费者及保险机构一致认同,并被评为“优秀调解员”。三是倡导建言献策,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生态。围绕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有针对性地向政府有关部门及商业保险机构、保险监管当局提出政策建议。
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思路,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建能力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加强顶岗实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建设。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将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实现理论与实际、课堂与岗位、技术能力与工匠精神培养的深度链接。
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体验—课程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实训—跟岗实训—顶岗实训—毕业设计”分段实施、能力递进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到综合的前后衔接,推动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专业内专业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一是建立健全课程归属制度,由课程归属教研室组织研发课程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并定期更新的课程标准体系和课程评价机制。鼓励、支持教师或课程团队积极申报名师空间课堂、示范课堂、在线开放课程等各类省级以上重点课程。二是改革理论课程考核方式,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突出过程学习,加大平时教学过程中随堂测试的占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充分利用教考分离软件,要求各教研室每学期完成23门课程的教考分离题库建设,优先建设开课班级多的课程。目前教考分离题库已有41门课程,课程涵盖所有专业学生。三是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突出过程考核与综合能力考核,推行院内学生全员专业技能测试制度和毕业设计指导。学院专业技能测试在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抽查中,我院毕业设计合格率达97.8%,全省排名第4。
将竞赛及职业资格考试标准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实行“以证代考、以赛促训”。明确实训课的评价标准,加强实训课过程控制。完善国家、省、院三级学生技能竞赛支持体系以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我院学生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保险综合业务技能大赛、2016年全球品牌策划大赛、201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南赛区决赛、第三届“大智慧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成绩优异,共取得三等奖以上近40项。
作为央企主办、位处地方的高职院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积极为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供给与技术咨询服务支持。在解决行业、企业的实际问题中谋求自身的发展,通过优化重组和配置校内外教学资源,实现对现有专业的优化改造与升级,培育和建设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使学院专业结构更好地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
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和管理人员,承担实训基地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职责,学院提供场地、技术人员和见习人员,负责实训基地及教学场所的基本保障,联手打造具有典型“校中企”特色的生产性见习、实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中国人寿电商长沙区域分公司。通过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2016年7-8月,学院利用暑假及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在基地开展创业大赛,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技能,仅56名学生全职上线生产实习,就实现新单保费产能超220多万元,人均实现保费产能近4万元,该项目得到中国人寿集团高度赞赏和肯定,获得中国人寿2016年度创新成果奖。
以订单培养为纽带,围绕中国人寿集团系统基层机构及业务一线人才要求与新业务领域人才需求,实施“校企合作、按需招生、定向培养、对口就业”的“预备员工”订单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车险查勘定损、讲师组训、理财规划师、客户服务、核保核赔、老年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订单项目。近年来,我院与中国人寿旗下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吉祥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开展订单人才培养,订单专业也由以保险专业为主,逐渐覆盖到理财规划(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老年服务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订单规模逐年扩大,订单学生占比不断提高,2016级订单人数占比30%,2017级订单计划人数占比将超过60%。
建立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及假期去公司实习,送教上门等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是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全院教师每三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全院骨干教师(每学期五名左右)轮流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到一年时间。二是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面向社会聘用金融行业经理或者行业专家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积极引进高技能型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三是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生产实践,深入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企业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与企业合作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研制,服务、咨询等工作。借助于企业,培养、锻炼师资,在企业教师可以学到新的技术、流程,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具实用性。
[1]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9-23.
[2]陈晨明.从要素投入到结构优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6,(9):16-21.
[3]姚钢.供给侧改革视阀下高职工业机器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J].河北职业教育,2016,1(3):97-99.
[4]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1-15.
[5]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15-19.
[6]全承相.问题导向的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