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三个面向”

2017-03-10 09:00刘宾
理论建设 2017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刘宾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三个面向”

刘宾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安徽阜阳236041)

“三个面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一思想对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高校德育的时代价值、坚定高校德育的政治方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个面向”德育高校

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作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1]这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需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赋予了时代内容,指明了战略方向。高校德育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三个面向”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其精神风貌的优良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遵循和体现“三个面向”思想,努力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面向现代化,要求高校德育自身必须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这一中国发展的特殊时期,不仅看到发展教育的必要性,更是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一思想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方向第一位明确出来,这与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不谋而合,可见教育顺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特色。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2]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风向标的作用,高校德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又起着“灵魂”作用;它决定着大学生在学会生存、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能否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接纳他人、学会融入社会。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作为培养新时期合格大学生的重中之重,迫切需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一)树立现代化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工作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在许多方面还很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教育灌输的是近乎教条式的“圣人教育”,以理想化的德育标准来约束受教育者的行为,恰恰忽视了“人非圣贤”这一古训。这种过犹不及的教化标准最终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高校德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质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现代化的高校德育理念要求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紧紧抓住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发展规律,采取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主体创造,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培养出大批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德才兼备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尽职尽责。

(二)要有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德育内容。高校德育现代化,必须使代表当代先进文化的德育成果“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早就对教材问题予以重视,他指出:“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3]作为对大学生传播做人道理和先进思想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材要及时吸纳国内外先进理论成果,结合中国高校的实际,关注大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适当加入大学生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案例及德育活动指南,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感。如德育教师以“伤熊事件”为契机,在法律思考与道德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深刻地检讨教育制度,加强宪法、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基本法律、心理卫生常识的教育和普及;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健全的人格是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德育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德育的内容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现代社会注重交流的双向性,注重在教育中突出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以及坚持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我们既反对落伍的“填鸭式”教育,也坚决反对所谓的价值中立主义,决不放弃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应当”教育。大学德育教师更应当充分尊重(绝大部分)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运用讨论、座谈、辩论、小品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德育课堂,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高校德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德育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避免在大学生头脑里留下照本宣科、空洞无物、讲大道理的不良印象。高校应该尽量为大学生德育活动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提供道德实践平台(如校园、教职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学楼等)。大学生还要走出象牙塔,有机会多接触社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择善能力。鼓励他们亲临改革开放一线,真切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可以在感性上深刻体会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增强道德感。高校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如组织爱心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慈善活动、社区服务、义务家教、精神文明共建等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在行动中强化道德动机,增强道德观念,而增强了的道德观念又有助于进一步指导道德实践。

(四)高校德育教师要实现并保持自身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师不仅要敢于教学,还要善于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4]作为高校德育教师,应该率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掌握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脉搏,用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德育课堂。深入了解新时代尤其是90后学生的生活状态,适时结合大学生德育现状,有的放矢,积极探索总结高校德育新机制、新方法。德育教师不仅要精通德育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对与当代大学生联系密切的网络、新媒体、动画漫画、电子游戏(如CS等)等也需要了解,做到“知己知彼,与时俱进”。教师可以通过网络QQ、BBS、短信、微信等现代化高科技平台与大学生时时交流,释疑解惑;在很多时候比传统的交流方式更能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养,掌握必要的、现代的心理科学知识,重视心理健康,以增加对复杂影响的抵抗力。另外,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使教案声、像、文并茂,增加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二、面向世界,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吸收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与时俱进

“三个面向”从世界出发,突出了改革开放之初教育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特色,这就特别要求中国教育从过去老化封闭的简单传统的教学内容中超脱出来,大胆地从世界范围内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培养大批社会建设亟需的高层次人才。从教育观念来看,改革开放以前讲究数量质量的传统观念已迅速被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讲求效益的邓小平首先提出的现代化观念所代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换型已势在必行,而德育正是素质教育优于应试教育的最显著的一个特点。

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可避免带来多种观念的撞击,各种传统利益群体不断整合;同时,世界格局正朝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方向演进。

剧烈变动着的大环境迫切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育人工作做得更多、更细。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塑造美丽心灵的“灵魂工程师”,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日益开放的、多元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道德修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改革使中国摈弃了许多旧的思想观念、改进了旧的、不合时宜的制度,使大学生体会到改革的革命性;开放使中国学习了许多先进思想和管理经验,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乃至人才,使大学生开阔了眼界。但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某些问题。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大学生年轻、社会阅历尚浅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分析观察问题时,往往感性压倒理性甚至以偏概全,影响其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以及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整体判断。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对逆境的意志力和承受力,更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人类的人文精神。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大胆突破旧思维的条条框框,吸纳德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活学活用,努力提升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

在新时期,面向世界的德育质量观主要看其有无创新能力和吐故纳新的知识水平,适应知识、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此时,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勇敢的走上前台,凭借自身面向世界的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来帮助年轻的大学生辩证地分析心中的疑惑;引导他们认识到时代的主流是代表先进方向的,是生机勃勃的,从而坚定信念,自觉追求品性上的自我完善。但是,道德教育和引导必须是一以贯之、对症下药的,特别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德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

三、面向未来,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要有超前意识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小平同志正是深刻领略了这一教育大计,为了确保人才的可持续利用,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的运动和变化。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里小平同志就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未来充满许多不确定因素。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估计到未来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诚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5]现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大规模的发展教育事业,输送大批的合格人才。而作为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最起码的道德准则。高质量的人才资源,离不开德育工作者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面向未来的眼光,用与时俱进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促进其良好道德的养成,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如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今后许多工作要在高校后勤基本社会化的情形下开展,如在校大学生符合条件可以结婚等新规定也将给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这些已经或即将出现的问题都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不囿于旧的教学模式,倾注人本意识来妥善处理。

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具备忧患意识,即居安思危的一种清醒心理状态。保有忧患意识是长远目光的一种体现。这是迎接高校德育战线各种挑战的心理准备,也是战胜挑战的心理前提。忧患意识还包括对已往工作的反思。邓小平曾经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6]事实上,目前仍有一些高校过于重智育而对德育问题重视不够。要保证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敢于不断反省德育工作曾经的不足与当前存在的问题。回避不能解决问题,要正视高校德育所面临的问题。面向未来,高校必须妥善解决德育工作者的动力源问题,高校必须在德育人才的梯队培养、进修、学科建设、经济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乃至倾斜,进而增加吸引力,稳定德育队伍。高校只有把重视德育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才能避免“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

综上所述,高校德育要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切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就必须实实在在地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示,将“三个面向”思想与中国高校改革发展的实际、当代大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只有这样,“三个面向”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才能显现其真正的价值。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306.

[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90.

[3][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5]邓小平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63.

〔责任编辑:王生怀〕

书讯

《哲学的艺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将于3月出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艺术史副教授苏珊娜·伯杰(Susanna Berger)的新书《哲学的艺术:从欧洲文艺复兴晚期到启蒙运动早期的视觉思考》(The Art of Philosophy:Visual Thinking in Europe from the Late Renaissance to the Early Enlightenment)作者发现,视觉艺术的形成与研究是哲学思考与哲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不论是书籍的卷首插图,还是纪念版画,作者透过这些由哲学家和知名艺术家合作的作品探讨哲学的视觉体现,推翻了此前欧洲思想史中关于视觉艺术功能有限的假说。

作者表示,17世纪版画与绘画在削弱亚里士多德哲学权威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者分析了纸质书籍、绘画作品等大量资料,以及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其中重点关注了“多种形象”(plural image)的艺术形式,该形式在早期近代哲学家当中非常流行。

2016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团队(2016jxtd09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6zjjh048)阶段性成果。

刘宾,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