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异化、弱化
——仪式教育的三重困境

2017-03-10 01:47赵婧婧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仪式

赵婧婧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泛化、异化、弱化
——仪式教育的三重困境

赵婧婧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仪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来,不少仪式教育陷入泛化、异化和弱化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既包括教育者对仪式认知的不足,也包括仪式本身的原因,还与商业化的冲击有关。对此,我们要通过提升教育者对仪式的认知水平,完善仪式自身结构,净化教育环境来促使仪式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

仪式教育;泛化;异化;弱化

仪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类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教化民众、维护统治和促进和谐等功能,其教化功能尤为凸出。追其溯源,仪式在我国古代多以礼、乐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并发挥其作用。早在西周时期,周公提出的“制礼作乐”就奠定了我国礼乐制度和仪式教育的基础,此后,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都非常注重运用各种仪式进行教育,通过塑造个体的行为和品质,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进而维护封建统治。即便在今天,仪式教育的上述价值与意义,不论对个人教育还是对社会的良性运转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也正因如此,仪式教育也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和方式。但当前,在利用仪式开展教育活动的同时,随之也产生了仪式教育活动的泛化、仪式教育目的的异化、仪式教育内容的弱化等现象。系统梳理当前仪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积极应对,以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任务。

一、仪式教育的三重困境

在不同的学科,对仪式有不同的理解。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仪式是由“仪”“式”合并组成的词汇。“仪”在《汉字源流字典》中,即“度、法制也”①*①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174.,“式”即“法也”②*② [东汉]许慎著.汤可敬撰.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出社.2001:647.,后意为榜样、模范,表示规矩。由此可见,无论是“仪”还是“式”,从其词源上来说,都内在的包含了“规范”与“形式”等基本意蕴,都传达出通过某种形式,使人们符合规范的内在要求。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仪式是一种行为方式,它“由传统习惯发展而来,按某种规定程序而进行的,并为人们普遍接受”③*③ 李鑫生,蒋宝德.人类学词典[I].北京:华艺出版社.1990:838.;从教育学上考量,仪式是一种教育手段或途径,是教育者为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心理教育、人文教育等而创设的一种活动、情境或氛围,如成人仪式、开学典礼、学位授予仪式、升旗仪式等。综上所述,仪式是由一整套象征符号组合而成,承载着凝聚集体精神等特殊主题意义的社会结构。一般而言,仪式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象征性、规范性的程序,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文化传承、品质培养等的载体。由此,笔者认为,仪式教育由于其具有的规范性意义和价值,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形式;同时,作为一种教育途径,仪式教育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育情境的创设,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然而当今,我们在开展仪式活动中,由于人们对于仪式教育内容把握的偏颇、仪式教育目的的功利化以及仪式教育过程的形式化等原因,仪式教育在其实施的过程中的常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影响了其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仪式活动的泛化

泛化,即宽泛化。在仪式教育视域中,笔者认为仪式的泛化不是指仪式的功能更加广泛,也不是指仪式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而是指仪式的应用领域更加宽泛,甚至已经超越了其本身应适用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仪式教育意义的主旨内涵。如毕业典礼作为学校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仪式,是学校仪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和临界状态,其开展的前提是学生的心智成长达到一定成熟阶段。对于幼儿园小朋友来说,举行毕业典礼超越了他们的认知水平,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而当今,许多学校开展毕业典礼,已延伸到幼儿园都在举行毕业典礼,一方面忽略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利于其体会夫学礼仪的历史感和神圣感,另一方面无法有效弘扬校园人文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学校举行毕业典礼的场地已泛化为酒店等其它非教学场所,以一种聚餐方式,既无法让学生认知其教育意义,也严重影响仪式教育的情感激励、行为导向等功能得发挥。再如,生日纪念活动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有利于个体树立感恩和孝顺等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中华民族传统亲子情感,另一方面有助于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创设和谐的社会情境。在我国生日习俗上,历来比较重视老人和儿童,如老人的上寿(百岁)、中寿(八十岁)、下寿(六十岁),儿童的满月、抓周、冠笄礼等。由此可见,古人对过生日的次数有严格的规定,并非每年都会过生日。然而,现如今,生日几乎成为了人们每年都必过的一个重要节日,甚至还要一年两次,部分家长几乎每年都要为孩子举行生日纪念活动,导致生日纪念活动成为了聚餐的契机、吃喝的场合,这既无法让孩子理解生日纪念活动的文化价值,也不利于长辈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总而言之,仪式教育活动泛化的影响在于,从情感层面来说,不利于受教育者获得全面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如生日纪念活动的感恩之情;从精神层面看,不利于受教育者认定自我身份,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二)仪式目的的异化

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泛指主体对自身的性质、特征等方面的疏远或者脱离。在仪式教育中,教育者旨在通过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仪式环节,渲染一种特殊的教育氛围,向受教育者传递文化信息、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等理念,使受教育者的行为得到正确引导与塑造。但是在现实仪式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把仪式活动变成满足自身一己私利和个人利益的手段,还有部分仪式充斥着浓厚的商业色彩,以至仪式教育严重偏离了其预设目标,未能有效发挥育人等功能。在这一过程中,原本集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仪式”日益演变为部分教育者谋取名与利的工具和手段。如,某些校领导为了迎接上级领导对学校的参观、考察等,为讲求排场和效果,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心”设计各种欢迎仪式,甚至不惜牺牲学生上课的时间,更有甚者让学生在烈日下或者风雨中参加欢迎仪式。欢迎仪式的目的在于:其一,彰显仪式组织者对活动的重视,其二,凸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但这种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仪式,更加深了学生对学校仪式教育的排斥感和厌恶感。在某小学的升旗仪式上,部分学生身穿警服、手握玩具枪,而该校负责人接受采访时,声称通过寓教于乐形式,教育孩子护旗爱国。事实上,校方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合理的,但是让小学生手持玩具枪举行升旗仪式是极为不合适。众所周知,我国严令禁止学校等其它机关场所的升旗仪式使用枪支,该校领导片面认为小学生喜欢玩枪,便使用这种方式。这种以游戏的心态组织升旗仪式,严重削弱了升旗仪式原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意蕴,更体现了教育者对学校仪式的育人功能的颠覆与漠视。

总而言之,仪式目的的异化既破坏了人际关系的纯洁性,使工具性遮蔽了教育意义,也威胁到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同时,危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影响了仪式文化传承、伦理维护等功能发挥。

(三)仪式内容的弱化

弱化即被边缘化或者淡化。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其内容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程序和环节,向受教育者传达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涵。但是在实际仪式操作过程中,表现为教育者重视形式的程序化和重复化,活动按部就班,其形式千篇一律,忽视仪式内涵本身的价值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仪式被教育者视为“例行公事”,故而,仪式愈“规范”,愈变成了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仪式的内容愈发趋于弱化。这种弱化又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形式化。在仪式教育活动中,它指的是教育者只关注仪式的形式,忽视仪式活动本身蕴含的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等功能。如,2016年9月30日,苏州市某学校举行“大成·启蒙”入学礼,几百名小学生穿汉服在大成殿前行入学礼*400名小学新生穿汉服 行“大成·启蒙”入学礼.http://news.163.com/16/0930/08/C26QNSJ400014AED.html.。这一礼仪,一方面意味着学生自身角色地位的转变,将脱离父母等长辈的呵护,加入到社会集体之中,另一方面也激励学生更加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但是在活动现场,现实情况是,父母在一旁忙着通过录像记录孩子们的行礼过程,而教育者也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场景的规模是否隆重、程序的规划是否完整性等,忽略了仪式传承文化记忆、凝聚集体情感、内化社会规范、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等功能,以致很多学生参加仪式活动后只了解到这一仪式活动的基本程序,如换学服、拜笔……拜孔子等环节,对入学礼的意义和价值毫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入学礼这一仪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其二,随意化。这种随意性是指在仪式活动中,教育者既不重视仪式的教育意义,也不关注其活动形式,以致仪式不隆重、不正式和不规范,最终草草了事。如成人礼在中国古代亦称冠笄礼,是指承认青年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礼仪,一般包括择选良辰吉日、选择主持冠笄礼的大宾、行礼、选读祝辞等严格的程序和规范要求。但现实情况是,部分学校打着高效、省事的旗号,将成人礼简化为一场简短的宣誓,整场活动能简则简,甚至不举办成人仪式,这无法有效发挥仪式教育情景激励、价值认同等功能。

言而总之,仪式教育内容弱化的影响在于,一方面,不利于传递理念文化生命体验等积极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不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认知,规范其行为。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华北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核心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局限性。

以上仪式教育困境主要表现在仪式活动的泛化、仪式目的的异化、仪式内容的弱化三个方面,而仪式活动的泛化、仪式目的的异化是由仪式内容的弱化导致的,同时仪式活动的泛化、仪式目的的异化又反过来影响仪式内容的弱化。

二、仪式教育困境的原因

上述仪式教育中存在的活动范围的宽泛化、目的的异化等问题的出现,折射出了当前仪式教育中存在的一定困境,为了切实提升仪式教育的现实效果,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途径和载体作用,我们需要探寻导致上述困境出现得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之策。

(一)对仪式认知的不足

当前,在仪式教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目的功利化、过程形式化等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对仪式本身的正确认识,这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者对仪式认知的有限性。即部分教育者不了解仪式的内涵,认为仪式只是简单的形式,只要形式完整,场面隆重即可,至于受教育者是否认同、接受和内化这些仪式的内在要求并不重要,于是很多仪式活动成为了“空架子”,致使教育意蕴十分淡薄,受教育者难以感知、体验仪式所传达的意义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笔者经常看到仪式活动的组织者普遍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场面的规模、场景的隆重、程序的完整性等方面,导致仪式教育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发生。这种形式主义思维不仅无法使教育者获得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认可,而且不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文化传承。另一方面,教育者对仪式的认知发生了偏颇,亦指将其变为自身追求名利的工具,甚至违背受教育者的意愿和需求。如有些学校不惜牺牲学生上课时间,强制要求女学生冒着严寒穿短裙参加学校仪式活动,毫无疑问,这种做法已偏离仪式本身的目的,不仅无法让学生领悟仪式教育的意义,更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对其仪式产生疲倦,滋生质疑和抵触等负面情绪。

当前,部分教育者片面认为仪式是简单的形式,忽略仪式自身的内涵与价值,甚至异化仪式主题,直接影响其文化传承、伦理维护、社会教化等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仪式自身的缺陷

笔者认为,在仪式教育活动过程中,程序的繁琐和内容的陈旧是造成当前仪式教育面临仪式教育内容的弱化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从而削弱仪式教育本身的教育意蕴。

(三)商业化的冲击

仪式作为一种独特的传承文化载体,一方面,它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表达,任何仪式都必然蕴含着价值、信念等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它包含着深层次的精神内涵,能促使一场简单的经历变成有意义的经历。但是当前,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商业化的冲击,导致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企业利用传统节日,大肆推销商品,致使消费者一味关注吃粽子、吃月饼等,忽视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本质内涵,导致其仪式感越来越淡化,使得仪式教育的情境激励、价值认同等功能无法有效发挥。同时,由于西方实用主义等价值观的冲击,使得人们不断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诱惑,利用结婚典礼、丧礼等仪式变相谋财的现象频繁出现。在这一仪式过程中,人们忽视仪式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以致利益最大化成为一切仪式活动的唯一衡量标准,致使享乐主义等风气盛行。由此可见,这种文化传承日益受到商业化的冲击,仪式很难有效发挥它的功能与价值。

二、仪式教育困境的超越

当前,仪式教育存在的活动的泛化、目的的异化以及内容的弱化等问题,严重削弱了仪式教育的实效性,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源于教育者对仪式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也与仪式自身属性有关,同时也包括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因此,不仅要提升教育者对仪式的认知水平,也要不断完善仪式自身属性,同时要净化教育环境。具体对策如下。

(一)提升教育者的仪式认知水平

为了更好的发挥仪式教育的价值与功能,需要提升教育者对仪式认知水平,关键在于提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对仪式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者而言,需要在转变仪式的认知观念。换句话说,提升教育者对仪式的重视程度,对他们来说,经常参加的仪式教育活动有入职宣誓仪式、开学(毕业)典礼、教师颁奖仪式等,在这些仪式活动中,教育者要正确对待仪式活动,积极建构自身社会角色,规范和塑造个人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模范,而非把这些仪式看作为简单的形式化活动。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仪式开展的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明确仪式不能只突出形式,要关注其实效性。如在新教师入职前,教育者要积极参加新老教师结对仪式,自觉接受老教师的教诲和监督,有利于弘扬尊师重道等优良品德,大大强化了新教师职业使命感与责任意识,并能有效在学生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受教育者而言,要在认识上提高对仪式的重视程度。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发展阶段,进而提升其对仪式重视程度。更进一步来说,要发挥家长与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受教育者对仪式的重视意识,促使他们不仅在认知上理解和把握仪式的内容和程序,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礼仪水平。

总之,提升教育者对仪式教育的认知水平,既包括转变教育者对仪式的认知态度,也包括提升受教育者对仪式的重视程度,充分展现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以期不断提高仪式教育的效果。

(二)完善仪式自身结构

当前,要在仪式的内容创新等方面取得进步,增强受教育者对仪式内涵的认知与理解,促进对环节程序的认可,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在形式上,坚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原则。细数当前仪式教育活动可以发现,仪式种类繁多,程序复杂,若是精心设计每一种仪式,会削弱到仪式的文化传承等功能,那么仪式便会失去仪式本身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因此,关键在于坚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原则,比如在小学生穿汉服参加国学礼,学习古代礼仪,并诵读国学经典,仪式教育的组织者应该慎重选择或者创建仪式教育的情境,并结合仪式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而且要减少不必要的道具摆设和程序涉及,着重突出与仪式教育有关的环节,最终实现仪式内容与形式的恰当融合。另一方面,在内容上,秉持结合实际,紧跟时代的原则,也就是说,仪式教育应该回归生活,贴近实际。作为仪式活动的组织者,所选择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仪式目标,根据仪式教育的主题有针对性选择和创设仪式教育的情境和内容,采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形式,或者借鉴现代新媒体技术。同时在具体的仪式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要秉持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的原则。在前期工作准备时,大到仪式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设置,小到背景音乐等都要让受教育者参与策划和组织,真切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仪式活动进行中,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加仪式;在活动结束后,强调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和想法,这样既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提升仪式活动的教育意蕴。因此,无论从仪式的程序设计、内容设计,还是反馈评价等方面,教育者要充分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使受教育者融入仪式氛围中,体验仪式所承载的教育意义。如在成人宣誓仪式中,在统一的誓词外,教育者可以根据时代发展理念,激发受教育者可设计一些适合学校个性甚至班级个性等的誓词,不仅从有效发挥受教育者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弘扬良好的校风与学风,最大程度地发挥仪式教育的成效。

总的来说,在完善仪式自身的属性方面,笔者认为坚持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结合实际、紧跟时代两方面着手,既有以利于突破形式主义的裹挟,也可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地位,提高仪式的育人实效。

(三)净化教育环境

在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商业化、功利化的潮流下,仪式教育陷入到仪式教育目的的异化等困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笔者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要发挥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家庭、社区、学校等要发挥宣传主阵地的作用,亦指教育者要充分考虑到仪式的显性作用和隐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仪式活动。例如学校的建筑、标语等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利用和改造校园环境,可以有效提升环境的育人效果、具体来说,在干净的校园环境中,受教育者意识到环境的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不会出现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再如寝室卫生亦如此,如果宿舍的同学经常打扫寝室卫生,保持寝室的干净整洁,那么久而久之在宿舍这个环境中,势必会影响其他不讲卫生的同学。由此说明,精心选择和布置环境对仪式的育人功效发挥何等重要!另一方面,重视管理作用的发挥,亦指政府、学校等单位运用奖励或者惩罚等手段对人们的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引导、管理、调节和控制等。具体来说,将仪式教育对人的种种要求条文化、规范化,通过严格的管理模式,保证学校等单位的仪式教育活动有效开展。例如,学校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运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校规、班规等。而且,在市场经济下,针对部分不良商家和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政府等相关机构要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比如进一步完善关于抑制商家利用节日抬高商品价格的法律规范,严格控制高档礼盒的价格,避免传统节日过度商业化。同时,在对待外来西方的节日文化上,人们应该具备批判理性的思维模式,吸收它们的优秀元素,进一步丰富中国仪式内涵,比如借鉴感恩节的等文化元素,最大程度地发挥仪式的价值传承等功能。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从教育与管理两个层面,保证仪式教育的正确方向与效果,进而净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庄严地仪式感,以期更好的发挥仪式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很多传统的仪式教育活动未能得到重视,甚至有些仪式活动已经淡化了社会教化等功能,反而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内容渗透于现今的仪式教育中,要探索仪式教育的现实路径让其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仪式教育的内涵,辩证看待处理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促使仪式教育摆脱形式化、异化等束缚,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仪式教育的功能。

[1]维克多·特纳.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晋.教育仪式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3]王洁敏.思想道德教育视域下的成人仪式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

[4]刘翠,郭立锦,蒋涛涌,唐国跃.论仪式教育及其现代功能—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实施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龙宝新.论仪式文化对教师教育生活的建构功能[J].扬州大学学报(高校研究版),2011(4).

[6]孙国宽.德育视野下学校仪式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3(6).

Generalization,Alienation,Weakening——Triple Plight of Ceremony Education

ZHAO Jingjing

(political institute,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2,China)

Ritu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and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owever, ritu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faces the dilemma of generalization, alienation and weakening. The reasons are the educators’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ceremony, the ceremony itself and the impact of commercialization. In this regard, we have to promot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for ritu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the ceremony itself and purify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ritual education to the greatest effectiveness.

ritual education; generalization; alienation; weakening

2017-03-05

:赵婧婧,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D648

:A

:1009-1734(2017)06-0098-06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仪式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Talking strategies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