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兵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教育定位与大学教师社会责任
——涂又光先生三个领域思想解读
李文兵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但是在人类社会,讨论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套用决定论。政治、经济和教育各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而不同的领域又有着不同的游戏规则。在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很多错位的现象,教育定位不明确在理论上是个大问题,在实践中会出大问题。定位于文化领域的大学及其大学教师,应该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社会良心和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的责任。
决定论;互动论;三个领域的理论;定位;错位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讲的就是定位的问题,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只有各居其位,才会欣欣向荣,人类社会才会达到“中”与“和”的理想。
就教育的理论研究而言,已西学东渐了一百多年的中国,自然对“教育”这个概念的含义——即教育的定义问题做过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在有关教育的各种教科书或理论著作中都有着各自精彩的论述,这里无须赘言,我们主要想对教育的定位问题做一些思索与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与其他领域一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中也存在或引发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笔者看来,教育当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其“病灶”在于没有给教育明确的定位,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育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错位”现象。
教育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问题在教育理论中是一个近乎常识的问题。一般认为:政治、经济决定或制约教育,教育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显然,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教育只能受政治、经济的决定或制约,教育也只能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或具有某些政治、经济功能。如果说“制约”一词还勉强能让人接受的话,那么用“决定”一词来描述政治、经济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绝对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决定”一词不能客观反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应然关系,同时也是特殊年代“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在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教育与政治、经济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华中科技大学著名学者涂又光先生关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事物之间关系所遵循的原则”的论述:“在自然界,事物与事物之间是决定的(determinism)、必然的(necessity)和因果的(causality)关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三月桃花艳、腊月梅花香;台风登陆后所过之处一定是磅礴大雨,寒流南袭后所经之地必然有大风降温。我们可以说春暖决定花开,秋高决定气爽,台风决定下雨,寒流决定降温。而在人类社会中,因为有万物之灵——人的参与,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就远没有自然界那么简单。个人既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其他人的生活与命运。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人的发展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不易受到暴力、权势、金钱的左右。”邓小平同志应该是同意这个观点的,他曾经说过:“假如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1](P345)”,这说明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即,历史发展是或然的而非必然。
与自然界决定的、必然的和因果的关系相对应,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应该是互动的(interactionism)、或然的(probability)和挑战-回应(challenge-rsponse)的关系。教育活动、政治活动、经济活动都是有人类参与的活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或然的和挑战-回应的关系。
涂先生早在1998年就提出了三个领域的思想:“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是一个整体,……,(三部分)各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本文称之为‘原子’,政治的原子是‘力’,经济的原子是‘利’,文化的原子是‘理’, ……,(力利理)三原子合成分子,其存在就稳定了,政治单位中三原子以‘力’为中心,‘利’与‘理’都为‘力’服务,经济单位中以‘利’为单位,‘力’与‘理’为‘利’服务,文化单位中三原子以‘理’为中心,‘力’与‘利’为‘理’服务。大学应定位在文化之中,应以‘理’为中心[2]。”
2006年,涂先生又对他的三个领域的理论进行了充实,使之更加系统化。他指出:
“西方无本末观念,遑论范畴。他们只讲到primary与secondary,貌似本末之别,实则相去甚远。中国讲‘本立而道生’,本不立则道不生,比较而言,本比道还重要。……,政治的‘力’是末,‘仁’是本;经济的‘利’是末,‘义’是本,文化的‘理’是末,‘诚’是本。末是要讲的,本更要讲,更要把本接在末上。只讲末,不讲本,不把末接在本上,后果必然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3]。
涂又光先生认为,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所追求的“力”“利”“理”,只是不同领域的“游戏规则”,是各自领域矛盾特殊性的外在表现。但这些外在表现只是“末”而非“本”,是较容易被人们所认识的,而内在本质或“本”(犹如埋于地下的树根)不易为人们所认识,但却是极其重要的。
政治领域追求“力”,其本在于“仁”或“德”。在政治领域,谁的影响力大、谁拥有权力,谁就有发言权。上级的权力比下级大,所以下级必须服从上级,这就是政治领域的游戏规则(末)。但是政治领域对“力”的追求应该服从于“本”的要求,这个“本”就是“仁”或“德”,即应该施“仁政”、“德政”,而不能无所顾忌地施民以“暴政”或“虐政”。“子曰: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说明了德政对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说明施民以德政不仅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且具有教化百姓的作用。
经济领域追求“利”,其本在于“义”。对于经济领域而言,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无可厚非,且在情在理。这是经济领域的游戏规则,但是经济部门对“利”的追求同样也应该服从于“本”的要求,这个“本”就是“义”。“义”者,“宜”也,“适当”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即君子在物质上有所得时,必然要想一想该不该得。在经济领域,虽然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无可厚非的,但必须考虑“义”这个“本”,否则贻害无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与完善的当代中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事例的确很多。“三鹿”毒奶粉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究其本源,“三鹿”事件可以完全归因于企业在追求“利”时忘记了它的“本”——“义”,彻底陷入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陷阱。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唯利是图和见利忘义都是商业部门的陷阱,最终将会使企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文化领域追求“理”,其本在于“诚”。在文化领域,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术研究者、艺术工作者或其他文化工作者,都应该孜孜以求地追求“理”,这个“理”,既是道理,也是原理、真理。文化领域对“理”的追求应以“诚”为“本”,《周易.乾卦.文言》有言:“九三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投身于文化领域中的、以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为己任的“君子”,要建言,必须立其诚。
如前所述,在人类社会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是决定的、必然的和因果的关系,那么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领域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三个领域是平等的关系,是互动的、或然的和挑战-回应的关系。具体来说,经济为政治、文化提供物质基础,政治起领导作用,而文化起指导作用,这个观点源于毛泽东:“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4],其中,中国共产党属于政治领域,对经济和文化起领导作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属于文化领域,对政治和经济起指导作用。
在涂又光先生三个领域的理论体系里,人类的教育活动归于文化领域,这既毫无疑义,也顺理成章。当然,如前所述,文化领域中既有文化“原子”,也有政治“原子”和经济“原子”,但是政治“原子”与经济“原子”是服务于文化“原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一些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是允许的、可以接受的,但是从教育的根本上讲,或者说教育的大多数活动,都应该归于文化领域,从事教育活动的人都应该以“诚”为本去追求“理”。
这里对教育的定位只是“应然”状态的,而不是历史与现实意义上的。虽然我们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须定位于文化领域,应该以“诚”为本去追求“理”,但这并不能说在历史上和现实中,教育就自然而然地、顺利地定位于文化领域。相反,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现当代的中国,存在着很多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中的错位现象。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教育一直被迫定位于政治领域,一切由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学校只能办成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工具”,把学校也当做“政府机构”来办,各级各类学校隶属于不同的教育行政部门,遵从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党政分开、政府转变管理职能、实行宏观管理以及中小学的“校长负责制”等改革举措,教育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错位现象出现了转机。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向前,又出现了教育与经济的错位现象,教育开始委身于经济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教育与经济的错位现象。比如世纪之交出现的、至今依然禁而未绝的所谓“名校办民校”的现象,一些有着长期办学经验的优秀公办学校,打着“民营资本注入”的幌子收取高额学费,而这样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发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本应免费的义务教育阶段收取高额的学费。某些地方政府采取如此“经济的手段”节省了本该由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学校通过高收费不但“自行解决”了办学经费,而且还为地方政府行政部门“赚取”了经济利益。这种短视的行为使得“义务教育”的理念产生了严重扭曲。再比如扩招以后的大学,由于缺少必要的扩招经费,很多大学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严重匮乏,生师比极不合理,教育质量下滑。高校为了生存而大幅度扩招,为了维持基本的教学状态,只能采用降低成本的方式:合大班上课,增加实验、上机的小组人数。很多高校大量向银行贷款举债。这些现象都是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错位”而导致的。
如果说委身于政治领域是教育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所做出的无奈选择的话,那么,迷失于经济领域则是教育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受到巨大经济利益诱惑而自行迷失的,这多少显得有些茫然无主。究其根本,也许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教育长期缺乏独立性所造成的结果,以至于在社会变革年代,教育无法很好地把握其自身独有的特质和独立的性格。
教育与政治领域的“错位”现象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负面影响,到现在还存在着很大惯性,我们的教育体制改革依然肩负着减少这种负面影响的重任。而教育与经济的“错位”现象同样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或者将来还会产生比前者更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贻害无穷。
如前所述,文化对政治和经济起指导作用,那么文化是如何发挥这种指导作用的呢?大学作为文化领域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文化的指导作用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呢?就大学的职能来说,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能为大多数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接受的观点是高校具有培养人才、学术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等三大职能。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庆典上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不但要传承已有的先进文化,而且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5]所以说,引领社会文化建设也是新时期我国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
大学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来实现对政治、经济的指导作用。而这种作用又是依靠大学中的人——教师与学生来实现。大学学生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与掌握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学习过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品行以及其他各方面,使自己成为某个职业的优秀人才,这里无须赘言。大学教师也称学者,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并对政治、经济领域发挥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他们来完成的。大学教师怎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学术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引领社会文化建设与思想创新的任务,并有效的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起到指导作用呢?
大学教师首先要通过传授各学科专业知识,即授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各种从业技能。在知识的传授与学习的过程中,大学教师还要传播社会先进的思想与观念,即传道;还要以自身为教育手段,身体力行、率身垂范,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
大学教师还要积极致力于学术研究当中,在教学中发现问题,通过学术研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学,为社会培养各方面合格的人才;同时,还要积极地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者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专业咨询与智力支持,充分发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除此以外,大学教师还应成为“社会的良心与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现如今,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转变为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进步的发动机和思想库。而大学教师——学者则是社会发动机、思想库的主要承担者,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是社会正义的维护者,否则他们无法承担充当社会发动机、思想库的责任。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知识分子(学者)是社会的良心、人类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正等)的维护者。[6]”
大学教师作为某一学科精深知识的拥有者,其第一重责任是在自己所在的学科进行知识传递与学术研究;作为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大学教师的另一重责任应该是“尽其所能地就社会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表态,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舆论的形成与走向,以及对公共生活的气氛产生影响,有时甚至对政府政策的形成发挥作用”[7],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正真的、名副其实的“公共知识分子”。
大学教师理所当然地置身于文化领域,应该以一颗诚心去追求“理”。对“理”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大学教师所在的学科领域当中,也应该表现在对待公共事务的态度上。所以大学教师应该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变革之中,抛却“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只读圣贤书”的观念,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信条,肩负“社会良心、人类基本价值维护者”的责任,不但对于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社会丑恶现象敢于大胆立言,而且对于政府的决策、企业的经济行为都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意见,在不违反政治方向,遵守政治底线情况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的,且不应该被经济利益所收买。
当然,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社会文化建设与思想创新,进而对政治、经济起到指导作用,不愧为“社会的良心和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环境条件,二是个人条件。
环境条件是大学必须有较强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高校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办学自主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正朝着政府宏观管理、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方向发展,学术自由的氛围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不断进步。尽管离理想的环境条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大学教师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条件必将越来越好。
个人条件是大学教师应该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陈寅恪),学者自身不会受到权、利以及其他方面的胁迫与诱惑。当然,大学教师要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所具备的个人条件也受着环境条件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洗礼”,大学教师基本上失去了表达自由思想与批判意识的环境,他们要么对社会现实表示沉默,要么言不由衷地成为政府政策的解释者和颂扬者。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随着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进一步落实,同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公众表达意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大学教师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大学教师一方面应该摒弃那种“学而优则仕”、只有进入政治权力结构中才能利用权力革除社会弊端的观念,另一方面大学教师应该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诚”求“理”,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先觉觉后觉”的社会启蒙作用,对现实政治权力进行监督,努力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共知识分子。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涂又光.文明本土化与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1998(6).
[3]涂又光.涂又光文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Z].1954-09-15.
[5]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2011-04-25.
[6]余三定.学者的社会责任感之实现[J].湖南社会科学,2003(6).
[7]徐友渔.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成[J].当代中国研究,2004(4).
OnEducationOrientationandUniversityTeachers'SocialResponsibility——An Interpretation on Three Domains Theory of TU Youguang
LI Wenbing
(School of Teachers Education, Huzhou University, Huzhou 313000,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phenomena in nature is a relationship of determining and being determined, but in the human society, the determinism cannot be applie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henomena. Politics, economics and education belong to different social areas, and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rules. In China's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misplaced phenomena, and unclear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in theory is a big problem, which will lead to failure in practice. The universities and their university teachers who are located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the social conscience and the defenders of the basic values of human beings" in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terminism; the interactionism; three domains theory; position; dislocation
2016-09-20
:李文兵,教授,教育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G640
:A
:1009-1734(2017)06-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