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叶社会批判教育观主旨浅析

2017-03-10 01:47舒志定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傅立叶情欲教育观

舒志定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湖州313000)

傅立叶社会批判教育观主旨浅析

舒志定

(湖州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浙江湖州313000)

傅立叶是19世纪初著名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之一。他运用情欲引力理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指出情欲引力理论是社会发展规律,并根据情欲引力理论论证教育活动合理性。他认为“情欲”是决定教育活动发生、发展的前提与本质因素,遵循情欲引力理论开展教育活动,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就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这构成傅立叶基于社会批判立场的教育观,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教育观,也不同于实证主义教育观,体现着傅立叶社会批判立场教育观蕴含的积极意义。

傅立叶;教育观;社会批判

沙利·傅立叶是19世纪初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他用情欲理论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以此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依据,论证和谐社会是未来理想社会形态。着眼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傅立叶把情欲引力理论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理论基础,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关系的视域阐述教育本质与教育目标,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自然主义、浪漫主义、实证主义理解教育的新思路,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社会批判教育观。

一、社会发展规律为社会批判教育观形成提供理论前提

这里讨论傅立叶的社会批判教育观,是指傅立叶关于社会需要教育、怎样发展教育的基本观点。傅立叶提出这些观点,是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密切相关。因此,分析傅立叶的教育观,就要阐释傅立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路径,这是形成他的教育观的前提。

傅立叶生于1772年4月7日法国贝藏松的一个富商家庭。早年丧父,中学毕业后从事商业工作,先后到里昂、巴黎、卢昂、马赛及德国、荷兰、英国等地经办商务,做过店员、推销员、经纪人等底层工作。在从事这种底层商务工作中,他接触与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与面临的危机,并立志改变现状,把探索与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解决方案作为毕生努力的事业。

应该肯定,傅立叶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财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逐渐暴露的时期。傅立叶把它称作是“文明社会”的危机[1](P40)。要解决社会危机,前提是找到形成到社会危机的根源

傅立叶把危机根源归因是“哲学家”*傅立叶所说的哲学家,是指非精确科学的作者们,包括政治学家,道德学家,经济学家等等。他们的学说不符合经验,他们提出的规律只不过是自己的臆造之物。详见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一卷)[M].赵俊欣,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的低能。在傅立叶看来,“哲学家”提出以理性为核心的政治科学和道德科学,而这些知识是不符合宇宙与世界运动的规律。“大家一致认为他们的学术是人类精神上的迷误。政治上和道德上的光辉的洪流,只不过是幻想的洪流而己”。[1](P2)必须克服“哲学家”“低能”问题,才能解决社会危机问题。需要把握宇宙与世界运动的根本规律,提供社会制度合理依据,确保社会正常运转,这是解决社会危机的前提。

首先,傅立叶把宇宙运动划分成“社会运动、动物运动、有机运动和物质运动”等四种形态,其中社会运动是指上帝为有居民星球规划不同社会机构程序及其先后接替时所依据的规律;动物运动是指上帝在分配情欲和本能时所依据的规律;有机运动是说明上帝给不同星球上已经创造或有待创造的实体分配特性、形式、色彩、味道时依据的规律;物质运动则说明上帝在为各个星球调节物质引力时所依据的规律[1](P27)。其次,傅立叶说这四大运动是上帝为宇宙运动所制订的数学规律在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成果[1](P27),也就是说,宇宙四大运动是遵循上帝的意志,它是上帝特征的外化。所以,四大运动呈现的特征,比如体系一致性、分配公平合理性等,是和上帝特性相一致的(上帝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对苦难人生的拯救)。

当然,傅立叶以这种思路论述宇宙运动特征与规律,目的不是为了传播上帝福音,不是证明世界是上帝支配的观点,而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不合理现象,是受到宇宙、世界运行内在规律的制约,只要找到宇宙、世界运行内在规律,就能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现象确立理论依据。基此考虑,傅立叶把“某种新的科学里面寻求社会幸福”[1](P3)作为自己的理论使命,指出这种新科学就是“情欲引力论”[1](P11)。对此, 傅立叶借用天体演化理论分析人的存在本质,指出引力与斥力的对立统一是决定人的存在的本质因素。“引力”表现为客观、自然的本能,也称为情欲引力,是人的存在的推动力,代表上帝的声音;“斥力”表现为主观、理智方面,代表为理性。文明社会则是过渡强化理性的作用与功能,导致对理性的误用、滥用,造成“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引发社会危机。

傅立叶提出情欲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发现情欲引力理论,便是发现社会变化发展规律。傅立叶自傲地评述这是他发现的第一种科学。“我很快就发现,情欲引力的规律在各个方面都符合由牛顿和莱布尼茨所阐明的物质引力规律。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运动体系上具有同一性”[1](P1)。依据情欲引力理论,傅立叶指出一个进步社会是“可以保证男女老幼和不同阶级的人的情欲得到充分发展时,认识到在新制度下情欲越多,人们所获得的力量与财产也就随之增多”。[1](P1)然而,“文明社会”的问题是不重视人的情欲,甚至压抑人们的种种情欲(需要)。

结合上述所论,我们可以看到傅立叶是把人的情欲的是否满足,作为评判社会是否合理、是否公正的尺度。应该说,傅立叶对不合理社会制度、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批判,对人的情感、意志、价值等因素的重视,这是可取的,但是,他过分夸大了人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这必然使他建构的理想社会导入歧途。

二、遵循情欲引力理论的教育观

上述分析指出傅立叶把社会发展规律归结是情欲引力,他的志向是依据情欲引力理论构建理想的未来社会,他把未来理想社会称作是“和谐制度”(或者称作“和谐社会”),将这个和谐社会的基层社会组织命名为法朗吉(Phalange)。“法郎吉”源于希腊语“队伍”一词,意思是指整齐的步兵队伍。傅立叶用这个词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名称,是为了表示“和谐制度”中社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协调性,其中教育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他以建设理想社会为目标,以情欲引力作为教育理论基础,遵循情欲引力理论,阐述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和安排教育工作,这构成傅立叶社会批判教育观的基本主张。

(一)情欲引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要了解与评述傅立叶以情欲理论为依据的教育观,需要阐述他的情欲理论。

1.情欲的多样性

傅立叶把人的情欲分为十二种根本情欲,以及由这些情欲彻底满足而形成第十三种情欲——统一欲(即追求普遍幸福的高尚情欲)。它们分别是五种感官情欲(味觉、触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又称“奢侈欲”,这四种依恋情欲(包括友谊、爱情、家庭、名利),又称“小组欲”。三种分配情欲(连锁的、多样化的、调整的),又称“谢利叶欲”。这十二种情欲共同发挥或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第十三种情欲,即统一欲(或称协调主义)。

2.情欲的和谐

傅立叶说人身上的性格、情欲是善良的,并不是邪恶的,是由上帝经过慎重考虑、并且在制定性格分配计划之后赋予每一个人,关键问题是要使人的天性得到发展,实现不同情欲的和谐,也就是人的和谐。只有人的和谐,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可是,“文明制度”既不同意发展又不同意利用上帝赋予的性格,与上帝的旨意是背道而驰的[1](P51-52)。这恰恰反映文明社会不愿把它作为研究社会的基础[1](P56)。这也就是情欲引力理论从来没有得到过系统地分析的重要原因[1](P56)。

3.重视儿童情欲

傅立叶指出儿童的全面发展,其实是促进儿童各种情欲的合理发展,而这一点尤其重要,“其原因在于儿童所受到的偏见和怀疑的毒害比较小,从而就比他们父辈更能顺从引力”[2](P2)。因此“要使每个三岁的儿童不仅发展出一种天赋,而且发展出二十种天赋。他应该从四岁起就能很熟练地参加二十种劳动谢利叶的工作,并且在那里挣得超过他们的生活费的工资。他们在那里轮流锻炼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使之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P126)。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具有胜任社会各种劳动需要的能力与素质。

(二)傅立叶批判社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傅立叶根据情欲理论阐述他的理想社会,而社会发展教育,就是要满足理想社会建设的需要,因此,怎样设计教育活动,形成怎样的教育观,必定要受制于情欲引力理论,要以情欲引人理论为指导,这构成傅立叶批判社会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教育应由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实施

根据情欲引力理论,傅立叶指出教育是政府行为,应由政府有计划组织实施。这是因为人的情欲是多样的,为满足人的情欲而不致使人的情欲受到压抑,就需要工业、农业、商业、家务、教育、科学、艺术等七种“劳动”,而和谐社会就是把这七种劳动协调地组织起来的协作社。

傅立叶指出协作制度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好处。比如协作制度下厨房和家庭经济厨房相比,就会节省十分之九的燃料和二十分之十九的劳动力,而燃料的节省,会带来森林恢复以及对水源、水土气候的好处,这些好处,既是积极的,也是消极的[1](P100)。

其实,这只是协作制度显示积极意义的表面形式,究其实质,因为协作制度使人能凭兴趣从事工作,能够诚实、公正地从事工作,导致“产量”的提高。傅立叶说:“实际上,如果男子、妇女和儿童,从三岁到老年都由于乐趣而从事工作,如果由于人们的灵巧,情欲、运用力学、行动一致、流通自由、气候恢复、体力增加、人畜寿命延长等因素,生产资料增加到不可估量的程度,那末这些可能性加在一起就会很快使总产量增加到十倍”[1](P106)。与文明制度相比,这是一种完美的制度,因为“文明制度”只有让少数人享受幸福,“文明制度的工业只能创造幸福的因素,而不能创造幸福”[1](P124)。

进而,傅立叶指出实现协作的关键是人的情欲的和谐,这是前提。人的情欲是非常复杂与多样的,如果对人的情欲不能运用灵活与多样的方式加以组织,协作的实现就会遇到困难。如果贫民、工人阶级在协作制度下不能过幸福的生活,他们就要用恶意、盗窃、叛乱等方法来扰乱这种协作制度。要建立协作制度,就会涉及协作的计划问题。比如“劳动引力、比例分配、人口平衡”等[1](P86-87)。协作的计划问题。比如“劳动引力、比例分配、人口平衡”等[1](P87),这都涉及到计划与协作问题。要解决计划与协作问题,傅立叶把教育作为七种“劳动”之一。教育作用是调整、引导与平衡人的情欲,比如儿童教育中心工作,目标是引导儿童情欲合理发展。做到这一点,要求政府担负教育职责。傅立叶强调教育要由政府计划地组织实施,使教育与其它六种劳动相协调,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2.提出分阶段组织教育的构想

傅立叶主张教育要利用上帝赋予我们的情欲,要重视从幼年时代起表现出来的天性,这种天性是合理的,只要对天性、情欲加以运用,青年人的一切动力都是很好的东西[2](P52-53)。这就要求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特点,要针对儿童到青年的发展过程,实施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教育。顺此,他把教育分成四个阶段和一个幼年雏型教育,[2](P5)这样构成的教育体系包括0至2岁的稚龄或婴儿时代,它是教育序曲,接着为2岁到4岁半幼儿时代的先行教育,这是第一阶段教育,幼儿时代到中期的初步教育(4岁半到9岁)是第二阶段教育,幼儿时代后期的进一步教育(9岁到15岁半)为第三阶段教育,15岁半到20岁为第四阶段教育,即半儿童半青年时代的最后教育。

3.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统一的教育策略

傅立叶指出,在文明制度下,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文明制度是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它必然压抑大多数人尤其是普通民众的种种情欲(需要),人们不仅不能满足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而且也不能满足自身与社会结合的需要——没有真正的友谊,没有合理的家庭,没有和谐的社会关系。傅立叶说文明制度下的教育,是对儿童才能的压制与歪曲,它把儿童引导到与本性相反的方向,这是与本性和良知相抵触的教育。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文明社会不是一个协作的、计划的社会,要做到协作与计划,需要综合考虑资本、劳动和才能,然而,文明社会“只知道按照资本即投资的多寡来平分。那就是个算术的问题”[2](P1)。

所以,傅立叶依据情欲引力理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把全部精力,甚至娱乐都用在生产劳动上”[2](P2),并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构想。

9岁之前,重点是发展体力方面教育,9岁之后,要重视精神方面教育。傅立叶指出儿童教育,首先是力求达到身体机能的全面运用和各种器官的同时发展,然后是智力教育[2](P37)。同时,傅立叶依据情欲理论,指出人的情欲需求是有差异的,要尊重情欲的差异,因此,他强调既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又要重视个性教育。“在和谐制度下,只力求促进引力,所关心的是如何有利于发扬个性,正如文明制度所关心的是力图如何压制这种个性一样”[2](P38)。

对于个性教育,傅立叶利用情欲理论提出了对立与统一的儿童个性教育原则。他说重视个性的教育,要让儿童享受充分的自由,但是,给儿童的自由,不是对儿童的放纵,不是要让儿童胡作非为。比如他针对初中生、高中生教育,提出按照人的本能划分成两个对立的教育集团:专门从事与感官或自尊心相抵触的工作的儿童队和专门从事集体奢华事务的小卫队,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同一个目的:儿童队通过善以达到美,小卫队通过美以达到善[2](P48)。这样的教育方法,使儿童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儿童选择儿童队,选择小卫队,由于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是对立的(比如爱好打扮与爱好肮脏),儿童在对立中受到教育与启示,获得成长。

4.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方法

结合儿童性格和情欲发展的需求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对此,傅立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方法,这是适应儿童发展特点的教育,是适应自然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把科学和劳动分开的,而在协作制度下,科学和劳动永远结合在一起的。在这里,儿童将同时从事农业、工业、科学和艺术的活动”[2](P42)。当儿童参与农业、工业、科学和艺术等活动时,儿童已经走出了家庭的小圈子,融入到社会之中,这种广阔的环境,就有利于满足儿童各种性格和气质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教育成为适应自然的教育。

傅立叶进一步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因,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各个环节、社会关系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有机组成的,不能把它们各个部分割裂开来。实施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教育,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关心别人的劳动,加强工作上的联系、个人之间的联系,这有利于改善社会关系[2](P28),这也是在集体中开展教育,因而可以采用集体教育方法,比如通过小组运用心机和竞争方法来进行教育活动[2](P52),通过社会地位的优越性激发其自豪感[2](P53),如此就能避免“文明制度”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进程的颠倒、行动的简单化、实质的缺陷、形式的缺陷、缺乏物质引力[2](P63)。

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认识,傅立叶批评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局限,认为卢梭虽然反对把儿童捆绑起来,但是,卢梭没有能够根据这种方法,想出安排得当的照料和种种必要的娱乐这套作息制度[2](P43)。

三、傅立叶社会批判教育观的局限

应该肯定,傅立叶教育观是服务于他的社会批判需要,是从构建理想社会的角度论述教育问题,这样,他所说的“情欲”,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决定因素,也就是说,教育活动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取决于“情欲”,教育要以“情欲”为本、为基,而不是怎样认识“情欲”、发现“情欲”。显然,这是一条把“情欲”当作教育本体论的理解教育的思路,就此来说,我们可以把傅立叶教育观称作是社会本位教育观。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要肯定傅立叶的教育观,它是立足社会需要而转向对人的关心,这是一条处理社会、教育、人三者关系的思路。

肯定傅立叶教育观蕴含积极意义前提下,我们必须指出他的教育观的局限。

(一)未能科学揭示社会批判的历史前提

傅立叶把情欲引力作为社会发展规律,把正作用和反作用、上升波动和下降波动、曲射形式和反射形式、强烈色彩和柔和色彩、离心力和向心力等对立与平衡[2](P61)等现象作为社会批判理论依据。他所做的工作,只是凭经验做出直观的判断,尽管他想到人类社会发展也如引力定律一样,存在着决定社会发展的“引力”,只是他把引力归结到个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社会中各个个人的情欲是否发生冲突等等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判断,却没有像马克思那样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也没有像马克思那样把人的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

(二)未能客观把握教育的作用

傅立叶从社会批判视角提出教育的作用,指出教育由政府组织实施,这样的认识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傅立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压抑人的情欲,这一观点的实质是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确,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需要人的智力与体力付出,需要提升人的素质。但是,发挥人的作用,受到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等各种条件的约束,这需要明确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使做到人尽其才?正如当前信息时代,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通过教育提升人的素质,又要完善社会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科学技力,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融入全球市场体系,促进社会关系变革(如观念革新)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好地发挥人在社会发展的创造作用,由此说既要重视发挥教育的作用,又不能无限夸大教育作用。

(三)未能理性、整体地理解人的发展

傅立叶提出情欲引力理论,把情欲当作人的本性的反映,反映了他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这不同于凸现理性中心地位的近代主流思潮,不再把个人看作是一个纯粹的理性人。当然,傅立叶希望通过实施教育,使人的情欲能够释放自如(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看法。因为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人的情欲的满足,需要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只有创造极为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为人的发展创造现实社会基础。

(四)未能妥善处理儿童成长与社会交往的关系

傅立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儿童熟悉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这是顺应儿童性格发展的需要,同时它使儿童在学习的竞赛中干劲倍增,避免因脱离劳动、脱离学习而出现懒惰、轻浮、疯狂的现象[2](P91)。

其实,傅立叶提出了如何让学生更快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财富积聚越来越巨大,社会变化越来越快,人怎样掌握自己,让自己本真地活着,避免出现异化状态,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这依然是当代社会要解决的重大议题。因此,当前学校承担造就现代社会主体的教育任务,选择怎样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仍然需要探索。

傅立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是因为它唤醒我们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培养,关注教育让人过着美好幸福生活的关注。但是,傅立叶的假设是儿童通过参与生产、劳动就能激发他的需求、造就他的能力与品格,这只是一个理论假设而己,事实上,人的思想、情感、品德的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社会化过程,正因如此,马克思的目标不仅要政治解放,而且要人的解放,如此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

[1]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一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

[2]傅立叶.傅立叶选集(第二卷)[M].赵俊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

AnAnalysisofCharlesFourier’sEducationalViewfromSocialCriticismPerspective

SHU Zhiding

(The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Charles Fourier is one of most famous utopian socialist and philosopher in the 19th century. Condemning capitalism, Fourier developed his idea that “the natural passions of man” to expla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his educational view to achieve social harmony. Fourier proposed to follow human nature to teach, which means following the nature of education. That is to say, ‘human nature and passion’ is crucial to the assumption and processing of education activity. If properly channeled, human nature and passion could speed up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oal of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ier’s educational view provides idea to inspire us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 from the naturalistic view of education and the positivist view of education.

Fourier; educational view; social criticism

2017-05-1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发展、议题及启示”(15JDZT01YB)研究成果。

:舒志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教育哲学、教师教育研究。

G640

:A

:1009-1734(2017)06-0022-06

猜你喜欢
傅立叶情欲教育观
不同坐标系下傅立叶变换性质
三角函数的傅立叶变换推导公式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CT系统参数标定成像方法探究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CT系统参数标定成像方法探究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成人警告:情欲与政治登上纽约舞台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
掌握情欲催化剂
傅立叶和谐社会思想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