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均衡化成为推进区域教育教学的必然行为。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有:一是对教育质量重新定位,突出其质性特征,使其回归原点。二是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师队伍,积极探究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启东模式。三是研究课堂教学,打造特色课程,让绿色评价真正落地。
【关键词】教育均衡;区域教育;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33-03
【作者简介】赵凯旋,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江苏启东,226200)局长、党委书记。
教育,是爱智、求真、向善、趋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域教育质量的高位、优质发展,是社会期待和民心所向。但高位与优质,不仅当以社会期待为参照,更应当以师生身心两健的可能与可行为前提。
基于公平的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进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均衡绿色理念的实践性生根发芽与开花结果过程。因为教育公平就本质而言,乃是教育场域中人际利益关系的反映与度量,它指向权利、机会、条件(过程及保障)和质量。而教育不公平主要根源:一是二元经济造成城乡资源配置失衡;二是教育资源分配政策不完善;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存在盲区;四是城乡生活环境及教育理念落差;五是区域教科研训的供需关系与运行结构不尽科学。
结合区域实际,基于“均衡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共识,切实落实“所有学生机会均等,不同学生差别对待,特殊学生特殊照顾”的工作原则,抓牢发展的契机,开辟和拓宽基于公平的质量提升的“启东路径”。
一、趋同理解:回归原点,丰厚基础
公平是质量提升的前提,质量是实现公平的保障。但质量绝不仅是学业成绩或学业分数,它包含学生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涉及学生发展的个体、教师、校长、家庭等方面的相关因素,体现学生群体发展均衡性、连续性,反映个体差异。所以,绿色的质量目标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体现均衡性与发展性的双重要求。
目前,教育被过度量化了,质性目标被忽视。所以,我们追求绿色的教育质量,不只是对升学率、学业质量的数据考量,更关注质量取得的途径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关注教育的效能,更关注教育效能提升背后的整体生态是否绿色和谐。我们关注学生每一方面的进步,更关注每一位学生作为自然人在学识、能力、情感、志趣、价值观和信念等方面是否整体协同发展,在每一位学生身上获得看得见的提升。全面提高才是最大公平,底面提升才是真正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质量考核和综合素质评价,让师生和谐共生,生生全面發展,区域教育持续繁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伦理形态。
教育公平涉及起点公平、机会均等。针对教育不公平主要根源之一——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我们首先确保硬件实施的投入城乡基本均衡。其次,以改革促公平,尽可能地均衡配置教师人力资源,并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城乡教师交流”的路径和机制。通过引入PISA项目的相关技术、“新学校”的打造和“梦想课堂”的推进,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有序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
以改革促公平的另一个突出体现是我们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阳光分班”。一是分班遵循公开、均衡、随机、全面等原则,每班的男女生人数及学生综合素质均衡搭配,每个班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尽可能在职称、学历、业务水平等方面均衡搭配,每个班的教师团队与学生组合随机抽签确定。二是规范分班程序,在确定教学班的班额数基础上,确定班主任人选,再按照“均衡搭配、结构合理”的原则,确定与班主任工作搭配的各学科任课教师。学校将班主任名单在校内公示,并报教育局基教科备案。然后,学校把学生均衡分成若干个班级,并把各班学生名单在校内公示。最后,学校在纪检监察、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的共同监督下,由班主任抽签决定任教的班级,抽签结果现场公布、校内公示。
教育质量是质性特征,而非量化程度。我们要求学校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空间,激发潜能,释放个性,成就个体;以对每一位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努力提高优秀率和合格率。在生成有效评价数据的基础上,注重同质态学校之间的横向对比,学校近年成绩的纵向对比,以质量增长率为标准,密切关注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趋势。再在确保每所学校教学达标的基础上,依托个性化范式实践,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真正实现教学质量高位均衡。
实践证明:推进教育教学的均衡与公平是可为的、能为的,更是必为的。教育公平让教育回归本质,没有整体板块的质量提升,只有部分珠峰式的拔尖,教育将失去原有的意义,也终将行之不远。
二、队伍磨砺:研训发生,真切发展
整个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另一基础是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素养的不断提升和优化。在“以人育人”的学习型社会,教师的成长要突破专业化的单一模式,需要升华到教师成长终身学习型、自主自觉性范式。成长是师道尊严的有力支撑,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内核。磨砺教师队伍,带动整个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是教科研部门最重要的使命与担当。为此,启东高标准建设教师发展中心,着力推进“三化”建设:教科研训一体化,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化;五大平台协同化,促进教师成长持续化;线上服务超市化,促进教学过程基准化。
积极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启东模式,探索出了“团队研究、平台共享”区域城乡统筹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我们积极推行集团化办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组建了19个教育共同体。在教育集团内部,通过广义的校本培训,引导教师进行有序专业培训,促进教学经验分享、推广和再创造。在此基础上,启东建有“东疆雁行”“东疆之春”“江海星光”“东疆引航”和“东疆研修论坛”五大平台。其中,幼儿教育的“东疆雁行”注重发挥业务精英的特长智慧,致力“学习、研讨、推介”三大功能的发挥;小学“东疆之春”以“促进交流、培养教师、提升品质”为宗旨,致力品牌建设;初高中的“江海星光”以“科学、规范、有效”为追求,致力课程改革、质量提升;教科研“东疆引航”以“读书、读人、读事”为主旨,致力推进师生阅读共进;“东疆研修论坛”以“高端开放、务实解决、文化培育”为宗旨,致力促进研训员升级换档,而且,我们重建了研训员准入机制,严格考核要求,旨在打造一支精良的研训骨干先锋队伍,期待拥有“超强的待机能力”,出色实践既定目标。
我们重点关注了“校长群体”“定向师范生”“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等群体的发展,构筑适合不同群体发展的不同平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博学厚积的进程中提振信心,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在均衡绿色的框架内,教师不仅要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更要具备国际教育理念和清晰的文化认同。启东已逐步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的服务体系,并步步完善。研训蔚然成风,已然成为教师的福利与工作常态。每年暑期集中开展全员普惠培训,平日经常邀约专家学者走进启东开设“名家讲堂”,各类主题性的研训活动会不定期进入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系统。如今,“线上+线下”的普适性培训为教师们点亮心灯,打开了与世界对话门窗,增加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不竭的源头活水。
我们坚信,教师的发展是“叶”的事业,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是“根”的事业。所以,我们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养德以固其本。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有精神的高度、哲学的深度、智慧的法度,还需要有暖人的情怀、励人的气度。我们除了在做好师德教育的一些常规动作外,还建立了启东市教师师德考评档案,进行了“师德大讲堂”和“启东市‘最美教师评选”。最美教师每月推颂,每期十人,在微信平台、电视台、报纸上进行立体式宣传,最终评出十名年度“最美教师”,并在教师节给予表彰奖励。特级教师伉俪楷模、三十五年扎根乡村无私奉献等一批“最美教师”的系列推颂,一方面增进了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了解和认可,另一方面发挥了优秀教师的灵魂、先导和浸润作用,激发出教师团队向上向善的原初禀赋,有效提升了心向未来的凝聚合力。有时“道德目标”比“制度环境”更能触动教师去追求人性的卓越,引导学生走向美好。
三、核心聚集:优化课程,系统改进
我们认为,质量提升,还需要研究相伴。研究越深入,内心越明朗,路径也就越科学。学校研究最好的载体是课堂,教师只有把培训与教育的现实深度融合,潜心研究课堂教学的发生、演进与深化,透视、反思并改善自身行为,才能拥有教学研究的自觉、习惯与品质。质量改进永远在路上:敢改、想改、能改。
找准关键点——研究课程,个性建设。无论是指向全体学生素养的整体提升,还是指向满足具体学生的个性优势发展,课程的研究与建设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课程是什么?课程包括目标、评价、内容、实施与完善。课程建设不只是学科的建设,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营造;课程建设不只是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何教、如何教和教如何的系列问题。教育公平不是平均教育,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而言,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我们积极探索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通过提供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寻找到适合的发展途径。我们积极提供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通过选择提升品质,通过选择实现竞争,多元的教育环境,更多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实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公平,实现“上到奥赛,下到完成学业”的全程跟踪覆盖。
找准落脚点——研究课堂,提升质量。我们将质量提升的工作重心下移到教育的真正发生地:学校与课堂。构建了“基于学校、立足课堂、行为改进”的质量提升途径。启东提炼形成了“三段·四模块”的课堂教学范式(三段指:温故·习新、研讨·拓展、反馈·提炼,其对应功能是习有所惑、研有所得、学有所思。四模块指自学质疑模块、互动探究模块、精讲点拨模块、反馈纠正模块),这是基于课堂均衡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我们奉行“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台阶,一年一主题”的工作思路,以课改解决学生“学”的均衡,通过开展“校长杯”团体教学竞赛、启东好课堂展评等持续性活动,利用省级课程基地,南通市学科基地和各级名师工作室的优势,构建差异化生态空间,实践“真课改、真研究、真成效”。
找准生长点——研究问题,项目解决。教育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会遇到特定的问题,解决特定的问题需要通过项目攻关。课程改革是激活质量提升实施的路径。结合“启东大语文建设”的需求,我们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的项目推进,通过整合课程提升学生的阅读力;结合大文科建设,我们进行了“梦想课堂”的推进,通过活动课程推进学习力提升;结合课堂改革,我们进行了“微课题”项目的推进,每所学校通过微课题研究解决学校课改中的问题。推进过程中我们一般以名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作为先行者,并通过项目组攻关,获取了我们所期待的成果后再行推廣。
找准调控点——研究评价,绿色前移。我们已经习惯把评价置于教学发生之后,但教育的反思告诉我们:这或许是导致教学过程、结果偏离目标的一个重要而又隐秘的原因。唯有在设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建构起清晰而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此后的教学运行才会获得积极的检测与有效的修正。我们重视发挥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让每一节课都成为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结合学校的绩效考核,我们建立了基于绿色发展的学校考评体系。通过考评导向,综合考查学校发展情况,包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要求学校实现“负责任”到“讲科学”,“求分数”到“求素养”的质量意识的转化。另外,通过实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积极推进绿色评价的落地、生根。
最灿烂的花,最丰硕的果,往往长在最经得起风雨的枝头。质量提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实践者的不变魅力在于创造和创新。我们将用行动充实思想,用思想引领行动,用行动来开辟和拓展适合于区域特点与学生实际的教育质量提升的“启东路径”。<\\Ysc01\d\江苏教育\2016年\2016江苏教育管理\管理12\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