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

2017-03-07 20:14许博识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等差数列高考语文

【关键词】等差数列,高考语文;概括题;问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55-02

【作者简介】许博识,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江苏昆山,215300)教师,一级教师。

数学中有一种数列叫“二级等差数列”。“二级等差数列”也称“差后等差数列”,就是数列的后项减前项,组成的新数列是等差数列。比如3,7,12,18,25就是二级等差数列,为什么呢?用后项减前项可以得出4,5,6,7,很明显,得出来的新数列为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仔细观察3,7,12,18,25这个数列,如果直接用后项减前项,它并不是一个等差数列。但是,如果用后项减前项的结果组成新数列,那么我们就可以惊喜地发现它是一个明显的等差数列。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试卷中的一种题型——概括题。它又和数学中的二级等差数列有什么关联?这类概括题应该如何做?下面以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加以阐释。

一、注意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

请看2015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7题: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罗丹的雕刻》)

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发现“根本性变革”主要体现在文章第2~4段。根据文本,我们不难概括出“打破外在约束,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进行创作”“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大胆地改造人体,更痛快地设计想象世界中诡奇的形象”这三点答案,那么将这三个点作为答案写在试卷中会得高分吗?

查阅当年的高考标准答案,我发现答案是这样的: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

对照高考标准答案,我们发现刚才的答案少了这样几个词:“在雕刻观念上”“在雕刻内容上”和“在雕刻形式上”。

再回到原题——请简要概括“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比两个答案后,我们不禁要为高考标准答案叫绝。“在雕刻观念上、在雕刻内容上和在雕刻形式上”这是更为精炼的概括,而且也是更上一層次的概括,恰恰体现了题干中的“哪些方面”。而我们刚开始的答案哪怕在这一低层级的概括上再精炼,如果没有“更上一层楼”的话,恐怕也只能算是“原地踏步”,最多得一半的分数。

这是不是和数列中的二级等差数列很相似呢?受此启发,我们不妨把概括也分为一级概括和二级概括。以上题为例,我们刚开始的答案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抄原文,也做了一定程度的概括,我们将这样的概括称之为一级概括;高考标准答案没有局限于原文,而是根据题干的要求做了上位概括,也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概括,我们将这种情形称之为二级概括。

很显然,就拿这道题来说,依照题干的明确要求,我们应该要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这样才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标准答案”。

二、注意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类似的题目在高考中不只出现过一次,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9题: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晚清学人杨守敬》)

有的学生给出了如下答案:

答案一:①聪明好学,刻苦用功;②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③专注学问,博览群书,潜心研究;④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答案二:①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②治学方法得当;③广泛交游。

“答案一”抽象的逻辑思维欠缺,找到了有效信息,只是做了简单的概括,最多只做到了一级概括。“答案二”心态浮躁,不能在原文中仔细且准确地找寻有效的支撑信息。做到了二级概括,却又忽略了一级概括。

两个答案所犯共同的毛病是缺少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作答时未能做到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因而答案显得要么空泛要么笼统。正确的答案是:①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②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又不盲从。③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可见,高考标准答案很好地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了二级概括,很好地体现了此类题型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再简单举一例,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第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上善若水》)

当年给出的高考标准答案是: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仔细观察这个高考标准答案又一次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概括性部分和具体性部分。都是需要先进行一级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高一层次的二级概括,这样得出的答案才更接近标准答案,甚至得到满分。

三、注意一级概括与二级概括的使用情境

在作答此类概括题时,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那就是什么时候需要进行一级概括,什么时候又需要进行二级概括。简而言之,需要根据具体的问法区别对待。

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第9题: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这道题从问法上看,是属于问得比较细的,答案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点,因此可以大体判断答案应该是四小点,所以此时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即可:①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②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③考题出自经书;④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再如,2016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第13题: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这道题从问法上看,也是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答案,因此也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即可:①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②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③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总而言之,如果从题干的问法上看,趋向于比较具体的点,那么这个时候一般只需要进行一级概括。

但是,如果题目的问法是像刚才列举的“罗丹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或“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等形式时,那么就需要在一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概括。因为在题干中已经明确用了“哪些方面”这样的词用来暗示答案趋向于比较大的点,而且从文章中找到的答案是可以进行更高一层次的概括的,这种情境下就不能简简单单地只停留在一级概括上,还需要更高一层次的二级概括。

当然,面对语文试卷中的概括题,更多的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需要用一级概括,什么时候需要用二级概括,注意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这样就能让学生面对这类概括题的时候,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少失分,不失分。

从这一点上讲,这是数学对语文的造福。

猜你喜欢
等差数列高考语文
呼唤高考名句默写题的改革
对一类数列通项公式的探究
抓文体特征 重整体感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索
等差数列及等比数列的性质运用
高考语文快速辨析病句的教学研究
例谈错位相减求和在高考中的应用
高考语文课堂复习的指向性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