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是世界教育名著译丛中的一本,作者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提出要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通过梳理《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的主要理论,从阿德勒的人格整体性与统一性的人性观、自卑而超越的理论、儿童的生活风格等三个方面的主张,重新思考当下家校共建、儿童阅读指导、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人格教育;问题儿童;家庭教育
人格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语。社会心理学中讲的人格是指人的个性。都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呢?《儿童的人格教育》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用自己的经历和几十年的不懈研究,告诉我们儿童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问题儿童诞生的原因。作者对于儿童人格的剖析与框架建构,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探究孩子心灵世界之窗,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特别是问题儿童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一、主要的教育主张
1.人格整体性与统一性的人性观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人格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他认为把某一个特定手势或特定的表达孤立开来,这是从整体中抽出部分,还意图脱离整体的其他内容孤立地来理解这个部分的含义。在阿德勒看来,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整体,儿童的人格也具有整体性,蕴藏于个体当中,要想了解儿童外在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需要从儿童的整体生活着手来把握。事实上,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其所具有的人格都是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与此同时,这些整体的人格又反过来塑造了个人。
在书中,阿德勒分析了一个具有明显行为心理问题的男孩,这个男孩年仅13岁,5岁前他是家里的独子,后来有了两个妹妹。8岁那年,他身上的问题开始显现。他狂暴易怒,懒散拖沓,如果母亲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就拉扯妈妈的头发,他以自暴自弃的方式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妹妹的长大,他变本加厉更加固守自己的行为方式,除了对母亲发泄不满,妹妹也成为他捉弄的目标。阿德勒通过了解男孩整体生活背景来认识他的整体人格,从而进行矫正指导。阿德勒指出孩子的恶劣行为开始于他妹妹的出生,因为伴随着妹妹的出生,家里关注焦点不再是他。他如君王般生活了5年,妹妹的出生吸引了家人的关注,他成为了被夺走王位的君王。妹妹的出生挤占了他在家庭中的位置,因此他拼命想获得母亲的关注,试图让母亲重新围绕他转,甚至不惜通过各种令人讨厌的方式。阿德勒认为当一个儿童突然需要应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者变化时,如果没有一个人来正确引导他如何有效面对这种情景,调整自我坦然面对这种变化,这个儿童就可能会出现各种严重的行为问题,这种恶劣行为其实是儿童内心独自挣扎和抗争不满的表现。在学校这个孩子也陷入困境,因为老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学校期望每个孩子都有正常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男孩来说,他的个人生活方式与学校所要求的生活方式发生冲突,他的表现自然不好。阿德勒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儿童的整体人格,对于重新认识学校中适应不良的学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案例也给目前考虑二胎的父母们一个警醒,家里的大宝准备好了吗?
2.自卑而超越——儿童前进的推动力
阿德勒是人类心理学领域第一个开展自卑而超越心理研究,并对其进行系统论述的心理学专家,在他的研究中,人的内在心理充满了有驱动力、有目的性的追求是人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说,儿童是自我发展的。在阿德勒看来,从诞生那刻开始,儿童就在不断寻求发展,他们无意识地朝着不断强大、不断完善和优越的方向发展,这种寻求充满了儿童的整个成长过程。这种由内而生的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动力,是由于个体本身的不优越和不完美,因而需要追求优越感。
3.了解儿童的生活风格——读懂儿童的途径
按照阿德勒的理解,人类既没有温暖的皮毛可以抗寒,又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可以抵御外界侵犯,因此才会自然选择群居生活,开始社会性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甚至是语言、思维发展时,都需要从社会性开始。阿德勒认为每个个体都在“自卑而超越”的内在发展动力下追求优越感和社会承认,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都会发展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生活风格。那么,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呢?阿德勒总结了三个方向:一看他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二看对早期的回忆,三看对梦的解释。阿德勒特别强调儿童出生的顺序对孩子生活风格形成的影响,他认为家中长子、次子、老三的性格与各自的发展各不相同,而这种不同与他们在家庭中出生的次序、所处位置相关。孩子的早期处境可以被视为对其性格发展的一种磨练和锻造。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对性格的影响,比如老大性格一般都比较柔和,老二性格更具竞争意识。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家庭的孩子会有截然不同的性格。
二、对教育的思考
1.定位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重视家校合作共建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阿德勒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学校是一个显示器,是家庭教育情况的一个测试场。儿童在学校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是家庭教育问题的投射。儿童各种人格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学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一个中間环节,其主要任务是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纠正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偏差,让每一个儿童经过适宜的教育成为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如果把儿童看作是一颗种子,那么良好的教育就是一个运行有序的完整生态圈,家庭是孩子扎根的土壤,教师是种子发芽后呵护其成长的园丁,家长负责让家庭的土壤肥沃,园丁负责修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歪枝斜杈,两者合作共育,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校共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2.重视儿童的阅读指导,构建儿童自信勇敢的精神世界
儿童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较多的时间,并且需要多次反复。儿童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听故事和阅读来吸收和消化故事的。首先吸收的是逻辑,然后是情景,之后是准确的概念。对儿童的阅读一定要精挑细选,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儿童阅读加以指导。比如在童话故事以及《圣经》等包含“残酷现实”的文字段落必须写上评论和解释,使孩子理解原意,发挥童话故事作为刺激儿童合作精神和扩展视野的一个工具。另外,构建孩子自信勇敢的精神世界必须注意对儿童外在环境的清理,比如动画片的选择,部分劣质的动画片宣扬生命不死以及夸张的暴力行为,不宜不加以过滤直接给孩子观看,因为对任何事物孩子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与成人是不一样的。
3.用儿童视角重新认识问题儿童
在阿德勒看来,各种问题儿童都是生活的失败者,问题儿童的失败与其说是学习的失败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失败。面对各种问题儿童,我们不能单纯从学习与儿童品行角度来定位,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其处境,通过了解整体的生活风格,明确其行为背后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微小的迹象了解问题儿童的问题所在。比如,有些孩子站立的时候总要依靠着什么,通常我们会告诉孩子“站直了”,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事实,孩子即使能独立站立,在站立时他也喜欢依靠,这个让他依靠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要从他的视角来认识站立依靠的问题,那就是他内心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强烈渴求得到帮助和支持。大部分儿童在学校的失败主要因为儿童对新环境准备上的缺失和不充分。当一个孩子上学时,他需要做很多准备,他不仅需要处理和老师、同学的关系,而且需要产生学习兴趣,所以在引导这些进入学校学习准备不足的儿童时,教师要做的应该是让孩子适应学校环境和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适应并专注于学科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好感与兴趣。
我们不应期望儿童行为不出错,也不应害怕儿童出现错误行为,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要想成为真正合格的教育者,我们要走向儿童,了解儿童的生活,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和教育孩子。《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给了我们一把重新认识儿童、读懂儿童的钥匙,让我们学会关注孩子当下的生活,让孩子成为有勇气追求幸福生活的人。
参考文献: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魏智淵.教师阅读地图[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卢梭.爱弥儿(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