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归纳的方法理解“素养”

2017-03-07 16:54郜舒竹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行动素养核心素养

郜舒竹

2016 年 9 月 13 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其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素养、核心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素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素养导向?本刊将就此类问题展开系列研究,也欢迎大家来稿参与讨论。

【摘 要】在实施“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之初,应当认真理解素养这一词汇的含义。两种理解方式分别是把素养的主体定位于“人”和“人的行动”。针对第二种理解,就可以运用归纳的思路去进一步研究具体行动中的素养,进而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素养 核心素养 行动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各种“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纷纷出现。对于刚刚熟悉了“三维目标”的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来说,又将面临“素养导向”改革的挑战。也就是说,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教科书的修订、评价方式的改革都有可能围绕素养导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自然也会出现。对于天天面对学生的教师来说,将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素养导向?”为此,首先应当对“素养”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素养一词很常用,但又不容易说清楚其含义。日常使用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作为个体为人处世的一般素养,比如做事细致、全面,为人包容、亲和等。第二是作为公民的社会素养,比如遵纪守法、遵守交通规则、热衷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等。第三是在某一领域中的专业素养,比如出口成章表现出的文学素养,逻辑思维缜密表现出的数学素养等。

以上这样的理解是将素养的主体指向了人。对于素养的另外一种理解方式是从人的行动中去归纳。以“驾驶汽车”为例,如果把“驾驶”看作人的行动,那么行动的质量至少应当具有两条标准,第一是保证安全,不出事故;第二是为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做贡献。为此,驾驶员首先需要掌握诸如机械常识、交通规则、路况判断、情况预见等知识和经验,除此之外还需要车辆操控熟练以及应急措施恰当等技能。然而,优秀的驾驶员仅有这样的知识与经验以及方法与技能显然是不够的。驾车上路实际上就是进入了社会,就需要与其他车辆以及行人打交道。因此成功的驾驶至少应当包括“自身驾驶”和“对待他人”两个方面的素养。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驾驶员除了掌握相关知识与经验以及方法与技能之外,还应当有“安全第一”与“善待他人”的观念,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谨慎驾驶”与“尊重他人”的态度。在此基础上,自然从驾驶行为上就会做到遵守交通规则,礼让其他车辆与行人,不随意鸣笛等。这样就可以归纳出驾驶行动所应当拥有的素养框架,应当包括观念与态度、知识与经验、方法与技能三个方面(具体内容见表1)。

这种理解方式是把素养与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也就是把素养的主体定位于“人的行动”。把“人的素养”改变为“人行动的素养”。正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译: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经合组织(OECD)”将“素养(Competence)”定义为:“成功行动所具有的先决条件。”[1]因此“素养”相对于人来说,具有隐性特征,这种隐性的内容外显于人的行动方式和结果上。如果把“驾驶”看作人的行动,那么是否经常违章、是否随意鸣笛、是否礼让其他车辆或行人、是否经常发生交通事故等行为方式和结果,就表现出驾驶员在观念与态度、知识与经验以及方法与技能方面的驾驶素养。

另外,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素养”是比知识与技能更加广泛的概念。“经合组织”的报告中指出:“胜任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任务,不仅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管理。”这一点在中国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中也有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其中的“品格”属于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心理因素。“素养”的含义其实与素质教育、育人为本、三维目标等说法具有一致的意义,都是对“双基”目标导向的拓展,把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指出,汉语中的“素养”与英文中的“Competence”并不同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把“素养”等同于“修养”,对于“修养”一词的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表达都将“素养”指向的是“人之本身”。

而英文中“Competence”或者“Competencies”指向的是“人之行動”。“经合组织”对于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的表述都使用的是动词(动名词)以及修饰这些动词的副词。

自主并且反思地行动(Acting)

其中的“行动”含义很广泛,可以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Task)要做的所有事情,也可以是为了满足自身意愿(Demand)所做的事情。修饰这个词汇的两个副词分别是“自主”和“反思”。其中“自主”指的是在行动中维护自身权力和利益,反思指的是行动中能够在自主的基础上适应环境并关注到他人利益,能够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

互动地使用(Using)工具

其中工具指的是人在行动中所需要的一切,属于能力范畴。比如使用语言、使用信息技术等。“互动地使用”指的是,不仅能够熟练使用,而且了解工具的作用以及对人的重要作用。

在群体中融入(Joining)并且贡献(Functioning)

这一条涉及个体在群体中的关系问题,所谓“融入”就是被接纳的意思,所谓贡献就是个体在群体中应当发挥作用的意思。

凡此都表达出素养一词是与人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而在汉语中对于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表述多为名词形式,比如文化基础等,这些表述并不联系人的具体行动。

如果把素养理解为“人之行动”的素养,那么就可以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对各种各样具有特殊性的素养进行归纳。进而逐步形成自己对自身领域中素养的理解。比如可以把数学学习中的解决问题看作是一项“人之行动”,那么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解决问题这个行动的素养,可以命名为“解题素养”。类似的,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还可以有阅读素养、写作素养、交流素养、表达素养、劳动素养等。

不同的行动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素养,从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发现具有共性的内容,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素养就成为了所谓的核心素养。这种用归纳的方法去逐步理解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对避免“炒词”或者“穿靴戴帽”的现象会有所裨益。

总之,“素养导向”相对于“双基导向”,内容更加宽泛,更能够体现“育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OECD. 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 . http: //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2005-05-27.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K].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100048)

猜你喜欢
行动素养核心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