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建构与教学途径创新

2017-03-07 13:48张孔义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创新

张孔义

【编者按】当前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基本都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教师对说明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说明文兴趣不高,没有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有效策略,阅读效率低下。这迫切需要我们对说明文阅读教学重新审视。以下一组文章,建构了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并给出了实现不同教学目标的相应途径,同时介绍了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

摘 要:当前的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在教材选编和课堂教学方面均存在问题。这要求我们建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体系——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养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和习惯、快速筛选和处理说明文的信息、准确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领会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了解说明文的语体风格,并创设达成这些目标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说明文教学;教学目标;教学创新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文本。教给学生有效阅读这类文本,就等于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使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己进入知识的殿堂,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可惜,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多年了,但是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从课程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的改进,基本都还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对说明文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学生阅读说明文兴趣不高,没有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有效策略,阅读效率低下。所以,我们需要对说明文阅读教学重新审视。

一、说明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浏览新课程编写的相关教材,综观一线教师所撰写的教学设计,走进真实的课堂教学现场,不难发现,目前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课程编制和课堂教学实践没能紧扣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能力这一核心来做文章。

(一)教材编选问题

以全国使用范围最广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选文偏少。初中3年一共选编了158篇课文,其中说明文有3个单元13篇课文,占8.2%;高中必修课程一共选编65篇课文,其中说明文有2个单元5篇课文,占7.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标准》)明確要求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1]8,虽然不可能三类文本各占三分之一,但说明文仅占8%,明显是数量偏少。我们知道,大多数学生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阅读最多的还是说明文。

二是课文内容偏狭窄。初高中所选的18篇课文中,属于生物领域的一共7篇,属于建筑领域的4篇,属于天文领域的4篇,其他为3篇。我们都知道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范围之广,而编入教材的课文仅主要涉及三大领域,显然也与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阅读兴趣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课堂教学问题

说明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确定杂乱无序。教师一般是一篇课文接一篇课文地备课,一篇课文教学完成再准备下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缺乏对整个单元的考虑,更不用说对全册书乃至整个学段教学的统筹安排。因此,不同课文、不同单元甚至不同年级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没有明显的前后连贯、循序渐进的关联性,有时还会出现高年级的教学目标简单重复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或者比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水平更低的现象。教学目标的杂乱无序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是教学内容选择随意。说明文阅读教学到底应该选择什么内容来开展教学,不少教师“胸无成竹”。很多教师沿用传统的说明文教学内容,即教学生去理解这类文本“说明的对象及其特点、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等,不管教哪一年级也不论教什么课文,都简单重复这样的教学内容。其实,只要反思成人日常阅读说明文的实际情况就不难发现,这不是教真实的阅读,而是为了应试所进行的伪阅读教学。真实地阅读说明文,没有人会去分析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语言,而是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获取某种信息。也有的教师教课文所介绍的相关知识,于是,教《奇妙的克隆》,教师就恶补克隆知识,和学生大讲特讲克隆知识,把阅读课上成了科学课。还有的教师教课文所处单元的主题思想,于是,教《生物入侵者》,引导学生讨论环保意识,把阅读课上成了社会课。阅读课毫无疑问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去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但这不是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反思理解课文内容所采用的阅读策略,从而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便今后学习时加以运用。

三是教学过程设计僵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满足于经验复制,这就出现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不论教学生阅读什么类型的文章、也不看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教学过程基本是:整体感知—重点品读—拓展探究—模仿写作。这样的流程,可能对达成某些教学目标是有效的,但对达成另一些教学目标却可能是南辕北辙。

所以,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一是教师要具有敏锐的眼光,与时俱进选择范围更广的、介绍自然和社会研究最新成果的科普文章补充进中学课堂,指导学生阅读。二是建构起整个中学阶段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三是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有效教学程序、合适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学生养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建构

中学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应该怎样建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梳理语文课程标准,参考阅读心理学研究成果,并根据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阅读说明文的实际情况,给出初步答案。下面是笔者在省级语文名师培训班研讨的基础上建构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系列。

(一)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了解文本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形成阅读图式并促进对文本重要信息的加工处理。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者的文章结构意识表现在对文章主题中的重要信息的识别以及注意等方面。[2]67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记住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而忽视不重要的信息。阅读能力不高的读者不能区分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和非重要信息,是因为不能运用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来帮助加工处理阅读的信息。能力较高的读者更能够意识到文章的结构,更具有顶级结构意识,会对主题句给予更多的关注,知道将文章分解为几个要点以及各要点之间是以何种等级结构相联系的。因此,了解说明文的文本特点是阅读理解说明文的重要前提。

(二)目标2:养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和习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兴趣的学生能更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去,学习活动如果设计得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时,就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3]因此,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并坚持不断阅读,形成习惯,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目标。

(三)目标3:快速筛选和处理说明文的信息

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理解有三个关键过程,首先是选择信息,即关注文本所呈现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选择重要信息,忽略次要信息,并将重要信息存入短时记忆中。[2]18无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标准》)还是《高中标准》都强调:“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4]13;“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4]15;“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1]23。这都说明了快速筛选和处理信息是说明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目标4:准确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

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理解的第二个重要过程是组织信息,即在短时记忆中建构所输入的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要形成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建立在对其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高中标准》强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1]23

(五)目标5: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

阅读理解的第三个重要过程是整合信息,即建构起短时记忆中刚组织起来的知识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已有相关知识之间的外部联系。而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就是将组织起来的新信息与读者已有的相类似的知识经验整合起来。因此,“准确理解”和“深入理解”是两个不同层级的阅读理解水平,是阅读理解的不断深化。

(六)目标6:领会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说明文,人们容易注意到文本所明确介绍的外显知识,而忽略隐含在所呈现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尤其是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思維方法。因此,说明文阅读教学,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就是《义教标准》所强调的:“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4]15

(七)目标7:了解说明文的语体风格

了解文本的语体风格,既有利于学生加工处理阅读所获得的信息,也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该类文章。但是,要真正认识到某类文本的语体风格,需要大量阅读这类文本,并通过反复分析、比较,积累大量的语感,才能达成。因此,《高中标准》只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1]23。

以上所列的七点,可以说是说明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当然,还有一些教学目标没有包含在内,主要是考虑到整个中学阶段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不可能都一一罗列并进行教学。我们应统筹兼顾必修课、选修课、拓展课等不同课程模块中涉及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内容,逐一落实这些教学目标。

三、达成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的途径创新

有了教学目标,还需要有效达成目标的相应途径。世上没有达到目标的唯一的最佳途径,但存在着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可供选择。需要注意的是,途径要和目标相适应才有可能见效。以下是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创设的相应教学途径,以供一线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达成目标1的途径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属于以知识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说明文,教学可采用快速比较阅读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分享学习成果,认识说明文的语篇结构特征。教学活动设计可以采取分小组研讨、共享学习成果的活动方式:

1.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小组活动的程序。每小组研讨一篇说明文,不同小组研讨结构方式不同的说明文,最后共享学习成果,形成比较阅读效果。

2.小组研讨。教师提示小组研讨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介绍什么知识?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这些知识?既要注意全篇的结构方式,也要注意主要部分的结构方式。

3.全班展示。各小组在班上展示小组学习成果,重点说明所研讨的文章介绍了哪些知识、用什么结构方式介绍、有什么好处等。

4.反思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汇总各小组总结的不同说明文的语篇结构特征,例如,以介绍某一专题知识为主的文章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以介绍多方面知识为主的文章可以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以介绍发现或发展过程为主的文章可以采用递进的结构方式,以介绍探究过程为主的文章可以采用从现象到解释原因的结构方式等。

5.迁移运用。各小组再研讨另一篇文章,运用所了解的文章结构方式快速把握文章所介绍的知识。

目标定位为“了解文体特点”,则只要求学生能大致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即可,不必追求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因此可以采取快速阅读的方法。要“了解文体特点”,如果只阅读一篇文章往往难以从中抽取一类文体特点的共性,这需要阅读多篇文章,并进行一定的比较才能从中提炼出共同特点。学生分组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学习任务单一,能集中精力,易于达成目标;分享学习成果,既可以增加阅读文章的数量,丰富学习内容,又可以形成比较阅读的效果,达到抽取一类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反思总结,是从阅读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有效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是把提炼出来的阅读策略再运用到阅读实践活动中去,以便内化。

(二)达成目标2的途径

“养成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和习惯”是属于以情感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会逐渐养成。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法可以快速阅读为主,以精读为辅。教学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1.课前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篇打算推荐给同学的自己最喜欢的说明文(包括文章来源、主要内容和推荐理由)。

2.小组分享。小组内交流各自推荐的说明文内容,然后每个小组选出最吸引同伴的两篇文章,准备在全班作介绍。

3.全班展示。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各自的说明文,并说明该组为什么要选这两篇文章。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各小组介绍文章的情况,注意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和总结,例如,怎样利用文章的结构特点来组织介绍的内容等。

5.课后活动。持续一段时间开展推荐课外所阅读的说明文的活动,要求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说明文,每天利用课前或课末的5分钟时间,按学号轮流介绍一篇说明文,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

目标定位为“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同样只要求学生能大致理解文章内容即可,重点在于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要多读,持续以恒地阅读,并通过分享阅读成果,体会阅读的收获和乐趣。

(三)达成目标3的途径

“快速筛选和处理说明文的信息”属于以能力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课内一篇课文带课外一组文章,阅读方法以快速阅读为主。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如下:

1.快速默讀课文。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默读课文,了解并记忆自认为主要的信息。

2.抢答比赛。规定默读时间到后,把课本合上,教师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抢答。注意,教师只就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不提有关细节的问题。

3.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快速默读确认文章重要信息的方法,如文章呈现重要信息的外部特征——过渡段、总起句、总括段(即关键句段)等,又如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并列、递进、因果等。

4.迁移运用。学生再快速默读另一篇课外文章,运用有关文章结构的知识快速了解并记忆主要信息,默读完后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评议时注意提醒学生运用文章结构特点帮助呈现信息。

5.再次迁移运用。重复前一教学环节,再要求学生快速默读一篇课外的说明文,默读完后有条理地写下文章的重要信息。

6.总结提升。要求学生总结快速筛选和处理说明文信息的方法,如跳读、抓文章题目和小标题、抓过渡性词句、抓标志性的词句(首先、其次等,设问性语句)、抓概括语句、梳理段落间的联系等。

目标定位为“快速筛选和处理信息”,也是不追求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需要运用前面学过的有关文体结构特点的知识来快速阅读文章和把握文本的重要信息,并进行抢答、复述、默记文章的主要信息。这既是为了丰富阅读活动,也是让学生体验阅读效果,最终目的是提炼和丰富有效的快速阅读策略以便今后运用。

(四)达成目标4的途径

“准确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是属于以能力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内文章带多篇课外文章,阅读方法以精读为主,以速读为辅。可供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分小组学习。把学生随机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采用规定的一种学习方法来阅读一篇说明文,例如,一组反复默读课文,一组在默读课文时画出重要内容,一组在默读时摘录出课文的重要内容,一组在默读后制作图表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2.回忆课文信息。在规定的学习课文时间到后,把书本合上,每人尽可能多地回忆并写下课文内容。

3.不同学习方式比较。分析各小组回忆课文的平均文字数量和内容要点,反思各种阅读课文方式的优缺点,总结准确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例如,阅读时画出文本的重要内容、摘要文本的重要内容、转换(重组或分类)文本的重要内容并反映内容之间的联系等。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精读文章的方法,是对文章信息进行精细加工,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4.迁移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有效的精读课文的方式再阅读一篇说明文,并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小组内分享。

需要注意的是,“准确理解”是建立在“筛选主要信息”的基础上的。但教学目标定位为“准确理解”,筛选信息只需简单处理,教学重点要放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精细加工的阅读策略,通过比较不同的阅读方法及其阅读效果,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相关的精读策略的有效性,以便在今后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中自觉加以运用。

(五)达成目标5的途径

“深入理解说明文所介绍的主要知识”属于以能力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同样可以用一篇课文加多篇课外文章,阅读方法以精读为主。可供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

2.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对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转换(用自己的语言来陈述课文的重要信息)、联系(把课文所介绍的新知识和自己已知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或找出与其他事实或观点的联系)、举例(举出更多的正、反例子加深理解)、操作(以各种方式运用文本所介绍的知识加深理解)、发问(提出新的相关问题)、探究(对新问题进行探究,或预测其某些结果)等。

3.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各种加深课文理解的方法对自己的帮助,告诉学生这些都是阅读理解时对信息的精细加工,可以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并要求学生各自总结最适合自己的加深理解课文的策略。

4.迁移运用。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解策略再阅读一篇课外说明文,教师要注意其阅读理解的效果。

教学目标定位为“深入理解”,教学同样需要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内容上,也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精细加工的阅读策略。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理解”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两者的区别可以从古人的两大读书方法来作证,即“书越读越薄”和“书越读越厚”:前者主要是就所读的文本进行认知精细加工,如圈画、摘要、重组等;后者要超越所读的文本进行认知精细加工,如转换、联系、操作、探究等,难度会更大。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在阅读策略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切实让学生体会并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

(六)达成目标6的途径

“领会说明文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属于以情感和方法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或《动物游戏之谜》,阅读方法以精读为主。可供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阅读课文。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

2.理解科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文章所反映的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例如: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探究证实假设—再发现问题—再提出假设-再探究证实假设……推导结论。

3.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科学家对动物游戏的多次探究的同异,例如在假设上、探究过程上、获得结论上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4.认识科学家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例如,不满足已获得的结论,不断发现新问题,持续深入研究取得新成果等。

5.迁移运用。阅读另一篇较为明显反映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的文章,让学生独立阅读或分小组研讨,总结其中所反映的思维方法或科学精神。

教学目标定位为“领会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教学不必把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而是在引导学生基本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侧重于认识文章表述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家探究问题的思想方法上,既要领会科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宏观的科学思想,也要领会某一具体问题研究中所反映的微观方法。

(七)达成目标7的途径

“了解说明文的语体风格”属于以知识、能力维度为主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篇课文带多篇课外文章,注意所选的文章要能体现说明文的一般语体风格——准确、简明、严密等,切忌过分注重语言的形象生动性。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并结合精读和速读。可供参考的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学生分组,教师指导小组活动的方法和过程。

2.比较阅读。每个小组同时阅读几篇文章,分析说明文语体风格的某一特征,例如,一个小组分析说明文的用语特点,一个小组分析说明文的句式特点,一个小组分析说明文的语段结构特点,一个小组分析说明文的语篇结构特点。

3.班级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4.反思与总结。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反思并总结说明文的语体风格,如:使用术语,用词准确;多用长句子,表意清晰而严密;叙述概括,阐释有条理、逻辑性强;总分式段落结构;等等。

5.迁移运用。阅读另一篇说明文,总结该文的语体风格,并举例说明。

“了解语体风格”需要比较閱读多篇文章。分小组比较阅读,将学习目标划分为更小的步骤,降低难度;分享学习成果,又可以将其汇总为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进而达成完整的学习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每一个教学目标仅提供一种教学过程的设计,只是为抛砖引玉,并非意味着达成每一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是唯一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教的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真正达成《高中标准》提出的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1]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美]查理德·迈耶.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M].姚梅林,严文蕃,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尔.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吴庆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教学目标教学创新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新媒体环境下数学教育方法的优化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新说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