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明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监控;内部体系;统一检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31-03
2015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016年4月,教育部又正式发出《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并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标志着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在全国正式启动。这一具有创举意义的工作无疑对完善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重招生轻教学,重规模轻质量,甚至将就业导向错误地理解为就业教育,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等同于社会短期培训机构教育。一些学校将学生匆匆招进来,又匆匆送到流水线上去打工,学生反映学不到东西,家长举报孩子被当作“学生工”,企业抱怨学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后劲。学生、家长和企业都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监控。
一谈到职业教育的质量,无论是官方文件还是民间议论,都会用“人才培养质量”这样一个词语来描述。但是,什么是人才培养质量呢?又如何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呢?正如美国联合研究理事会在《工程学篇》中所写的一样,质量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质量是什么?你知道它,你不知道它,它就是这样自相矛盾的。虽然,一些事物比另一些事物好,就是说它们有更高的质量,但你试图说明什么是质量时,除了具有质量的事物本身,却又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尤其是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具有明确技术标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更是一个“难以捉摸属性”的概念。因此,很多时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讲起来高大上,实施起来却有点缥缈,监控起来更是无从下手。
其实,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现是一个慢的过程,很难立竿见影。也就是说,人才培养质量是很难短时间内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逐渐凸现出来的。因此,严格来说,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于眼前、体现在未来,其评价更多的来自学校教育的外部,而不是学校内部的即时自我评价。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评价制度并没完全建立起来,而且估计近期内也很难建立起来,仅仅寄希望于职业教育的外部评价是很难保证职业学校教育质量落地的。因此,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教育内部必须先建立起自己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且把内部监控作为当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现有监控制度也未能有效起到质量监控和大面积促进质量提升的作用。本来毕业生就业情况是很能说明学校办学质量的,尤其是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起薪水平,更能反映学校专业办学水平。但是,现阶段就业率和毕业生薪水情况是很难摸清摸准的,很难起到预期的评价作用。有的用职业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获取率来衡量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但是由于目前一些部门考证并不规范也不严格,致使技能等级证考试和职业资格证认证水分太多,实际上并不等于拥有这些资格证就真正拥有了从事这些职业的能力,因此技能等级证和职业资格证也很难证明职业学校现阶段的教育质量。有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用技能竞赛结果来宣传办学水平,技能竞赛获奖人数多,特别是国家级技能竞赛尤其是一等奖人数多,似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高。但是,目前的技能竞赛很多地方是按照体育运动员的方式来训练的,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的只是少数几个参赛选手,其结果自然很难反映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正如一所学校负责招生的老师说:“什么国示范、省示范,技能竞赛金奖银奖,拿去招生宣传,并没有什么吸引力。”这充分说明老百姓对这些并不了解也不认可,所谓的“普高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社会只认可高考,技能大赛在老百姓心中还远没有达到与高考相提并论的程度。可见,这些质量监控措施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明显,显然它们都不是现阶段职业教育质量可以监控的关键指标。
2016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诊改内容涉及办学理念、教学工作、师资队伍、资源建设、制度管理和需求方反馈6个诊断项目,共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涵盖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但是,99个诊断点中直接体现教学质量的指标除辍学率、就业率、满意度等少数几个相关诊断点外,大多数都是诸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显然,“诊改方案”的出发点主要是希望通过引导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近几年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单从办学条件评估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是十分有效的办法。项目验收时只验收这些“条件”,并没有直接验收学生学习质量,致使项目建设在条件改善上也大打折扣,大量的投入并没有用在提升质量的刀刃上,教学质量也未见明显好转。显然,条件不等于质量,仅仅监控办学条件和办学过程也没有牵住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的“牛鼻子”。
办学条件、办学过程不是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它们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但是,教育经费的投入、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环节和教学结果上才会产生效益。因此,我们可以换种思路,由过去的办学条件监控转向教学结果的监控,即把学生学习质量作为职业教育质量监控的重点,通过牵住质量的“牛鼻子”,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这种倒逼机制,有利于学校为提高质量主动创造和改善办学条件,由过去“要我改善”变为“我要改善”,真正落实教学质量的学校主体责任。
人才培养质量要最终落实为学校课程的教学质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基于学生基本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设置的,因此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的监控关键是落实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教师教学有效、学生学有所得,让学生达到课程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区域内学生学业水平质量检测制度,切实担负起教学质量的监控责任。具体来说,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业水平检测制度,二是建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检测制度,从而形成覆盖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全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种来自教育内部的质量监控体系,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改革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类似公共课程“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学校过早将学生送出去顶岗学习甚至到流水线打工这样的长期困扰职业教育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过去有人担心职业教育统一考试会重走普通教育应试教育的老路,会将职业教育引入普通教育办学方向的歧途。如果不遵循職业教育的特点,背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照搬普通教育的考试经验,仅仅将知识的掌握作为重点、将纸笔考试作为重要形式,这种担心确实不是多余的。我们知道,职业教育的课程考试不是选拔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测试,是对学校教学效果的检测,目的是通过统一测试,反映学校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引导学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学环节,主动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目标。因此,课程与专业的检测必须按照职业教育特点,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改变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特点,选择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重点检测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防止死记硬背。其中,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测还要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行业企业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能,重点检测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见,考试考核是教学质量检测不可回避的手段,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考试不是不要,关键是考什么和如何考。众所周知,即使是德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监控也是通过考试来实现的,只不过他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体系,对职业院校课程实施效果的检测主要依据职业资格框架,并且把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考试结果作为学校经费拨款的主要依据。不过,从长远来看,为了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更加科学的标准可依,加快国家职业资格构架体系建设,在我国也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质量监控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全面提高质量,因此检测结果可以只公布学校课程和专业测试的合格率、优秀率,不公布学生排名,甚至不公布学生个人成绩,同时对测试不合格的课程和专业进行预警,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专业甚至取消其招生资格,从而将质量监控和质量提升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